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國不僅是大米的進口大國,還是大豆的進口大國,也是玉米和小麥進口大國。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內自己種植的糧食不夠食用。為此,也只能從國外進口了。所以說,珍惜糧食還是相當重要的。
據統計,在2021,我國從國外進口了496萬噸大米,642萬噸高粱,977噸小麥,1248萬噸大麥,2835萬噸玉米,9652萬噸大豆,而糧食的總進口量為1.6億噸。
可見,在進口的糧食中,大豆占比是最高的,約為60%;大米占比是最低的,約為2.5%。
根源就是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較少,僅有1.26億畝,產量為1640萬噸;水稻的種植面積較大,高達4.49億畝,產量為2.12億噸,大米有1.49億噸。
可以看到,水稻的產量并不等于大米的產量。因為從稻田里將水稻收獲以后,還需要經過一個叫做碾米的過程。將水稻的稻殼和麩皮層去除掉,最終才能得到我們日常所見的那種大米,也就是精米。所以說,2.12億噸的水稻,碾成精米之后就剩下了1.49億噸,多余的皮和殼就有6300萬噸。
而在2021年,我國的大米消耗量為1.55億噸,這600萬噸的差值就需要從國外進口了。
基于此種情況,我國也只有從國外進口大豆等糧食了。只不過,大米并算是進口量最大的糧食。
一般來說,我國北方主要以饅頭為主,南方主要以大米為主。而南北分界線既不是長江,也不是黃河,而是秦嶺淮河一線。當然了,也不是說,北方人只吃饅頭,南方人只吃大米,如今基本上已經混合了,南北方都大米和饅頭,只不過會有側重點而已。
據統計,在我國人的餐桌上的主食中,大米就占了65%,剩下的35%被饅頭,面條之類的面食給分了。可見,大米在我國人民的主食中占有著多么重要的位置。
既然我國人民的主食是大米和面食,那么自然要大量種植這兩種農作物。在2021年,我國水稻和小麥的種面積為8.03億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所以說,我國還是極為重視大米和小麥的產量,畢竟事關十幾億人的口糧。
既然要從國外進口大米,那么是不是會有人認為國產大米的質量不如外國呢?其實不然,從國外進口的大米有高端的,也有低端的。
高端的主要有茉莉香米,巴斯馬蒂大米,新潟產越光大米,主要的產地是泰國,柬埔寨,日本;低端的就是燦米和碎米,用于制作副食品,如味精,糕點等等,產地是越南,巴基斯坦。
事實上,糧食中或多或少都會帶一些微量元素,大米中主要含有“鎘”,也就是前幾年聽說的鎘大米。而我國規定大米中鎘含量的限量值為0.2毫克/千克,歐盟與我國制定的標準一樣,同為0.2毫克/千克;日本的規定是我國和歐盟的兩倍,是0.4毫克/千克。
所以說,進口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國內高質量的大米也有很多。如五常大米,盤錦大米,響水大米,原陽大米,柳河大米,珍珠米,遮放貢米,萬年貢米,御田胭脂米,小站米,太子米,絲苗米。
如果可以的話,還是要首先支持國產的大米。
其實我國不僅從國外進口大米,還向國外出口大米。在2021年,我國進口的大米前五位的國家依次是印度的109.1萬噸,越南的107.6萬噸,巴基斯坦96.2萬噸,緬甸79.6萬噸,泰國64萬噸。
我國向國外出口了245噸的大米,這些國家的前五位依次是埃及25萬噸,韓國22.6萬噸,塞拉利昂19萬噸,科特迪瓦16.8萬噸,巴布亞新幾內亞14.8萬噸。
綜合來看,那還是進口的多出口少。
伊朗進口了16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一;沙特阿拉伯進口了14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二;我國進口了13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三;美國進口了11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四;菲律賓進口了10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五;伊拉克進口了6.547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六;貝寧進口了5.709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七;法國進口了5.403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八;英國進口了5.311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九;日本進口了4.897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十;馬來西亞進口了4.527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十一;南非進口了4.498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十二;加拿大進口了4.13億美元的大米,位列第十三。
通過以上的大米進口排名可知:我國還不是大米進口最多的國家,與伊朗和沙特阿拉伯還有一段距離。雖然以上只是2019年的數據,但是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
綜上所述:我國在自己種植水稻的同時,還會從國外進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