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啟動的新課程高考已經9年 ,命題專家歷經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對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已形成一些重要共識,命題技術日漸成熟。特別是近幾年的歷史高考命題,突出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和認識的綜合考查,代表了新的命題方向,符合高中新課程教學實際和高校選拔人才的要求。縱觀近幾年的歷史高考試題,有以下突出特點。 近年來的高考歷史命題,總體上遵循“穩中求變,變中求新 ”的思路 ,積極穩妥地推進高考命題改革,其最大的亮點在于學術性。突出對歷史學科思維、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強調歷史學科的價值,標志著高考命題“素養立意”的漸趨成熟。 從 20世紀 80年代 以來,高考命題的 “立意”,先后經歷了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立意的變化。關于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考試大綱從4個方面的 12項規定 ,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對學科素養考查的界定比較模糊,也沒有指出考查的層次要求,但是高考命題卻越來越著眼于學科素養內涵的考查。所謂歷史學科素養,“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2年第11期。)簡言之,歷史學科素養就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彰顯素養立意的歷史高考命題,突出時空觀念、史料處理、歷史理解、歷史闡釋及歷史價值觀的考查。 素養立意漸趨成熟的過程集中體現在近幾年全國課標卷對第 41題 的不斷探索:2011年“西方崛起”題、2012年“沖擊一反應”題是能力考查的深化,突出了對高層次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的考查;2013年 “漢唐歷史變遷”和“中英政治建筑比較 ”題 ,已經在論證和探討問題的基礎上,考查歷史方法,學術性增強;2014年“抗戰內容目錄”題和“世界近代史目錄”題,考查了對歷史教科書或著述的辨析、闡釋和論證能力,立足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還原歷史真實的科學態度,全面考查考生的歷史素養;2015年“生產力公式探討”題和“我國節假日變化趨勢”題,在繼續保持開放性的同時,改變了呈現方式,調整了評分標準,要求考生根據已有信息獨立思考,自己發現問題并尋找適合的角度,充分調動已有知識進行闡釋與論證,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開放性的命題方式和評卷方式也有利于考生發散性、創新性思維的形成,對學科素養的考查體現得更加充分。 近年來高考命題減少了大量艱澀的文言史料,減少了純文史考點,從新的視角創設情景,突出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首先,正確處理教材與課程的關系,試題與教材“若即若離”,圍繞考查立意選擇知識點。歷史學科素養要求的知識并非傳統的教材知識,而是開放的、具有生命力的課程資源,強調“歷史知識是思考的原料和對比的參考”。試題題目考查的不是教材敘述性的知識,而是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識,強調在理解基礎上的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突出新的啟發、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和新的運用水平。相對于單純考查教材知識點,這種考查更有利于引導歷史教育樹立開放的課程觀。例如:2012年全國課標卷 24題 和2013年全國課標 Ⅱ卷 25題,分別考查以漢武帝抑制豪強、宋代“不抑兼并”為切人點,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遷;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27 題,以唐宋和明清時期,河南、江蘇兩地考取科舉狀元人數的變化對比為切入點,考查經濟重心南移對文化教育的影響;2015年全國課標 Ⅱ卷 26題,直接考查促成南宋經濟重心轉移的主要動力;2015年全國課標 Ⅱ卷 27題 ,以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影響為切人點,實際考查了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分離,催生長途跨區域貿易繁榮。 這些題目考查的土地制度變革、經濟重心南移等知識點,教材中都沒有敘述,但都是學科主干知識,是理應進入教學視野的課程知識。這類題目不勝枚舉,特別是全國卷的選修 (改革模塊 )題目,更是達到了極致,在教材和《考試說明》中根本找不到“蹤影”,考生必須根據材料概括歸納,并結合所學知識,即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所學,對歷史事件作出綜合的描述和準確的闡釋,在探求推理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其次,準確描述和區分歷史事實,精準地解讀歷史概念、歷史線索和歷史規律。高考試題考查的對象是 “歷史學”而非歷史,對史實須有一個辨析、理解、提煉的過程。近年試題凸顯新材料新情境,從新的視角激活所學知識,促使考生對已有認知進行深入理解和加工處理,通過對客觀存在的主觀闡釋,整理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特征,歸納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進而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例如:2012年全國課標卷第 28題“清代內閣”題,首先要明確“依樣 畫葫蘆”反映了清代內閣官員拘泥規制的特點,再結合清初加強君主專制的內容,理解當時政治體制僵化的階段|眭特征;2013年全國課標 I卷 3l題 “胡佛 ” 題,不僅要打破胡佛實行 “自由放任 ”政策 的思維定勢,還要結合胡佛實行的相關措施和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準確理解;2014年全國課標I卷 27題“清初貿易”題,不僅要打破考生對教材“海禁”知識點的誤讀,還要調動清初政治和世界歷史知識,認識清初貿易的世界地位和社會影響;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26題“民間崇拜 ”題,宋代東南沿海的地方崇拜不但得到朝廷認可,而且后世影響力不斷擴大,從本質上反映了東南沿海經濟地位的提升和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線索;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28題 “包裝布”題,則要結合 19世紀 四五十年代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時代特征,深入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對西方經濟侵略的頑強抵制。 第三,注重學科內綜合,擴大試題考查的知識容量和思維容量。一方面,通過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將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內容融會貫通,突出對歷史發展線索、階段特征的掌握情況,引導考生認識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例如:2012年全國課標卷41題“沖擊一反應題”、2013年全國課標 Ⅱ卷 40題 “愛 因斯坦”題、2014年全國課標 Ⅱ卷 40題“東北移民”題、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40題 “儒學”題,都要求考生將具體歷史現象放在當時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認識,從宏觀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另一方面,注重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和比較,中外關聯,古今貫通,例如:2013年全國課標 Ⅱ卷 41題“太和殿”題 ,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2014年全國課標 I卷 40 題,通過宋應星和牛頓的科技成果的不同命運,考查考生對中國傳統科技和世界近代科技發展規律的認識;2015年全國課標 Ⅱ卷第 40題 “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題,不僅將兩人法制觀念與兩人生活的時代特征相聯系,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概括,還要從兩人法制觀念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方面歸納。 近年高考試題的能力考查更全面、更靈活、更深刻,強調“如何科學地對待歷史和運用歷史的能力,更關注能力的長期性、終身性 (指歷史意識和方法)”。體現為: 第一,深入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考試大綱強調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著重考查考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并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全國卷的選擇題十分注重利用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判斷,然而單純解讀材料即可做出正確選擇的題目已經不見蹤影;非選擇題幾乎每道題都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指出”等指示語進行明確設問,在強調對歷史材料進行正確理解、分析、概括的同時,注重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全面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考試題改變了對知識或能力的單一性考查,既注重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方法和歷史觀的考查,也重視綜合運用分析、比較、概括、描述、闡釋、探究等多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二者的結合。解答試題需要調動、運用和整合多項知識,能力層次逐步遞進,試題的難度相對較大。例如:2013年全國課標 Ⅱ卷40題“愛因斯坦”題,第(1)問對能力要求為“說明”,第(2)問能力要求則為“評析”;2014年全國課標 Ⅱ卷 40題 “東北移民”題 ,第(1)問能力要求為 “概括 ”,第 (2)問能力要求則為 “分析 、探究”;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40題 “儒學題”,第(1)問能力要求為“指出、概括”,第(3)問屬開放性問題“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 第三,答案設計強調學科特點,突出考查史論結合的邏輯表達能力。高考試題答案不僅要求語言明確、簡練,還要求對概念、史實描述準確,說明和論證邏輯嚴謹、史論結合。全國課標卷 41題 ,還采取開放式的評分辦法,預設了不同的答題角度,考生可從任意角度回答,并做出解釋。在這種評分辦法下,雖有不同的觀點,只要合理,同等賦分,這有利于激活考生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展現考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高考試題在設問形式上增強開放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允許對史實的不同理解和開放性認知,從較高層次上考查了考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 四、彰顯學術性,考查初步史學研究能力近年高考命題特別注重史學方法的考查,關注史學理論的發展趨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特征和核心價值。第一,關注史學思想和方法的運用,體現史學研究和探究問題能力的考查。高考命題的素養立意突出學科價值,注重以學科方法論為指導,對學科的某些理論問題進行論證、探討。例如:2013年全國課標Ⅱ卷24題“司馬遷”題,考查了史書記載與民間傳說的關系,間接考查了史料的搜集和鑒別能力;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40題“儒學題”第(3)問“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 ”,考查了評價原則,直接考查了史學方法;2015年全國課標 I卷第 4l題“生產力公式 ”題直接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理解和運用,需要考生在獲取材料信息的同時,能夠結合相關主干知識,通過科學技術對生產力諸要素的滲透和作用,進而影響生產力的關系進行論述。 第二,利用學界新成果,拓寬歷史視野的深度和廣度。高考具有為高校選拔人才和引導中學教學的雙重功能,而首要的是選拔功能。高考命題理應關注和反映學術進展。因此,一些試卷在運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時,注意反映一些較公認的學術新成果,從新的研究視角設置問題,使試題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命題質量。例如:2013年全國課標 Ⅱ卷 3l題“胡佛”題 ,考查了胡佛采取的干預措施;2014年全國課標 I卷 4l題 “抗 日戰爭內容目錄”題和 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30 題“國民政府防御戰略”題等,克服了思維定勢,體現了新的學術觀點。 第三,滲透史學理念,倡導多元史觀,反映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歷史本身具有紛繁復雜的特點,解釋的多樣化和評價的多元化是歷史學研究的趨勢,研究的切入點和方法論不同,對歷史事物的解釋和評價也會不同。高考命題越來越注重新的史學范式的考查,突出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的理解和運用,體現多層次、多角度思維能力的考查,這有利于打破長期以來中學歷史教學的僵化模式和思維定勢。例如:2012年全國課標卷 40題 “交通信號燈 ”題 、41題“沖擊一反應”題,著重考查了近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2013年全國課標 Ⅱ卷 40題“愛因斯坦”題,則涉及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2014、2015年高考試題史觀多元化、思維綜合的特點更加明顯,2014全國課標 Ⅱ卷 41題 “世界近代史目錄”題和 I卷41題“抗戰內容目錄”題,以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的視角,還原歷史真實;2015年全國課標 Ⅱ卷 41題 “我國節假日發展趨勢 ”題 ,以我國節假日變化的多種趨勢為切人點,表面上要求考生通過提煉學習記性比較,實際上考查了用文明史觀和社會史觀來分析歷史現象的表象及根源。五、弘揚人文性,滲透核心價值觀。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學生能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倒退、公平、正義,能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素養立意突出了歷史價值觀,更能體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性質,即通過歷史學習,以史為鑒,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史為范,深化以人為本,和諧共處的理念是歷史素養的最終追求。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高考試題逐漸加大了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關注社會發展與進步,體現時代特色,堅持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歷史學認識現實、展望未來的人文教育功能,以期提高學生正確地對待歷史和運用歷史的能力。試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反映時代主題,立足知識和能力考核目標設計問題、組織答案,力圖正確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任務過程中自然流露的價值取向。例如:2014年全國課標 I卷 4l題“抗 日戰爭內容目錄”題、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30題“國民政府戰略防御意圖”題,從抗日戰爭這一熱點問題人手,不僅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知識、能力,更考查了考生應該具備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肯定國民政府為抗戰所做的前期準備、尊重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抗戰功績,反映了歷史的客觀、求真和理性的精神;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肯定中國的貢獻,肯定遠征軍的功績,體現了寬廣的歷史視野,也是對全球史觀的詮釋;而對 20世紀60年代歷史教科書的修改,也說明歷史認識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是不斷變化的,這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有著長遠的意義。2015年全國課標 Ⅱ卷 40題 “孟子和蘇格拉底法制觀念比較”題、2015年全國課標 I卷 32題“古羅馬法律原則題”則滲透了依法治國理念,不僅對學生進行了法制教育,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法律觀。六、弱化主體性,正視高考命題存在的問題。受制于全國命題人員結構的局限性等客觀因素,全國卷也存在與中學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試題的能力要求過高,以至于歷史試題成為各科中最難的學科。按照考試理論,高考試題的難度應控制在 0.55至 0.60左右 ,但這幾年的歷史試題難度多數達不到 0.40,試題難度一直居高不下。這種失衡,有違高考命題的公平原則,影響了高考選拔的信度,打擊了考生學習歷史的信心,也不利于歷史學科的整體發展。從近兩年的試題來看,命題者似乎開始正視這一問題,有意識地減少了試題的閱讀障礙,加強了與教材的聯系,但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的難度仍是高的。從命題角度分析,歷史命題改革的力度較大,在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上不斷有所突破,這種改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導向是積極的。但試題的引領作用不能脫離中學實際,也應盡量保持與相鄰學科的平衡。同時,文科綜合試卷各科試題排置的前后順序,以及考生的答卷習慣等對考生的成績也有影響,在緊張的時限內,歷史試題置于最后,材料過長勢必影響得分率。因此,在技術上可以改進的是,將政治、歷史、地理三科的試題分學科成卷,在考試時均衡地限制答卷時間。另外,在試卷結構上,減少大綜合題的分值,以降低閱卷環節出現較大評分誤差。 在新的高考改革已啟動的情況下,建議高考命題者逐漸加強與中學教學界的溝通與了解,提高考試信度;加強對命題人員和閱卷人員的培訓,推進命題隊伍和閱卷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尊重試題命制工作本身的科學性及其規律,盡量減少各種外在的、人為的干擾因素,保持試題在難易方面的科學性及相對穩定性。【作者簡介】馬自玲,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第一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歷史教學及相關研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