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高三歷史直播13:2020屆百校聯盟文科綜合(文綜)試題(全國1卷模擬試題)
(56):專題參考答案——中國古代思想、科技、文藝
【練真題】
1.(2017·全國卷Ⅲ·24)下圖是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
C.各國變法的實施D.“書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西周時期,官府壟斷學校教育和學術文化,只有少量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書寫文字,而到了春秋戰國,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從“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民間”,會識字寫字的人數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頻繁地使用,而西周時期的文字比較繁瑣,不適宜書寫,因此文字逐漸簡化,故A項正確;從西周到戰國造紙術并未發明,文字的書寫材料變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簡和絲帛為主,故B項錯誤;各國變法的重點是富國強兵,與這一變化的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秦朝建立后實行“書同文”,與材料時間“西周與戰國”不符,故D項錯誤。
2.(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項中,最接近這一說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B.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
C.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強調通過格物致知達到“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國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國家。A項強調“身正”,即統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國家,與材料說法最接近,故A項正確;B項呼吁人們以仁愛之心處理各種關系,與材料意思不符,故B項錯誤;C項強調做善事要從點滴做起,與材料意思不符,故C項錯誤;D項體現出憂君愛民思想,與材料意思不符,故D項錯誤。
3.(2017·海南卷·5)下圖是我國出土的古代雜劇磚雕圖案。據此可知,元雜劇()
A.已經有明確的角色分工
B.演變為后來的京劇
C.以歌舞為主要藝術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宮廷生活
【答案】A
【解析】圖片中每個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飾,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見元雜劇已經有明確的角色分工,故A項正確;京劇主要是由漢劇和徽劇融合而來,與元雜劇無關,故B項錯誤;一人主唱、曲牌聯套體的戲曲音樂,成為元雜劇的核心藝術形式,故C項錯誤;元雜劇取材于現實生活,不局限于宮廷生活,故D項錯誤。
4.(2016·全國乙卷·24)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五經”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
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儒學傳統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了漢代儒學的相關內容?!渡袝返任褰浭强鬃泳幱喌牡浼墩撜Z》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孔子的言論,屬于后人編訂。漢代將《尚書》等五部書尊為經典主要是因為儒學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而儒學思想植根久遠,五經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論語》不在五經之中,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五經”主要記載了古代的禮樂制度,不是闡發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項說法錯誤;漢代儒學是在孔子儒學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沒有背離,所以B項說法錯誤;焚書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創,但并沒有因此而斷絕,從漢代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項的說法錯誤。
5.(2016·全國甲卷·24)如圖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了()
A.當時統一文字的努力
B.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
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情況
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答案】B
【解析】首先材料給出的時間是三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文字已經趨于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后,小篆成為官方文字,后來產生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等都是由此演變而來,因此D選項說法錯誤。《三體石經》之所以寫出三種文字是因為它為了體現漢字的發展過程,圖片中顯示出的文字是按照順序的,這就體現出漢字的演變過程,因此選擇B選項。A選項與當時的情況不符,當時的文字基本統一,最流行的是楷體,其他的形式也存在。C選項材料體現不出,當時的流行情況并不能看出,當時最流行的是楷書,但是并沒有從材料中體現。
6.(2016·全國丙卷·2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批判
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
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答案】C
【解析】社會對藝術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惡決定,而是由社會決定的,故A項錯誤;王羲之的藝術成就雖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時期才正式確立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說明藝術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王羲之的藝術成就極高,而且他的書風剛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適應了唐太宗時期統一帝國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書法受道教影響極大,也適應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未體現“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項錯誤。
7.(2016·海南卷·6)孟子發揚孔子開創的儒學,主張涵養“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
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 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
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
【答案】A
【解析】“浩然之氣”是一種個人的品質,并由此成為民族品德,故A項正確;孟子儒學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對推動民族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與“個人獨特”不符,故B項錯誤;孟子的學說是在繼承孔子學說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通過個人品德的修養來更好的維護社會秩序,故C項錯誤;修養“浩然之氣”的主要目的是個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維護統治,與反抗暴政不符,故D項錯誤。
8.(2016·海南卷·7)關羽因其忠義勇武,被世人稱頌,至宋徽宗時被封為“忠惠公”,其后不斷加封,到清代被封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這種現象反映了()
A.關羽的個人品德決定了民眾崇拜的形成
B.歷代皇帝的好惡決定著崇拜關羽的取向
C.對關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要求
D.民眾的信仰不斷推高關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民眾崇拜的形成與民眾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關系,不完全是英雄個人的品德決定,故A項錯誤;由“因其忠義勇武,被世人稱頌”,被世人稱頌是其前提條件,不僅僅只有皇帝個人的好惡,故B項錯誤;關羽因為忠勇被人稱頌,符合理學宣揚的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因而被統治者所加封,故C項正確;官府的造神運動最根本是維護統治的需要,與民眾的信仰不符,故D項錯誤。
9.(2015·全國卷Ⅱ·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答案】C
【解析】儒學是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現實政治需要的正統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儒學家反對社會變革,故B項錯誤;從“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可知儒學家要求統治者向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項正確;儒者稱頌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是希望統治者實現仁政、德治,實現儒學的治國理念,不是希望恢復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10.(2014·全國卷Ⅱ·25)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答案】D
【解析】通過法律規定的變化,由有血緣關系的兒子,延伸到無血緣關系的兒子,父親可以處置兒子和養子的財物,體現了父權的強化,這是孝道的體現,說明儒家倫理道德日漸蔓延。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父為子綱”,是儒家倫理觀的重要內容和表現。故選D項。
11.(2014·全國卷Ⅰ·2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答案】C
【解析】“決定宗教興亡”表述過于絕對,唐武宗大規模地“滅佛”之后,佛教并沒有走向消亡,故A項錯誤;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不符合“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對佛道思想的態度的變化,再結合漢代以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故C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廣泛傳播,故D項錯誤。
【練模擬】
1.(2019·安徽A10聯盟)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熟悉多種手工技巧,精通器械制造,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記載,墨子砍削竹木做成飛鳶使之飛高空,幾日不落,還說他曾經頃刻之間削三寸之木制成一個能載六百斤重的軸承。這說明()
A.研究歷史需結合特定的環境
B.應審視史料信息的真實性
C.史書不能客觀再現歷史真相
D.時代愈近歷史評價愈客觀
【答案】B
【解析】在人們心目中,墨子具有高超的手工技巧,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人造木鳶居然能飛幾天,這未免過于夸張,缺乏科學依據,因此這一記載的可信性大打折扣,故B項正確。這些傳說缺乏依據,與特定的歷史環境沒有必然關系,排除A項;歷史史書也能反映歷史真相,C錯誤;歷史評價客觀與否與歷史遠近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
2.(2018·合肥檢測)孔子主張對民眾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荀子卻主張“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這種變化體現了()
A.士階層開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戰國時期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C.儒家治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D.荀子摒棄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發展,并未反映士階層的崛起,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出戰國時期的階級矛盾的激化,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孔子主張“德治”,而荀子主張禮法并施,體現了儒家在治國方面的繼承和發展,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中荀子“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說明其并未摒棄儒家的德治思想,故D項錯誤。
3.(2018·河南林州調研)周平王東遷之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淪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這一變化客觀上()
A.擴大了周朝統治區域
B.抑制了私人商業發展
C.加速了國家統一步伐
D.推動了士階層的崛起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屬于分封制的負面影響,故A項錯誤;材料“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政治的混亂導致了私商的興起,故B項錯誤;根據所學,“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使宗法分封遭到破壞,爭霸兼并戰爭推動了國家的統一進程,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諸侯卿大夫為使自己能夠脫穎而出,紛紛重用士人,推動了士階層的崛起,故D項正確。
4.(2018·江西宜春診斷)《中華文化史》一書寫道:“這一時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類與自然關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類社會關系(君—民)方面,強調民的作用。下列屬于這一時期在前一關系上的主張是()
A.君輕民貴
B.君主受命于天
C.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為主君為客
【答案】C
【解析】荀子主張在天人關系上主張“制天命而用之”,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均是君民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
5.(2018·眉山、廣安、遂寧一診)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無為而治,墨家希望選賢任能,他們共同的出發點是()
A.鏟除三代遺跡建立全新制度
B.爭奪對諸侯國家政權的控制
C.順應大變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為統治者改善統治出謀劃策
【答案】D
【解析】儒家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故A項錯誤;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不是爭奪國家政權,故B項錯誤;順應大變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項錯誤;儒法道的主張都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故D項正確。
6.(2019·云南大理模擬)北宋時,有人指出:“(魏晉至隋唐)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佛教)耳。”這說明北宋時()
A.佛學成官方主流意識
B.儒佛思想實現了融合
C.佛教呈現興盛的狀況
D.儒學面臨復興的重任
【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可知,魏晉到隋唐時期儒學影響力減弱,佛教影響力增強,因此到北宋時,儒學面臨著復興的重任,故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依據所學可知,雖然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佛教的沖擊,但是儒學仍是官方主流意識;B選項錯誤,依據材料無法得出儒佛思想實現了融合;C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魏晉到隋唐時期佛教的影響,無法得出北宋時期佛教呈現興盛的狀況。因此正確答案為D選項。
7.(2018·河南天一大聯考)宋明理學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卻把其精髓納入到儒學內部”,“捍衛的是正統儒學的尊嚴,卻利用了佛教的哲學思辨的智慧”。這表明,在宋明理學的理論建構過程中()
A.佛教曾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補中出現融合
C.佛教能主動適應社會現實
D.儒學正統地位一度出現動搖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學的理論建構過程中,理學家們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價值觀念,儒佛互補,直至佛教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B項正確。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本土化趨向雖明顯,但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思想,A項錯誤;C項材料不能體現;儒學正統地位在這一時期并未發生動搖,D項錯誤。
8.(2018·河北衡水安平中學)著名思想家李澤厚說:后代人們,由其現實的利益和要求出發,各取所需,或夸揚其保守的方面,或強調其合理的因素,來重新解說、建造和評價它們,以服務于當時的階級、時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使儒學和皇權更加充滿宗教色彩
B.得到了當朝統治者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權的主張
D.進一步穩固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分析材料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學宣揚“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思想,他開啟了儒家宗教化的進程,故A項不符合朱熹,故錯誤;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為官方哲學,故B項錯誤;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理論,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君權,故C項正確;漢武帝時期,開始確立儒學的封建正統地位,朱熹的思想鞏固了儒學的統治地位,故D項錯誤。
9.(2018·河北衡水中學二調)下表是正史中的孝義傳、孝友傳所記載的“義門”(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統計表。該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正史名稱 | 人數 |
《南史》 | 13 |
《北史》 | 12 |
新舊《唐書》 | 38 |
《宋史》 | 50 |
A.經濟發展助推倫理規范
B.宗法制度的范圍擴大
C.政治統一促進思想統一
D.儒學影響力不斷增強
【答案】D
【解析】“孝”“義”是儒家思想主張的社會倫理觀,從表格反映的“義門”代表人物的增多,反映出儒學影響力不斷增強。故答案為D項。材料沒有反映經濟發展情況,排除A項;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政治統一與這種現象的關系,排除C項。
10.(2018·河北唐山)理學家倡導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齊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論,均以()
A.研究天人關系為核心內容
B.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C.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為導向
D.關心社會進步為前提
【答案】B
【解析】理學研究的重點是社會的倫理道德,故A、C項排除。D項由材料看不出,排除;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道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由題中“修養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齊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論”可知,故選B項。
11.(2018·河南名校聯盟段考)朱熹曾指出:“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利益)而自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在這里朱熹主張()
A.天理與人欲不可兼得
B.仁義與天理是后天養成的
C.天理與義利相輔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會混亂根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天理和人欲的關系,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說明仁義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養成的,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循天理,則不求利(利益)而自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說明天理與義利是相輔相成的,故C項正確;朱熹并未說明私利是社會混亂的根源,故D項錯誤。
12.(2019·山東鄒城期中)下面分別是傳統社會治理結構圖和黃宗羲設想的社會治理結構圖。由此可知,黃宗羲認為 ()
A.應從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應建立平等和諧的君臣關系
C.君主專制存在嚴重的弊端
D.統治者應重視對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傳統社會治理結構圖中,萬民和臣子要絕對服從君主統治,萬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黃宗羲設想的社會治理結構圖中,君臣關系應是平等,設立學校作為監察和咨詢機構,有權對君主、大臣進行監督和批評,學校是培養人才且是參與國家政治的機構;故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存在嚴重的弊端,C項正確。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項。黃宗羲認為君臣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否定陳腐的倫理綱常,與“和諧”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存在嚴重的弊端,而不是統治者應重視對百姓的教化,排除D項。
13.(2019·安徽皖江名校聯盟)有學者認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義思潮以王艮、李贄等人為代表,他們反對封建禮教,要求行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質利益;肯定心性無別,要求貴賤平等。這一思潮()
A.屬于西學東漸的產物
B.強調了人的自我價值
C.是對理學思想的創新
D.表達了民主政治訴求
【答案】B
【解析】王艮、李贄的思想是傳統思想活躍的表現,而非來自于西學,不屬于西學東漸的產物,故排除A項;根據“要求物質利益;肯定心性無別,要求貴賤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義思潮強調了人的自我價值,故選B項;王艮、李贄的思想是對理學思想的反叛,而非創新,故排除C項;他們的思想主要表達了對人的重視和肯定,沒有表達民主政治訴求,故排除D項。
14.(2019·陜西榆林一模)明末清初儒生對理學的反思,除了集中在朋黨之爭和清談誤國之外,矛頭主要指向理學的空談心性。顧炎武指出,“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造成了“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據此,顧炎武()
A.反對君主專制體制,積極準備“反清復明”
B.認為儒生清談誤國,號召“股肱”勤于政務
C.認為朋黨爭于意氣,呼吁“爪牙”忠于國事
D.反對理學空談心性,主張士人“經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的思想,主要的做題方法是利用材料主旨排除干擾選項。本題的關鍵語句“矛頭主要指向理學的空談心性”可以推出顧炎武認為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朋黨和清談而在于空談心性。A選項主旨在于反對君主專制而非空談心性,故排除;B選項的主旨在于清談誤國不在于空談心性,故排除;C選項的主旨在于朋黨而非空談心性,故排除;D選項符合題意,故正確。
15.(2019·廣東揭陽模考)顧炎武認為“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他重申宋人黃震的見解,認為“理具于吾心而驗于物”,要破除理學“空談心性”的弊端,必須回歸經學。顧炎武()
A.意在否定君主專制制度
B.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
C.促進了乾嘉考據的興起
D.具有近代啟蒙思想意識
【答案】B
【解析】根據“要破除理學‘空談心性’的弊端”可知,顧炎武反對理學的空洞、不務實的學風,主張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顧炎武促進了乾嘉考據的興起,排除C項;材料反映顧炎武反對理學的空洞、不務實的學風,無法體現反對專制的啟蒙思想意識,排除D項。
16.(2019·浙江桐鄉模擬)《明夷待訪錄》寫道:“古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然則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這表明作者()
A.反對君主專制
B.主張“眾治”
C.提出君臣平等
D.認為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然則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黃宗羲認為君主是天下大害,表明作者反對君主專制,A項正確。“眾治”是指不是一人專制的治國方式,但與材料強調反對君主專制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君臣平等的信息,而是強調作者反對君主專制,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工商皆本的信息,而是強調作者反對君主專制,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農業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農業勞動力——農民的“安居樂業”。農民得以安居樂業,“盛世”便有保障。反之,當饑寒交迫的民眾“揭竿而起”之時,專政手段再強大的王朝也難逃土崩瓦解的厄運。這類事實的反復出現,使得統治階級中富于遠見的人士認識到民眾不可侮。基于這類考察,中國的“圣君”“賢臣”們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時至晚周,民本思想漸趨盛大。老子認為,統治者必須順應民意;孔子指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張。在孔子身后,《左傳》《孟子》《荀子》等書更對民本思想加以發揮。總之,“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等民本命題是中華農業社會的一種傳統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學說由此派生出來。
材料二 到了皇權社會末世,傳統的民本主義在某些具有異端傾向的論者(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階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義的所在頗多,而關健點在于擺脫了尊君論羈絆,將批判鋒芒指向全體專制君主。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明清之際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沒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的情況下,將先秦以來受制于君權的民本思想推進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馮天瑜《“民本”與“尊君”(論綱)》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中國民本思想出現的背景。
(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現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出現的原因。
【答案】
(1)背景:農業社會的國情;民眾力量的顯現;階級結構的變動;維護統治的需要;知識分子的作用。
(2)變化:由受制、服務于君權到批判、否定君主專制。
原因:傳統民本思想與明清社會不符;君主專制的加強及弊害的顯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市民意識的初步覺醒。
【解析】(1)根據材料一“農業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農業勞動力——農民的‘安居樂業’”得出我國是農業社會,根據材一“農民得以安居樂業,‘盛世’便有保障。反之,當饑寒交迫的民眾‘揭竿而起’之時,專政手段再強大的王朝也難逃土崩瓦解的厄運”得出民眾的力量對于社會的統治有重要意義,根據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張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識分子的推動,根據材料一“仁政”“王道”說明統治者重視。
(2)第一小問,由材料一中為君主服務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專制。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和人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18.(2019·山東安丘質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中葉以后,在學術界、思想界出現了一些具有叛逆傳統精神的思想家,他們重視工商業活動,力圖把一向為人所輕視的商賈、優伶等,漸從儒家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個性解放,樹立新的道德觀。在此影響下,明清兩代工商業者的社會自覺正在不斷增長。許多商人以及商人世家的人,都為商人地位的提高而大加疾呼,甚至把為商之道與封建倫理道德、天道相提并論。然而,明清商人觀念的變化,是從傳統的倫理道德中脫胎而來。他們固然敢于大膽反抗傳統對于工商的輕視,卻又往往從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去尋找反抗的依據,而缺乏決裂的勇氣。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
材料二 一系列均衡性顯示出,遲至1750年,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在農業、商業和原始工業(即為市場而不是為家庭使用的手工業)的發展中仍存在著一些令人吃驚的相似之處。在我們能夠對其進行的計量范圍內,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在經濟因素中占關鍵地位的勞動生產率、重要商品市場及生產要素市場的廣度及自由度等,看起來都大致相同。歐洲的核心地區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顯然主要是東亞,但或許還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區之間經濟命運的大分流在18世紀相當晚的時候才出現。
——【美】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
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叛逆思想家”的思想特點,并作簡要評價。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50年前中西方經濟發展的相似點,并分析18世紀末以后歐洲經濟領先于世界的原因。
【答案】
(1)特點:具有反傳統的重視工商業精神;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提高商人地位;不敢與傳統徹底決裂。
評價:具有反傳統的重商精神,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思潮的興起;但脫胎于傳統思想,未形成系統理論體系。
(2)相似點:自然經濟占主導;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因素不斷增長;出現重商思想。
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啟蒙思想傳播;工業革命;科技進步。
【解析】(1)根據材料“他們重視工商業活動”“漸從儒家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個性解放,樹立新的道德觀”“敢于大膽反抗傳統對于工商的輕視”,結合明清時期思想活躍局面的相關內容概括出答案。評價:一方面要看到這種“叛逆思想家”在推動社會思想進步、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同時也應該根據材料“卻又往往從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去尋找反抗的依據,而缺乏決裂的勇氣。”看到其局限性。因此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
(2)相似點:根據材料“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在農業、商業和原始工業(即為市場而不是為家庭使用的手工業)的發展中仍存在著一些令人吃驚的相似之處”,結合所學可知,中西方在農業的經營模式、商品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經濟思想等方面有相似之處。結合所學中國古代的經濟方面的內容與西方在近代前期經濟發展的內容概括回答。原因:根據所學,18世紀末西方國家已經進入到工業革命時代,因此可以從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的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對外的殖民擴張、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等方面回答。
3.(2019·北京東城期末)“亞圣”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他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編自林曉平《論孟子
對歷史治亂盛衰的總結》
(1)根據材料,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張。
材料二 漢唐之際,在儒學圣賢中,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顏回等人。宋神宗年間,《孟子》成為科舉及教育的重要內容,孟子被加封為“鄒國公”;徽宗時《孟子》成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南宋朱熹作《四書集注》,影響巨大。元代,《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孟子被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太祖朱元璋對《孟子》中“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深為反感,令人刪改《孟子》。明世宗時直接尊孟子為“亞圣”。清康熙帝時將孟廟擴建,規模僅次于孔廟。
——摘編自劉景文、陳美
容《孟子歷史地位的演進》等
(2)結合材料,簡析孟子地位是如何變化的。
【答案】
(1)思想主張:歷史發展治亂更替,有其規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
(2)北宋至清,孟子的地位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自北宋開始,孟子被歷代君主不斷加封,最終成為“亞圣”;《孟子》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漸提升,并成為科舉考試重要內容。
孟子的思想,適應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和中央集權的需要,隨著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為后世思想家、統治者所重視并不斷改造,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解析】(1)根據材料“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也以仁”可以看出孟子主張是行“仁政”以得民心。
(2)根據材料二中信息,漢唐之際,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顏回等人;宋神宗時《孟子》成為科舉及教育的重要內容;元代,《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世宗時直接尊孟子為“亞圣”??梢钥闯雒献拥牡匚怀尸F逐步上升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孟子的思想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其思想適應了小農經濟和中央集權的需要;后來經過后世思想家發展改造,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5.儒學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天下并爭于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裝進陰陽的框架,加上一個最高的主宰“天”,成為一種神秘的天人感應論。他所強調的不是從道德倫理意義上探討人格的完善,而是著重論證君臣父子、夫妻之間“三綱”論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學領域,他的大一統思想卻有利于國家的鞏固,而且適應于歷史發展的潮流。
——張豈之《儒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特點》
材料三 不返本開新,不接續源頭活水,綜合創新便會食多不化,推陳出新就會迷失方向;不綜合創新,不引進眾家異說和外來文明,返本開新便會泥古不化,推陳出新就會乏力蒼白;不推陳出新,不致力于內部創造,返本開新就會徒說空話,綜合創新也會主體不明。因此,“三新”之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則儒學的繼承與創新庶幾可以順利進行。
——牟鐘鑒《儒學繼承與創新的三種途徑》
(1)據材料一,分析儒學在戰國后期成為“顯學”的主要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據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政治影響。
(3)據材料三,概括儒學傳承與創新的途徑,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程朱理學為例加以說明。
【答案】
(1)原因:門徒的游說;學者的堅持;孟子、荀子的發展。
思想: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
(2)特點:兼采各家思想;帶有神秘色彩。影響:有利于加強君權;有利于國家統一。
(3)途徑:返本開新、綜合創新、推陳出新相結合。說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解析】(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回答。
(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把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裝進陰陽的框架……成為一種神秘的天人感應論”進行概括;第二小問,結合材料“著重論證君臣父子……之不可移位……大一統思想卻有利于國家的鞏固”進行概括。
(3)第一小問,“途徑”從材料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問,“說明”結合所學程朱理學的內容及地位回答。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來源:學科網]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凈增長曲線(以50年為單位)
——摘自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
圍繞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就所擬定的論題進行簡要的論述。
(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21.【答案】示例一:
論題:科技的增長與王朝中央集權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
闡述: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商品經濟普遍蕭條,此時期技術水平也較低;而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官僚形態的完善,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商業的繁榮,圖中顯示科技增長水平較高。
示例二:
論題:中國傳統科技水平發展隨著王朝周期性崩潰而呈現周期性震蕩。
闡述: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崩潰,社會經濟受到摧殘,加之官營手工業的封閉性,一些發達的技術會受到致命的打擊甚至失傳,例如秘色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