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新時代的曙光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2、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2.領導者:陳獨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適、李大釗、魯迅等,他們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學。
3.宣傳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
1、內容:(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魯迅《狂人日記》 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2)提倡民主與科學:新文化運動口號(兩面旗幟):“民主”“科學”
(3)提倡文學革命: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2、意義: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13課 五四運動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1、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當要求被拒,英、法、美等列強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
2、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并舉行示威游行。
3、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二、五四運動的擴大
1、陳獨秀親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學生、商人、勞工奮起斗爭,勇敢地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
2、擴大:6月3日,北京學生再次走上街頭,開展大規模的愛國宣傳活動,但遭鎮壓并多人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罷市風潮隨即席卷全國十幾個商業中心城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
3、結果: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4、影響: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
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民主和科學,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追求真理,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思想基礎: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刊載了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
2、階級基礎: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組織基礎:1920年夏,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2、成立標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3、概況: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參加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會議內容:
(1)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2)中心任務: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3)領導機構:成立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成立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綱領規定,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概況: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工人運動。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此后,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