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字的魯達(dá)識字的魯智深
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后逃亡,見懸賞告示而不識:
魯達(dá)看見眾人看榜,挨滿在十字路口,也鉆在叢里聽時,魯達(dá)卻不識字,只聽得眾人讀道:“代州雁門縣,依奉太原府指揮使司該準(zhǔn)渭州文字,捕捉打死鄭屠犯人魯達(dá),即系經(jīng)略府提轄。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與犯人同罪;若有人捕獲前來,或首告到官,支給賞錢一千貫文。”魯提轄正聽到那里,只聽得背后一個人大叫道:“張大哥,你如何在這里?”攔腰抱住,直扯近縣前來。
魯智深在五臺山靜極思動,“猛聽得山下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捻懧暎橈L(fēng)吹上山來”,下山來到市鎮(zhèn),“聽得那響聲處,卻是打鐵的在那里打鐵。間壁一家,門上寫著'父子客店”,便跑進(jìn)打鐵鋪去訂制禪杖。此處以打鐵聲為線索,引逗已經(jīng)“一連三四個月不曾出門去”的魯智深下山,迤迤邐邐,于情理、文理都堪稱熨帖,唯有“門上寫著'父子客店”一句微顯紕漏,但亦可解釋為作者對讀者的交代,并非魯智深本人眼中所見。
在第六回中,魯智深在桃花山不滿李忠、周通的氣量狹小,不辭而別,過了幾個山坂,見一所破落寺院,“看那山門時,上有一面舊朱紅牌額,內(nèi)有四個金字,都昏了,寫著'瓦罐之寺”。“看……時”雖是行文套語,但目不識丁之人大半不會留意寺院的名稱,遑論識別。金圣嘆對此矛盾有所注意,為其解說曰:“魯達(dá)本不識字,今忽敘出四字,乃眼有四字之形,非口出四字之文也。”這解釋難稱圓滿。魯智深榜上見自家姓名尚且不識,又怎能對如此繁瑣的“罐”字達(dá)到“眼有字形”的境界?
與佛偈相關(guān)的識字問題,情況則不盡相同。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贈以偈語四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成為魯智深前半生之讖。有學(xué)者認(rèn)為“雖然是口授,也得有把握魯智深能記下來(且不要說領(lǐng)悟)。和白丁之人來這一套,豈不是對牛彈琴?”然而細(xì)品文中“記取今日之言”“灑家愿聽偈言”“魯智深聽了四句偈言,拜了長老九拜”等語句,分明是口說之場景,何況長老所言佛偈文短意淺,句式類同,記誦上的困難并不明顯。《紅樓夢》中寶玉的小廝李貴受賈政責(zé)問時回道:“哥兒已經(jīng)念到第三本《詩經(jīng)》,什么'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文化水平低下的下人服侍在側(cè),尚能胡亂記得殘篇剩句,何況認(rèn)真面授、仔細(xì)叮囑之下?
然而,同是參禪點化的情節(jié),魯智深的識字與否亦有出入。征遼后,宋江和魯智深往五臺山參禮智真長老,臨別之際,“智真長老命取紙筆,寫出四句偈語交付給宋江”,對魯智深,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逢夏而擒,遇臘而執(zh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之后,“魯智深拜受偈語,讀了幾遍,藏于身邊”,可見佛偈是書于紙面。此外,小說在魯智深圓寂前有“討紙筆寫下一篇頌子”“看其頌曰”“宋江與盧俊義看了偈語”等描述,這表明魯智深不但能夠識讀,而且能書寫創(chuàng)作。如此看來,前文中的“不識字”與此處的“識字”便出現(xiàn)明顯矛盾。
360docimg_0_
“不識字”與“識字”的差異僅僅是人物形象演變歷程中的一個細(xì)節(jié)表現(xiàn),更深刻的矛盾不在于人物文化水平的前后差異,而在于粗鹵俗人“魯達(dá)”和得道僧人“魯智深”的本質(zhì)不同。在早期的《水滸》故事中,魯氏只有一種身份,即僧人;也只有一個名字,即魯智深。后期的《水滸》為他補(bǔ)寫了出家前的一段經(jīng)歷,作為世俗軍官,他當(dāng)然無法再用“智深”的法號,續(xù)寫的作者便為他增取了“魯達(dá)”的俗名。這個兼具“魯直”與“曠達(dá)”的俗名,可謂是梁山好漢諸姓名中取得最渾然天成而又內(nèi)蘊(yùn)深意的。有學(xué)者認(rèn)為,晚起的俗人魯達(dá)形象較晚進(jìn)入《水滸》,這一形象的塑造,最初大概受了“楊家將”人物楊五郎的啟迪。
不識字的魯達(dá)與識字的魯智深這兩個形象得以糅合于一人,而不似其他前后面目大變、武力水平驟降的好漢一般割裂,在于其特殊的佛禪背景。《水滸》成書后,文人出身的評點者則在其中挖掘出了禪理意蘊(yùn)。
世尊拈花時提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南禪則發(fā)展為“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至有丹霞燒木佛等“呵佛罵祖”之行。晚明之際,除金圣嘆僅著眼于魯智深的豪俠血性,如“寫魯達(dá)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之外,其他評點者多能在“俠”與“禪”的表面分離上解讀出其內(nèi)在的合理性。不過即使金圣嘆貶斥“頗有人言倒頭便睡,是大修行人,大自在法。嗟乎!菩薩行六度萬行而自莊嚴(yán),豈若豬犬,食飽即臥,形如匏菰者乎?菩薩者,英雄也,顧盼雄毅,若有一剎那合眼欲睡,即是菩薩行放逸法,奈何贊嘆睡眠,云是善法,而令行人入于惡道耶?”然而,將“菩薩”理解為“英雄”卻已打開了闡釋空間。
袁無涯評本,其雖然對魯智深的莽撞直率的性格、蔑視禮法規(guī)矩的豪野之氣頗有非議,但也將魯智深解讀為一個有著佛性的僧人,如第三回,魯達(dá)讓打鐵的待詔給他打一個一百多斤重的禪仗,待詔不肯打,并說:“便是關(guān)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魯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關(guān)王,他也是個人。”袁評:“真圣賢佛祖語。”第三回回末總評:“智深好睡,好飲酒,好打人,皆事禪機(jī)”。袁又批駁了僅將魯智深的俠行看作江湖作派之淺見:“智深一打鎮(zhèn)關(guān)西,一打小霸王,兩拳俱大有妙用。若曰和尚路見不平,則幾失智深矣。”
魯智深吃酒打人,盜取桃花山金銀酒器,顯然非僧門中人所當(dāng)為,李贄卻將此評為“此回文字分明是個成佛作主圖”,“人說魯智深桃花山上竊取了李忠、周通的酒器,以為不是丈夫所為。殊不知智深后來作佛正在此等去處”。
魯智深怒打鎮(zhèn)關(guān)西、千里護(hù)送林沖到滄州,在容本中被評為“真佛,真菩薩,真阿羅漢,南無阿彌陀佛”,而細(xì)讀魯智深此時“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的表白,可堪與其中“救人須救徹”對應(yīng)的有一句現(xiàn)成俗語“送佛送到西”。
于是,通過打破出世、在俗之界限,“不識字的魯達(dá)”與“識字的魯智深”的形象裂隙得以縫合。
■菜園主管魯智深的“真功夫”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闖了大禍,弄得連方丈也罩不住他。無奈之下。方丈只好寫了封推薦信,讓他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師弟智清禪師。智清擔(dān)心魯智深壞了寺里清規(guī),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不想接,可礙于師兄的面子,只好打發(fā)他去管菜園。怕魯智深不愿去,智清又向他許諾,如果能管好菜園。一年后就給他升職。
好歹也是個小頭目,何況還有升遷的機(jī)會,魯智深欣然赴任。哪曾料想,前任留給他的卻是個爛攤子,管理混亂不說,一個小小的菜園,竟危機(jī)四伏!菜園附近有二三十個潑皮無賴,平常不務(wù)正業(yè),專靠偷菜過活,說是偷,其實跟明搶沒什么區(qū)別。這個菜園,從來就無人能管。智清出此損招,明擺著是要讓魯智深知難而退,自動走人。
好漢做事,一言九鼎。魯智深既然答應(yīng)了智清,哪怕是龍?zhí)痘⒀ǎ驳藐J一闖。上任伊始,他就讓人在菜園門口貼了告示,閑雜人等不準(zhǔn)入園!眾潑皮見財路被斷,哪肯善罷甘休,欺負(fù)魯智深初來乍到,情況不熟,準(zhǔn)備趁其立足未穩(wěn),先給他來個下馬威。眼看新來的胖和尚膀大腰圓,大大咧咧,想必是個頭腦簡單的莽漢,眾潑皮并未將他放在眼里。實際上。他們?nèi)醋吡搜郏斨巧铍m然脾氣暴躁,但行事從不魯莽,從他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就能看出一二。
話說鄭屠仗勢欺壓金老父女,魯智深得知真相后。勃然大怒,決心要為父女倆討回公道。次日一早,他并不急著去找鄭屠,而是先安排金老父女離開,然后又拿了條凳子坐下,耐心等了兩個時辰。估計金老父女已經(jīng)走遠(yuǎn),再無后患。他才起身去狀元橋,找鄭屠算賬。哪知鄭屠太不經(jīng)打,只吃了他三拳就一命嗚呼,魯智深心知不妙,這可是人命官司,得趕緊想辦法脫身。但他沒有倉皇而逃,明知鄭屠死了。還裝出不解恨的樣子,指著鄭屠的尸體罵道:“你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邊破口大罵,一邊撥開圍觀人群,昂首挺胸大踏步走了。等到眾人明白過來,他早已腳底抹油,無影無蹤。
由此可見,魯智深的確心思縝密,有勇有謀。那伙潑皮自以為設(shè)下妙計,先讓人提了禮品果盒,站在菜園的糞窖邊上,假裝給魯智深送禮,只要魯智深一靠近,大家就一擁而上,抓手抱腳將他拋入糞窖。魯智深久經(jīng)江湖,什么場面沒見過,一看這伙人臉色不對,而且都站在糞窖邊蓄勢待發(fā),當(dāng)下心中了然。
魯智深并不懼怕,干脆將計就計,假裝渾然不知,大踏步走到糞窖邊。眾潑皮一起動手,還沒等靠近,魯智深大喝一聲,好似炸雷,一腳一個,先踢了兩個下糞窖。其余人見新來的胖和尚如此神勇,嚇得魂不附體,哪敢再上?趕緊跪地求饒。魯智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只三拳兩腳,就滅了眾潑皮的囂張氣焰。他正想趁此機(jī)會樹立威信,所以先露了一手,但這還不夠。
次日,眾潑皮湊錢買了酒肉,再來宴請魯智深,這次是真心實意的。眾人喝得正歡,不料樹上有只老烏鴉不停地亂叫,吵得大家心煩。有人提議,去拿把梯子來,上樹端了老鴉巢,落得耳根清靜。魯智深不動聲色,借著酒興撥開眾人,走到樹旁雙手抱緊,全身發(fā)力,竟把一株綠楊柳連根拔起。眾潑皮見了,無不駭然,個個面如土色,一起拜倒在地:“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魯智深拍拍身上的塵土,微微一笑:“打甚鳥緊。”
當(dāng)著眾潑皮的面,魯智深又巧妙地露了一手絕活,還說是小兒科,實在是高!倒拔垂楊柳,多么委婉的暗示,從此誰敢不服?魯智深上任才兩天,看似隨意地露了兩手,就把那幫潑皮收得服服帖帖。該出手時就出手,菜園多年的混亂局面,被他輕松扭轉(zhuǎn)。
魯智深的想法其實挺樸素。作為一名管理者,又是初來乍到,你不拿點真功夫出來,讓人見識見識,人家憑什么尊重你呢?
■魯智深智“深”在哪里?
小說中對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是這樣描述的: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
一直以來,大家解讀這一段時,往往都評論:這一語段體現(xiàn)出魯智深的力大無比。但我卻覺得其表現(xiàn)力應(yīng)該遠(yuǎn)不止如此。
魯智深力大無比,應(yīng)該盡可能強(qiáng)調(diào)其倒拔垂楊柳如何輕松才對啊。為何還每一個動作都似乎使出了渾身的勁兒?魯智深給人一種“步步為營”架勢,仿佛這事情不做成功,就不是他魯智深一般。不信,你看。
相了一相:先目測,知己知彼,揣度估量階段。
把直裰脫了,把身倒繳著:倒拔垂楊柳之前的準(zhǔn)備工作相當(dāng)?shù)轿唬眢w有一個蓄力的過程。
有人說,這不正體現(xiàn)了藝術(shù)的真實嗎?是啊,我也這么認(rèn)為。就像武松打虎一章,當(dāng)大老虎出現(xiàn),還就得讓英雄“從青石上翻將下來”“閃到青石邊”,才足以真實表現(xiàn)英雄形象。這里,魯智深假如倒拔垂楊柳,像拔麥秸稈一般,輕而易舉,勢必會讓讀者覺得不真實,不可信。于是,施耐庵老師便來了這么一出。但這還不是主要原因。
我們結(jié)合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重新看一看吧。魯智深是在什么時候倒拔垂楊柳的呢?是在即將負(fù)責(zé)接管菜園子的時候。當(dāng)時菜園子情況如何?原文有這樣的描述:
酸棗門外三二十個潑皮破落戶中間,有兩個為頭的,一個叫做過街老鼠張三,一個叫做青草蛇李四。
看,“張三”“李四”,都是不三不四的人(小說明確指出:是為“潑皮”)在那里。這些人指著到菜園子里偷菜換錢使,而且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三二十個”。魯智深怎樣才能管理好菜園子?其難度之大,使得“倒拔垂楊柳”一出顯得尤為重要。私以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可謂用心良苦,他其實是在為自己管理菜園子樹立威信!
樹立威信的過程其實就是和眾潑皮斗智斗勇的過程,我仔細(xì)看了一下,至少有三個回合:
第一回合:進(jìn)糞坑。小說里是這樣描寫的:
那張三、李四便道:“小人兄弟們特來參拜師父。”口里說,便向前去。一個來搶左腳,一個來搶右腳。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兩個對一個,潑皮對和尚,而且還是偷襲,但魯智深卻粗中有細(xì),早有發(fā)現(xiàn)。
智深不等他占身,右腳早起,騰的把李四踢下糞窖里去。張三恰待走,智深左腳早起,兩個潑皮都踢在糞窖里掙側(cè)。后頭那二三十個破落戶,驚的目瞪口呆。
“驚的目瞪口呆”,為什么驚?第一,不等潑皮動手卻已看出端倪,粗中有細(xì)。第二,明明知道潑皮詭計,卻將計就計,勇敢無畏。第三,不等占身,即撂倒兩潑皮,身手敏捷。第四,以一對二,力大無比。(小說中是一對二,電視劇是一對多,私以為還是小說好,更真實可信!若果一對多,三二十個潑皮,想來魯智深也不是他們的對手了。魯智深管理菜園子,靠的不只是一身氣力,更是他在這過程中樹立起來的威信!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是恩威并施,不是作踐眾潑皮,所以,當(dāng)兩個為頭的撂倒在糞坑之后,他是讓眾潑皮扶他們上來,去菜園子洗了一回,才發(fā)話的。)
第一回合也讓魯智深深刻意識到,想要接管菜園子,就必須樹立自己的威信。假如說第一回合是被動接招,那么接下來的兩個回合,就應(yīng)該是故意為之,有意出招了。
第二回合:自吹自擂。小說是這樣描寫的:
灑家是關(guān)西延安府老種經(jīng)略相公帳前提轄官。只為殺的人多,因此情愿出家,五臺山來到這里。灑家俗姓魯,法名智深。休說你這三二十個人直什么,便是千軍萬馬隊中,俺敢直殺的入去出來。
這一段話透露出來的信息有幾分真呢?事實情況如何呢?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
魯達(dá)這人原是我父親老經(jīng)略處的軍官。為因俺這里無人幫護(hù),撥他來做個提轄。……“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魯達(dá)心慌搶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是。
魯達(dá)為了給自己樹立威信,有幾處失真:第一,明明是小種經(jīng)略相公處做提轄,硬要狐假虎威,說自己在老種經(jīng)略相公處;第二,明明只打死一個鎮(zhèn)關(guān)西(至少小說中只呈現(xiàn)出來他打死了一個人),卻說自己“殺的人多”;第三,明明是慌不擇路,心慌搶路,被逼走投無路才五臺山出家,卻說“情愿出家”。但這一出,也恰恰體現(xiàn)出了魯智深的智慧之所在,目的愈加明晰了。(這一部分,也使小說表現(xiàn)得更真切淋漓,電視劇魯智深是這樣說的:“灑家也不瞞你們,我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渭州城一霸,鎮(zhèn)關(guān)西鄭屠。犯了人命官司才削發(fā)為僧,從五臺山到了這兒。灑家姓魯,法名智深。……”一聽,感覺就沒有了。魯智深的智深形象凸顯不出啊!)
第三回合:倒拔垂楊柳。我們再次回看這個語段。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
要想樹立威信,光耍嘴皮子當(dāng)然是不夠的,還得有真本事。如何顯出自己勝人一籌呢?
看——
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凈。”
李四便道:“我與你盤上去,不要梯子。”
眾人是借助外力,潑皮頭頭是靠爬樹,魯智深是不借助梯子,也不靠爬樹,直接拔。這就厲害了!(電視劇中表現(xiàn)這一段,是魯智深提出:灑家喝酒,不喜歡攪擾。又說:麻煩麻煩,把這棵樹拔了不就完了嗎?小說中是眾人道:老鴉叫,怕有口舌。智深是不言不語,不動聲色的。還是覺得小說具有表現(xiàn)力啊!說出來,就體現(xiàn)不出智“深”來了呀!)
再看——
因為魯智深目的是給自己樹立威信,所以他必須做到十拿九穩(wěn),絕不可以有失誤。于是就有了“相了一相”這個細(xì)節(jié),這足以體現(xiàn)其小心翼翼,粗中有細(xì)。只有在“相了”之后,覺得自己做得成才去做,而絕不是逞一時之快,匹夫之勇。
在拔垂楊柳的時候,多處出現(xiàn)“把”字,“把直裰脫了”“把身倒繳著”“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給人感覺每個動作都小心翼翼,謹(jǐn)防失誤。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運(yùn)力的過程,一氣呵成。至于“用右手向下”“把左手拔住上截”,這個姿勢,右手是否一起使勁,這我倒還是沒有搞清楚,假使是真用的左手和腰部力量倒拔垂楊柳的,那我可真要感嘆魯智深智之深了!腰一趁,是全身力氣用上了,在眾潑皮看來卻是用左手拔的垂楊柳,真是了不得!
經(jīng)過三個回合斗智斗勇,威信樹立了嗎?我想是肯定的,從潑皮的反應(yīng)不難看出:
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氣力,如何拔得起!”
第三回合華麗退場,智深目的已經(jīng)達(dá)到。
末了,留下一句:“打甚鳥緊!明日都看灑家演武使器械。”讓人好生期盼。
魯智深智深在哪里?也許就在這種時候。你們越是期盼,我越是兜著,深藏不露。一連數(shù)日,都只使拳演力,就是不使器械。直到眾人討要才罷。
這算不算是第四回合,我不敢說。但其效果顯著:光器械本身,就足以震懾群人,更不要說那“沒有半點參差”的使動了。“玉在匣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未嘗不是一種智慧!這真是錦上添花的一筆啊!
回看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它不只是體現(xiàn)出魯智深力大無比,更是他粗中有細(xì),胸有城府,和眾潑斗智斗勇的過程。為了更好地管理菜園子,他借“倒拔垂楊柳”,悄不聲息地給自己樹立了威信,讓眾潑皮心服口服,真是人如其名,用智之“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