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司馬懿vs諸葛亮:?司馬懿vs諸葛亮(下)

6.孔明一生唯謹慎,仲達成功在低調

孔明一生唯謹慎,也正是這種謹慎的個性使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極為少有的能完身完名的托孤權臣,避過了多少歷代帶兵重臣身敗名裂的結局,孔明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完人”,了他自身高風亮節的品格外,剩下的就是他的謹慎個性了。

馮玉祥

孔明的謹慎個性不是只有別人能看得出來的,就連他自己對此也是深有所悟。因此,他在前《出師表》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這“謹慎”二字,看似平常,其實非同小可。諸葛亮自己認為:劉備臨終之時,之所以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就是因為“先帝知臣謹慎”。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對孔明評價說:“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確實如此。諸葛亮審時度勢、決事用人,之所以足智多謀,甚至“料事如神”,與他的細心謹慎、思維周密是決然分不開的。

失街亭一戰,開頭在部署兵力時,孔明的精明謹慎就充分地顯露出來了。先說精明。首先當聽探細人說:“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明的第一反映是大驚。很準確料定“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這是一位天才軍事家的精明之處。其次,當孔明問及“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而馬謖說“某愿往”時,他就對街亭的重要地位一語道破:“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這既是對馬謖的提醒,又顯出孔明對當時軍事形勢的分析是何等準確,雖此戰為敗,但仍顯出他足智多謀,在變化多端的形勢面前高度警覺,能審視度勢,未雨綢繆。馬謖走后,他不放心,接連部署大將接應,街亭失守,他調兵遣將,以便撤離危險之地時,對關興、張苞囑咐甚細,尤其是想到派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這又足以表明他細致入微。

關興

街亭失守,迅速撤離危險之地,足智多謀的司馬懿當然不會就此放過。因此上演了一出歷史上著名的空城計。

從軍隊上來看,明顯是魏多蜀少,但一生謹慎的孔明為何會如此冒險地陪著司馬懿玩空城呢?孔明這樣做實是出自對司馬懿的了解。他們是真正的知音,孔明知道司馬懿志不在滅蜀,在代魏,進而“并吞八荒”,他的真正敵人不是孔明,而是曹魏。孔明賭的不是司馬懿看不破他的計謀,而是知道司馬懿在代魏之前不會把他當成真正的敵人來對待,以孔明為代表的蜀政權真正構成是對魏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加重了司馬懿在魏的作用,從而鞏固司馬懿的地位。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都能將空城計看透,經久戰場的司馬懿又怎會看不透這一點呢?他之所以要裝作中計,正是因為他想利用孔明這樣的善戰者來鉗制曹魏。而孔明也正是看透了司馬懿的這一點才敢大膽設下空城計的。

張苞

孔明一生唯謹慎。在生活中,謹慎確實給孔明帶來了不少好處,因為有了謹慎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發生;因為有了謹慎就可以不做許多浪費精力的事。但謹慎也不是任由你自由發揮,無所顧忌的。謹慎也需要有個度來衡量,倘若謹慎過度,就會失去許多取勝的先機。孔明的敗正是由于他太過于謹慎,從而怠誤了不少取勝的戰機。

公元228年春,孔明出師北伐魏國,當時魏明帝曹睿在洛陽,關中守將夏侯楙是一個平庸之輩,防守空虛,一時間魏國朝野震驚。大將魏延根據這一形勢,建議孔明兵分兩路:孔明率主力由褒斜道攻取眉縣,占領關中;魏延率一路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然后兩軍會師潼關,挺進中原。當時,由漢中翻越秦嶺進入關中的道路共有三條:最近的是中路儻駱道,這也是魏軍重兵把守之處;其次是西路褒斜道。次路十分平坦,適合大軍行進。最遠處是東路子午谷,沿途全是群山峻嶺,地勢險要。魏延的建議恰好是避實擊虛,攻其不備。只要蜀軍兵從天降,夏侯楙必敗無疑,曹睿也措手不及,長安就會落入蜀軍手中。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絕對不失為一條出奇制勝的妙計。可是一向謹慎的孔明,認為此計非常危險,不敢冒險用兵,答曰:“此非萬全之計也。”不如出隴右來得穩妥,他所要采取的戰略是積小勝而為大勝,打算先平定隴右再攻關中,最后進軍中原。所以他對魏延的計策堅決不予采納。遂西出祁山,結果馬謖街亭大敗。此戰后曹睿命大將軍曹真替換夏侯楙防守關中,加強了關隴地區的防御力量,致使孔明出隴右連遭挫折。直到公元234年,孔明才采用魏延舊計,試圖從褒斜道直取關中。但此時關中已非比往日,守將已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他采取堅守疲敵的方針,不與蜀軍交鋒。這年八月,孔明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仗原。而他的北伐事業也就此以失敗告終。

因為謹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除了客觀原因,至少兩次是由于謹慎而失去機會。首出祁山,魏延大膽提出,由自己帶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長安,因為此時鎮守長安的是笨蛋夏侯懋,不是曹真,可惜,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不敢冒險用兵,失去戰機。再出祁山,事將成,被后主疑心招回,孔明豈不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是不敢去擔誤會他謀反的風險。

因為謹慎,處處提防桀驁不馴的老功臣魏延。魏延乃有勇有謀的將才,并非無能之輩,劉備曾選拔他任漢中太守要職,而沒用張飛,也充分說明這點。但這樣一員大將,在孔明看來是不值重用的。因為他擔心有才干的人會不忠于平庸的劉禪,在他百年之后篡權奪位。所以臨死之時,事托楊儀,擔心魏延據功自傲,不服天朝管,設計害死魏延,并終被扣上謀反罪名,一手泡制了三國奇冤。

張飛

因為謹慎,他事必躬親,大事小事一手抓,雖然是鞠躬盡瘁,就沒想想自己渾身是鐵能碾幾顆釘?更大的悲劇是他的人才論,寧用平庸,也不用腦后長反骨的能臣,因此孔明在選拔人才的要求上都是以謹慎以重。如蔣琬、費祎、姜維、馬謖等都是小心謹慎,可以守成,難以進取的謹慎保守之人。這樣做的好處是終劉禪之世,蜀漢末未出篡逆之人,但這樣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力,于國、于民都大為不利,致使孔明死后再無支撐大局的人物,最終導致蜀國滅亡。

因為謹慎,孔明得以大權獨攬,也因為謹慎,孔明最終落得個悲劇下場。這其間的大起大落一切都因謹慎而起,也因謹慎而結。細品孔明的一生成敗,錯不錯在他沒有找對君王,而錯在他與謹慎拈了關系。聰明一世的孔明可否知道,這介于褒貶之間的謹慎,事實上經常成為一座令人無法擺脫的容器,它可以安置怯懦,收容猶疑,也可以擺平失敗,容納挫折。

就拿人的天性而言,謹慎的性格本來就是不易養成的。比如,我們大多都沒有眼福看到一位以謹慎著稱的兒童,這是因為兒童的天性處于向上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熱切的大腦里充滿著幻想或幻象。雖然他們不可能有多少成功的經驗,但這些足可以讓他們從中吸取慘痛的教訓,從而不斷地奮發進取來完善自己的思維意識,提高作戰經驗。同樣,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也未必需要謹慎的效勞,因為謹慎固然有可能幫助他規避風險,卻也更可能使他喪失稍縱即逝的成功機緣。他們知道名利場本來就是競技場,“謹慎”充其量只是一種保本策略,而非贏家戰略。謹慎是專注防守的,是不敢冒任何風險的標名簽。于是,謹慎主要成了一種老年品質的性格。如遇到中年謹慎者,我們只能說他在氣質上已提早進入了老年期。一個謹慎的君王,通常總是意味著猜忌和無能。沒有一個大人物是靠謹慎成就功業的,雖然當大業已成,原先沉著進取的帝王也可能轉而變得謹慎起來。一個謹慎的統帥通常也不會打什么勝仗,由此孔明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因為一生謹慎,從不敢冒險行事,使得自己最終失去了建立千古績業的機會,不由得讓人為之嘆惜不已。

從對人生的整個布局來看,孔明的老對手司馬懿就比他精明多了。司馬懿一生盡現低調智慧,為了掩藏自己顯示自己處處受制于孔明,他甚至開展造神運動,大力吹噓孔明的才能,以致于有“見木像魏都督都喪膽”難道堂堂都督只有如此膽色?肯定是不會的。這便是當時的輿論造勢,是司馬懿為了保存勢力的借口,由此可見司馬懿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了。

司馬懿的低調智慧還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說。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在前部分幾乎是默默無名的,在后半部才登臺亮相,其地位之高絕不亞于蜀中孔明,東吳之周喻。在曹操探訪司馬懿時,他也是盡現低調情雅,將曹操玩得團團轉,與諸葛亮一樣,至到探訪三次后才悠悠出山,出山后的司馬懿也只是韜光養晦擔任寫寫記記的文職,并未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華。因為他深知曹操多疑善嫉,不宜顯露鋒芒,但他得知暗中發展的有利條件,于是獻計頗得曹操的兒子曹丕的重視,當曹丕執政后他才獲舉兵權鞏固勢利上前臺。曹丕雖然不像他父親曹操那樣多疑,但他一向喜歡耀武揚威、好大喜功,自己并無軍事才能,又愛征戰殺伐。于是,在武事方面,司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實學,任由這個虛榮心極強的君主去大出風頭,自己卻是埋下頭來,扎扎實實擔負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面做到了有所建樹。這時候的司馬懿還不想鋒芒畢露,依然顯得格外低調,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雖說曹丕對他極為信任,但在軍事大政方面,他還是偏向于倚重自己的曹氏宗親。而司馬懿也沒有必要急于顯出掌握兵權的意圖——“先安內,后取外”,畢竟丞相一職,對司馬懿而言,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發展平臺了。

在他為相期間,其立身行事的特長,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了:目光遠大,計謀深沉,遇事主動,辦事縝密,滴水不漏,毫無瑕疵。正是這些特長幫助他在曹丕時期穩打穩扎地真正崛起,而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曹丕死時,司馬懿年齡為四十七歲。在曹丕為帝的七年時間里,司馬懿迎來了嶄露頭角的輝煌時期。但在這七年里,他的舞臺還不夠廣闊,他只是默默地在后方夯實著魏室的基業。但司馬懿已不甘于隱在幕后了,他準備著走上歷史前臺大展身手。而這一機遇很快就要到來。

曹丕死后,忠于曹氏家族的猛將和謀士相繼或陣亡或病故,曹丕的兒子曹睿繼位后任命司馬懿為帶兵的將軍。曹睿臨死前摹仿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將八歲的兒子曹芳托付給司馬懿和曹爽。

吳?神人車馬畫像鏡

當曹芳繼承帝位后,司馬懿已站到了權力的頂峰。這個時候能夠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應該沒有了。他挾“四朝元老”之威望,負“伊尹、周公”之才德,誰也不敢和他的遠見卓識相抗。他在魏國軍政大事上的每一次決策和行動,都可以說是完美無缺的了。但另一個顧命輔政大臣曹爽卻害怕司馬家族終有一天會壟斷朝政。于是他用了“欲抑先揚”之術,敬事司馬懿如父,推舉他為“太傅”,外示尊崇,而實則奪了他的軍政大權。為此,司馬懿處空名而無實權,一晃就是十年。在這十年里,他處處示弱,隱忍不發,靜觀其變。果然,曹爽志得意滿之后走向了狂悖與淫慢。他作威作福,穢政橫行,以致大臣離心、物議沸騰,魏國國勢也漸趨衰弱。見此情景,司馬懿不忍無可忍了,他怎會讓曹爽的胡作非為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個江山毀于一旦呢。于是,“高平陵事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曹爽一派被司馬懿用雷霆手段一舉摧滅。從那以后,魏國的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懿,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全部由司馬氏家族所掌握,至到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最終順理成章的完成了“三國歸晉”的大業。

司馬懿由低調開始,即而打敗了曹操、孔明這樣的大智者,又將自己的人生規劃得完美無瑕,即而又低調地老去,而他的后代卻在低調中爆發,成為千古一帝。

司馬炎

低調究竟是何物讓一個如此平凡的人做出如此不平凡的事跡?低調真正的含義又是什么呢?

低調,原意是指,低聲調。也被喻為是悲觀、消極的論調。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弊和利。把低調這一觀點放在人生的各個層面上來具體分析,又能射折出許多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

低調是一種隱忍術。低調做人的人,通常能忍外迫忍內欲,他們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基本的生存,更有長久的發展與進步,哪怕前進極其緩慢,但機會永遠都能發生在他們身上。

低調是不與他人所爭,是回避。“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子先爛。”對一些沒必要、不值得你去爭去搶的事,低調就是最好的選擇。能舍則舍,能棄則棄,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但往往有時割舍掉一些小的利益,從而能換取更大的利益,維護更大局勢的平穩。這些永遠都是低調者的至高境界。

低調是多思考,少說話,多安靜,少表現。低調者明白,愛搶風頭的人,永遠都是那些嫉妒者的最先瞄頭,容易產生矛盾和公憤。另外低調者更清楚,過多地暴露自己是不明智之舉。如果你多保持安靜和沉默,別人輕易摸不透你的深淺,斷然不敢隨便小瞧你,相對而言,反而更多的尊重和機會也會屬于你。

低調是內斂,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大隱者,是不顯能,不露富的大強者。生活中,總有那么幾個人到處向別人說自己會什么,有哪些能力;認識多少人,能辦什么事;掙了多少錢,銀行幾位數……當時洋洋得意,可接踵而來的就是旁觀者所預料到的麻煩。

低調是不攻,攻擊性過強的人,往往到處都有他的敵人,大事小事都像好斗的公雞一樣,或者口無遮攔,或者威脅恐嚇,甚至大打出手,總之要給對手以最大程度的打擊和傷害,認為這樣才能出氣解恨,這樣才能使事態按照自己的意圖發展。這樣做也許你會占一時上風,但長遠看來,遭人報復是早晚的事。

低調的方式基本趨向于陰柔,與太極極為相似,都是主張以柔對剛為主,就像被一塊巨石壓住的小苗一樣,它并沒有被毀滅,而是在巨石下彎曲成長,終有一天,它將會避開巨石,成為參天大樹。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在這一方面,除了司馬懿發揮得淋漓自致外,清代名臣曾國藩也可謂一大典范。曾國藩曾說過:“細想古往今來,億萬年無有終期,人們生活在其間,數十年只是須臾瞬息。大地數萬里,不能窮極,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猶如一間房子,夜晚好比一張臥榻。古人的書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煙海,人的一生所能讀的不過九牛一毛。事情復雜多樣,可以獲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萬條,人們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過如滄海一粟。知道上天悠悠無窮,人的生命無比短暫,那么遇到憂患和非常不順心的事。應當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廣闊,而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卻非常之小,那么遇到名利的事情,就會主動避讓三分,恬淡處之。知道古往今來的著述無窮無盡,而自己的見識非常淺薄,那么就不會再以一己之見而自喜,應當擇善而從,并以謙虛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復雜多樣,而自己所辦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夸,應思考推舉賢才而一起去完成大的功業。”

曾國藩

曾國藩的意思也是要做人低調。低調不等于卑微,低調不等于沉默,低調也不是假深沉,低調更不是故弄玄虛。低調的人,能夠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該出手的時候出手,一擊即中,旋即又恢復平靜。低調不是讓你低俗,低弱,而是讓你有自己的步調,有自己的節奏,在突發事件面前能鎮定自若,保持低調積累的心態,從緊張而又復雜的局面中找出有利于己的因素,化解危機。

低調的生活,低調的做人,低調沒有先后之分,卻并非沒有高下之別。司馬懿低調成就了他的完美人生,成就他的智者稱譽。

7.司馬懿教子有方,諸葛亮后繼無人

在大多數人眼里,司馬懿的出場都是負面的。其實,司馬懿是三國中最杰出的人物。從計謀才智上來說,諸葛亮是三國中的巔峰之人,但到了中后期,司馬懿是唯一可以與諸葛亮抗之人。諸葛亮七出祁山就表現其全部的軍事才能,但每次都被司馬懿擋在渭河以南寸步難行,最終結果是司馬懿取得了勝利。

因此,在三國的各謀略人物中,司馬懿可以搏得一個不亞于諸葛亮的地位,而其后晉朝的建立,更是對司馬懿謀略的認同。最終還是司馬氏統一了全中國,過程雖是你方唱罷他登場,但司馬懿作為一個后起之秀,能博得此結局,固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在其中,不如說對其各種因素的運用和把握得恰到好處。

同樣,司馬懿的家庭子嗣在三國中也是可圈可點的。遍視三國,名將之子很少有像其父輩一樣出名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父輩出名,其子少經磨難,難成大器。但司馬懿教子有方,二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除了博覽群書,更難得的是和父親一起參加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戰爭,親歷磨難積累經驗,加之二子自幼雄心大志便青出于藍而更勝于藍。因此,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家族終于取代了曹魏,并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晉王朝。

在這里,先說一下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司馬師,字子遠,沉著堅強,且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魏景初年間,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曾與其父司馬懿謀劃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后,被魏主曹芳封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從此,司馬師獨攬大權,與其弟司馬昭共專朝權,上朝可以帶劍,有事不必稟報,朝臣一切奏事,均經司馬師過目,并可以隨意定奪是非,不必啟奏魏主。在此,他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職掌,朝野肅然。視魏主如小兒,視百官如草芥,每次魏主曹芳見司馬師上朝,猶如坐立針氈,戰戰兢兢,形如傀儡。

司馬師

吳太元元年秋,當司馬師得知孫權病亡,太子孫亮繼位的消息后,便令征南大將軍王旭領兵十萬攻南郡,征東大將軍胡遵領兵十萬,征南都督毋丘儉領兵十萬,令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兵分三路進攻東吳。大敗吳太傅諸葛恪于新城。后來,司馬師以曹芳“荒淫無道,褻近娼優,聽信讒言,閉塞賢路”為由,廢曹芳,貶為齊王,白連絞死張皇后;又殺中書令李豐,光祿太夫張緝,太常夏候玄三人,滅其三族,繼而立高貴鄉公曹髦新君,改元嘉平六年為正元元年,這時的司馬師持大將軍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帶劍上殿。次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毋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

次子司馬昭,被世上視為篡奪皇位的奸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大家描繪那些野心家和陰謀家的口頭禪。其實,司馬昭為統一全國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三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西晉王朝的開創者之一,在歷史的作用可與曹操相媲美。

司馬昭

司馬昭,字子上,曾任新城鄉侯、洛陽典農中郎將、散騎常侍。司馬昭有卓越軍事才能,屢立戰功。魏正始五年隨大將軍曹爽攻蜀,興勢之戰受挫之時,勸曹爽急退,并奮勇斷后,使全軍免遭覆沒。正始十年,隨父及兄司馬師發動兵諫,使司馬氏得以獨專朝政。繼升安西將軍,屯關中節度諸軍,轉任安東將軍后,鎮許昌。及曹髦稱帝,參與制定政策,進封高都侯。正元二年,任衛將軍,不久司馬師病逝,進位大將軍兼侍中,都督中外諸軍,并輔政。甘露二年,諸葛誕據淮南再次作亂。司刀昭聞變,當機立斷,率軍26萬東征叛將諸葛誕。由于諸葛誕鎮守的壽春是曹魏的軍事重鎮,城防極其堅固,再加上諸葛誕位據方面,握有重兵,又有吳軍為援,故欲取勝,絕非容易。司馬昭根據這一情況,制訂了圍而不攻、使其坐斃的作戰計劃,認為“壽春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敵,此危道也”。因此他決定“堅守三面,若吳賊陸道而來,軍糧必少,吾以游兵輕騎絕其轉輸,可不戰而破也,吳賊破,欽等必成禽也,乃命諸軍按甲而守之”。果然,司馬昭的這一戰略方針了取得了成功,吳國的援國被司馬昭擊敗退歸江東。諸葛誕外無救兵,內乏糧草,壽春成了一座孤城。這時,司馬昭又乘機展開了攻心戰術,他遣廷尉何禎“使淮南,申明逆順,示以誅賞”,以瓦解叛軍。又行反間計于駐守在城中的孫吳將領,結果吳將“懌等帥其眾數千人開門出降”。

這時的叛軍內部在司馬昭的重兵圍困下發生了內訌,諸葛誕殺死同黨文欽。欽子文鴦、文虎走投無路,請降于司馬昭。文欽是司馬氏政敵,其子投降后,“軍吏請誅之”,司馬昭不但不殺,反而“表鴦、虎皆為將軍,賜爵關內侯”。叛軍見“文欽之子猶不見殺”,紛紛投降,已呈土崩之勢。司馬昭見時機成熟,“乃自臨圍,四面進兵”,發動猛攻。諸葛誕突圍逃跑,被魏軍擊斬,淮南悉平。

景元三年,根據吳蜀地理形勢和蜀漢邊疆無備的狀況,定下先滅蜀漢再順江滅吳的戰略決策。次年遣將軍鄧艾、鐘會等一舉滅蜀。魏帝為表彰其功德,封為晉公,享太原、上黨等10郡之地,后為晉王,又增封10郡。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來看,司馬昭滅蜀繼承了曹操的事業,結束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為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咸熙元年,挾魏帝西屯長安,遣中護軍賈充領軍鎮漢中,威懾成都,平息了鐘會叛亂,不久進爵晉王。

司馬懿作為三國杰出的人物之一,不但具備了杰出人才所有智商和情商,而且還培養出了杰出的下一代,使其家族后繼有人。聯系現在,就一個團隊而言,接班人的培養事關全局、事關長遠,沒有合格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后繼乏人,一旦創業者倒下,前人開創的事業很可能就會毀于一旦。正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大抵都是接班人出了問題而造成的惡果。因此,一個企業、一個單位,要想長治久安、發展壯大,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才是最基本的條件。

現實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一提到“事必躬親”這條成語,就會使人不禁想到諸葛亮,諸葛亮做事是非常細致、周到,大到軍國大事,小到對違反軍紀的士兵打幾軍棍都要由他定奪。當諸葛亮“鞠躬盡瘁”、“事必躬親”的時候,蜀國的君臣們在汗流浹背的丞相后面閑站著,幾乎沒有必要思考問題,也沒有機會獨當一面。他們養成了一種習慣,遇到事情了就去中軍帳下報告請示,然后耐心地等候在一旁。諸葛亮也不跟他們商量討論,只是略作思索,揮筆寫下幾條妙計,封在錦囊中,讓部下恭恭敬敬地捧走,不慌不忙地依計而行,最后總是丞相料事如神,結果大獲全勝。這樣,諸葛亮就成了蜀國這座大廈上唯一的一根大棟梁,蜀國的君臣將士們都依靠在他的身上,只懂得敬仰和服從,不知道獨立思考、自力更生。這樣做的后果就是,諸葛亮身上的重擔異常沉重而無人替其分擔,也就直接導致了其因勞累過度的英年早逝;另外一個后果是由于諸葛亮事無巨細的管理國事而手下眾人未能得到鍛煉機會,從而導致諸葛亮身后蜀國治國人才的極度缺乏,也就是說在接班人問題上諸葛亮缺乏戰略眼光,甚至是失敗的,這也是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短命的原因。

因為有諸葛亮,劉備死后,劉禪對軍國大事一概不問,因此被人們稱為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因為有諸葛亮,滿朝文武都習慣于“依計行事”;因為有諸葛亮,蜀國出現了嚴重的人才荒,因此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文臣武將,大多庸常,堪當大任的人才嚴重匱乏,即使是深受諸葛亮倚重并被諸葛亮確定為接班人的姜維,也只不過是能比較準確地理解諸葛亮的意思,嚴格遵照諸葛亮計劃辦事而已。

姜維

“事必躬親”,這種態度看起來讓人欽佩,但事情不論大小緩急,也不管是否屬于自己的責任范圍,都一律親自抓、親自干,只會打擊下屬之人的積極性。再說,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的壽命也是有限的,要想完成一項大的事業,必須得依靠他人和后人。如果一個企業或單位,全靠一個領導者的奮斗,一旦獨木不支,勢必大廈將傾,那么這個國家注定就會崩潰。

如果諸葛亮在管理國家時,只管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而把一些雜務交與旁人,這樣即減輕了自身的負擔也不至于干擾對一些重要事務的處理,又使眾人在工作中得到了鍛煉,那么,蜀國也不至于出現在諸葛亮身后“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怪事了。

廖化

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想通過“事必躬親”之途來取得成功,但卻反遭致身亡國破之禍。在《漢書?丙吉傳》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行人斗毆,其中一人頭破血流,橫尸路邊,其狀甚怖。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然而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卻馬上讓車夫停車,令隨從去問緣由。下屬不解,問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輕人?丙吉回答說:“丞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所關心的應當是國家大事。行人斗毆,有地方官處理即可,無需一國之相親理,我只需適時考察地方官的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就可以了。而問牛的事則不同,現在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今年的天氣就不太正常,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丞相的職責是調和陰陽,順應四時,對于陰陽失和、氣候反常感到擔憂是理所應當的,所以才停車詢問。”下屬聽了,十分佩服。

古人云“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意思就是說在什么位置就應行使什么職責,不能越權越位。畢竟一個人的體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往往小事管得太多,大事就顧不過來;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也是有限的,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患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一個合格的、稱職的領導者,不僅要時刻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去做,更應該知道對自己的下屬要因人而用;不僅要時刻注重發揮個人的作用,也要時刻注重調動和發揮下屬的積極主動性,以形成群體合力,創造一個發現人才、讓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對此,漢高祖劉邦深有體會。他曾說:“夫運籌帷幄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自斬白蛇起義,直至亡秦、滅楚,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建功立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劉邦有從全局著眼、從大處著手的眼界和胸襟,有識人、用人的慧眼和方略。作為一個領導者,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并把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也就奠定了事業成功的基礎。

俗話說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棋遇對手妙招多”。戰爭中,諸葛亮不幸也有幸遇到了對手司馬懿,孟達事泄被殺,諸葛亮多次用計不成,這皆拜司馬懿的智慧所賜。兩個人演繹著一場偉大而充滿智慧的戰爭,最終,諸葛亮輸給了司馬懿,先司馬懿而告別了人世。死后的諸葛亮只留給劉禪一個姜維,而司馬懿后繼有人,培養出了自己的下一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國演義分章節練習(6) - 快樂語文 - 鐘祥彬 - 和訊博客
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大擺空城計,孔明計退司馬懿
諸葛亮死在五丈原,為何司馬懿此后不伐蜀?20后司馬昭道出真相
曹操家族最后一位名將,曾讓諸葛孔明無計可施,陸遜更是避其鋒芒
如果北伐沒有司馬懿阻擋,諸葛亮能否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諸葛亮用人不如曹孟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哈巴河县| 无锡市| 德惠市| 电白县| 阿瓦提县| 冕宁县| 仙居县| 广饶县| 宁明县| 万山特区| 武定县| 通道| 屯门区| 临漳县| 巍山| 克东县| 莲花县| 桐庐县| 东阳市| 拜泉县| 宕昌县| 剑阁县| 泌阳县| 宿松县| 大宁县| 额济纳旗| 滦南县| 五原县| 甘肃省| 三穗县| 洪雅县| 天全县| 平潭县| 屯门区| 万盛区| 六安市| 东海县| 太仓市| 西和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