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戈林又召開一次參謀長會議;經過討論后,決定繼續發動空中進攻——以新的攻勢,來干掉英國戰斗機隊。
從8月10日起的兩個星期內,德國空軍損失了一百六十七架轟炸機(包括四十架俯沖轟炸機),因此轟炸機隊首腦都要求越來越強的戰斗機護航。由于戈林偏袒轟炸機,責備戰斗機,這兩兵種之間的關系就更加緊張,摩擦也加深了。
但是,英方也有摩擦,特別是在基思·帕克空軍少將(Air Vice-Marshal Keith Park)和特拉福德·利-馬洛里空軍少將(Air Vice-Marshal Trafford Leigh-Mallory)之間。前者在英國要地東南部指揮第十一戰斗機大隊,后者在中部地區指揮第十二戰斗機大隊。帕克強調,在德軍轟炸的目標前面迎擊德軍,并打下轟炸機是事關緊要的,因為這樣就可以迫使德軍使用越來越多的梅109型戰斗機來擔任無法勝任的近距離護航任務 [ cdhyy注:似乎應為“遠程護航任務”,鈕譯本稱“密集的護航任務”。 ] 。利-馬洛里則認為,使用這一策略,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駕駛員便疲于奔命,他們很容易在地面上常常是在重新加油時挨打,或者還來不及飛到足夠的高度就挨了打。
在運用戰術問題上也有分歧,“利-馬洛里一派”提倡以大量密集的截擊機隊組成“大聯隊”(Big Wing)作戰的理論;帕克則堅持“少量集中”(Diluted Concentration)的策略,他認為這一策略比較靈活,靠了雷達偵察,英軍是可以在德國機隊到達時投入一些截擊機的。
還有人爭辯說,道丁和帕克的看法一樣,為了保持民眾士氣,一心要保持東南部的前進機場,其實,撤到倫敦后面,在梅109型戰斗機及其護航的轟炸機的航程以外,才是比較聰明的辦法。
從8月8日到18日這一期間,英國戰斗機統帥部損失了九十四名駕駛員,另有六十名受傷。但在當時還不缺乏飛機,雖則在這期間損失了一百七十五架戰斗機,另外還有六十五架嚴重損壞,三十架在地面上遭到摧毀。
24日天氣好轉,戈林發動了第二次奪取制空權的攻勢。這次部署較好。凱塞林指揮下的第二航空隊通常把一些飛機留在英吉利海峽的法國一邊上空;這使得帕克不斷猜測,因為雷達不能辨別轟炸機和戰斗機,也不能說出飛機在什么時候會突然沖過英吉利海峽。在這個新階段中,第十一大隊的前進機場遭到的破壞比過去嚴重;曼斯頓也不得不放棄。
新計劃的另一特點是,密集轟炸倫敦周圍的英國皇家空軍據點和設施——因而無心之中在倫敦丟下炸彈。24日晚,大約有十架德國轟炸機在飛向羅徹斯特和泰晤士港口(Thameshaven)的目標途中迷了航,把載負的炸彈全部丟在倫敦中心。這一失誤立即引起一場報復性空襲,第二天夜間,大約有八十架英國轟炸機轟炸了柏林,其后又進行了好幾次轟炸——因而希特勒在一再做出恫嚇而都被置之不理后,下令對倫敦進行報復性空襲。
在這次新攻勢之前,多數梅109型戰斗機從第三航空隊調到第二航空隊以增強加萊海峽地區的護航力量。這一策略獲益非淺。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在穿過德國戰斗機防御隊形時,困難更大,損失更重,而德國轟炸機卻更容易直達目標。再者,德軍發展了一種新戰術,即一旦大隊飛機通過雷達屏幕后,立即散開,分別轟炸。
在開始進攻的一天,即8月24日,北威爾德(North Weald)和霍恩徹奇的防區站靠了高射炮防御才保存下來。樸次茅斯造船廠在第三航空隊的猛烈轟炸下,也是這樣保存下來的,雖則樸次茅斯為散飛下來的炸彈破壞得不堪。這次空襲后,第三航空隊改在夜間轟炸。從28日起,連續四夜襲擊利物浦(Liverpool),但因訓練不足,又因英軍對德軍導航波束的干擾,許多轟炸機找不到默西河兩岸(Merseyside)地區。不過,這些空襲也暴露了英國在防御夜襲方面的缺點。
8月的最后兩天對英國戰斗機統帥部特別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十五至二十架轟炸機編成的一個個小隊護航的戰斗機竟多至二倍。31日,英國皇家空軍遭到的損失,是英國之戰中最大的一次,共有三十九架戰斗機被擊落,而德軍的損失則為四十一架飛機。由于實力有限,英國皇家空軍經受不住這么大的損失,已經攔阻不了德機進攻。到那時,西南部機場大都遭到嚴重破壞,有些已壞得不堪使用。
甚至道丁也在考慮撤掉東南部的戰線,往后撤到梅109型戰斗機的航程以外。對他的批評也越來越激烈,因為他保留二十個戰斗機中隊保護北部,而那里白天只遭到一次轟炸——一次之后再沒有炸過。此外,在東英吉利(East Anglia)和中部地區的第十二大隊也在叫嚷要直接參戰——而帕克卻抱怨他們沒有照他的要求那樣進行合作。帕克和利-馬洛里之間的緊張關系,還有道丁和空軍參謀長紐厄爾(Newall)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問題得不到順利解決。
整個8月,英國戰斗機統帥部在戰斗中損失三百三十八架颶風式和噴火式戰斗機,加上一百零四架嚴重損壞,而德軍的損失為一百七十七架梅109型戰斗機,外加二十四架嚴重損壞。雙方在戰斗機方面的損失是二比一。由于其他原因而造成的損失,是四十二架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和五十四架梅109型戰斗機。
因而,在9月初,戈林大有理由認為快要達到目的:消滅英國戰斗機力量和東南部的設施。但是,他并不懂得,繼續利用取得的優勢是事關緊要的。
9月4日,德國空軍對英國飛機廠——羅徹斯特的肖特廠和布魯克蘭德(Brooklands)的維克斯-阿姆斯特朗(Vikers-Armstrong)工廠進行了一系列轟炸,這樣,對英國戰斗機統帥部機場的密集攻擊就有了變化,也不大密了。這一變化本身很有成效,但對英國戰斗機統帥部的壓力也減輕了。這一變化所以更有價值,是因為駕駛員已疲勞過度,神經緊張得快要分裂,他們的戰績也已明顯下降。
道丁抓住了問題實質,命令盡量派遣最多的戰斗機去保護南部的戰斗機工廠;兩天后,德軍對布魯克蘭德的一次新進攻遭到攔截——對倫敦周圍的五個防區站的進攻也遭攔截。
在8月24日到9月6日這整整兩周期間內,二百九十五架英國戰斗機被毀,一百七十一架嚴重損壞——而新生產的和修復的戰斗機總數只有二百六十九架。德國空軍損失的梅109型戰斗機僅及此數一半——雖則也損失一百多架轟炸機。
德國空軍的損失,加上對轟炸機要求有強得多的護航,現在正嚴重影響它所發動的和所能發動的攻勢。雖曾達到每天出航約一千五百架次,在8月的最后兩天,一時也曾回升到每日一千三、四百架次,但是,在9月的第一周,卻從未達到每日一千架次。英國之戰已成為一場消耗戰,在頭兩個月中,德國空軍損失八百多架飛機。承擔主攻的凱塞林第二航空隊,現在大約只剩下四百五十架可用的轟炸機和五百三十架梅109型戰斗機。因此,到英國之戰的第三階段末尾,戰局終于開始轉而對英國有利。到第四階段,德國空軍一改變攻勢,對英國就更要絕對有利了。
9月3日,戈林在海牙又召開一次參謀長會議。會上批準了改在白晝轟炸倫敦的重大決議——凱塞林在一開始就這樣主張過,現在希特勒也同意了。開始日期定于9月7日。
與此同時,第三航空隊所有的三百架轟炸機將全部用于一次夜間轟炸攻勢。這符合施佩勒的心意,他一向主張轟炸船舶和港口,他也越來越懷疑是否可能粉碎英國戰斗機隊和炸掉戰斗機機場。
7日下午,戈林和凱塞林站在加萊和維桑之間的白鼻子角(Cap Blanc Nez)山崖上觀看。大約一千架第二航空隊飛機的大機群(Air Armada)——三百多架轟炸機由六百四十八架戰斗機護航——向倫敦進發。這大機群在一萬三千五百至一萬九千五百英尺高空,密密麻麻的一層層向上排成梯形,嚴密編隊分成兩批飛行。德國戰斗機防御隊形采用了新戰術,一隊護航機在二萬四千至三萬英尺高空遙遙領先,另一隊護航機則與轟炸機相距只有三百碼光景,在四面八方,給予嚴密掩護。
事后證明這種新戰術很難對付,但在這第一次簡直是多此一舉。一則因為英國第十一大隊司令部的防空指揮官認為內線防區站還會遭到一次轟炸,再則,已經起飛的四個戰斗機中隊大都集結在泰晤士河以北。因此,通向倫敦的道路是暢通的。第一批飛機直飛到倫敦船塢;第二批飛過倫敦中心,再折回飛過東區(East End)和船塢。轟炸并不如德軍所想象的那么準確,許多轟炸機沒有瞄準目標,反而對準人煙稠密的東區投彈,結果造成居民更大的傷亡。在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對倫敦大規模的白晝轟炸中,三百多平民炸死,一千三百多平民受重傷。
對英國戰斗機統帥部說來,這是令人沮喪的一夜。多半中隊雖然姍姍來遲,又受到德國新戰術的困擾,但還是打擊了敵人,以損失二十八架的代價,使德機損失四十一架。來自諾索爾特(Northolt)的第三百零三(波蘭)中隊的一次特別兇猛的襲擊,對德軍震動最大。
東區的熊熊大火成了繼之而來的夜襲的烽火信號;夜襲從晚上8時開始,一直持續到將近清晨5時。戈林打電話給妻子,洋洋得意地告訴她:“倫敦燒起來了。”由于英國不予抵抗,他和許多部下便認為英國戰斗機隊即將消耗殆盡。所以,第二天,他下令擴大倫敦地區的轟炸面積。
同時,在英吉利海峽集合的入侵駁船一天天增加,7日早晨,英國政府發布了預防入侵的警告。在緊接著的空襲之后,擴大了警告面,結果,征集了若干輔助部隊,用作入侵報警的教堂鐘聲也在響個不已。
由于缺乏合適的夜航戰斗機,倫敦的防務同其他城市一樣,在這緊急關頭,主要靠的是高射炮和探照燈。在7日晚上,只有二百六十四門高射炮在場保衛倫敦,但是,多虧派爾當機立斷,采取措施,在其后的四十八小時內數量就增加了一倍。此外,從10日晚上起,他安排了“彈幕射擊”(The Barrage),還通知說,不管聽到什么消息,每一門炮就盡量開炮。雖然命中率很小,但是一陣陣炮聲,對居民大有補藥的妙用,士氣為之一振,同時也有了重要的具體效果,把轟炸機趕向了高空。
9日下午,凱塞林對倫敦發動第二次白晝轟炸。英國第十一大隊這次已有準備,有九個中隊進入陣地,還有第十和第十二大隊的飛機合作。中途截擊非常成功,多數德國機隊還沒有到達倫敦就已被擊潰。只有不到半數的轟炸機沖過防線,但幾乎沒有一架擊中目標。
德軍這一新攻勢的最重要后果,是給英國戰斗機統帥部大大解除了緊張。英國戰斗機統帥部由于遭到德機集中轟炸,原來一直深受苦難;在快要崩潰時,德國卻轉而去轟炸倫敦了。首都及其人民所承受的懲罰,成了保全國防的因素。
此外,9月9日令人失望的戰果,也使希特勒入侵前的十天警告期又一次推遲——這次推遲到14日,警告在24日入侵。
天氣逐漸惡化,倫敦防務才稍為緩和,但是,在11和14兩日,有若干架德國轟炸機沖過防線,而英國戰斗機的截擊卻是零零落落的,因此,德國空軍樂觀地報告說,英國戰斗機統帥部的抵抗已開始崩潰。這樣,希特勒雖然又將警告期推遲,但只推遲了三天,到17日。
凱塞林在15日星期日早晨發動了一次新的大轟炸。這次對付轟炸的英國戰斗機防御,計劃得比較好,時間也算得比較準。雖然德國大機群從沿海起一路上受到一、兩個中隊,總計二十二個中隊的一系列襲擊,可是仍有一百四十八架轟炸機沖過防線,到達倫敦地區——只是受到了阻擾,未能準確投彈,而且大都散得很開。后來,德機掉頭返航時,英國第十二大隊的杜克斯福德(Duxford)聯隊,約六十架戰斗機,從東英吉利疾飛而來,雖因高度不夠而失效幾分,但其規模之大使德國飛行員毛骨悚然。下午,陰云幫了攻方的忙,一大批德機順利到達倫敦,一顆顆炸彈在那里,特別是對東區擁擠的房屋造成很大破壞。不過,整整一天,大約有四分之一轟炸機被擊毀,更多受到損壞,往往至少有一個或死或傷的機組人員被帶回基地,這對那些機場的士氣必然產生影響。
那天德機的實際損失,經事后核實確定,為六十架。當時英國空軍部得意地宣布為一百八十五架,而德機的實際損失還不到這一數字的三分之一。不過,英國皇家空軍只損失二十六架戰斗機(半數駕駛員被救),相比之下,情況良好,同近幾個星期的情況相比,損失也少得多。戈林一面仍舊責備戰斗機,一面繼續樂觀地談論,并估計英國戰斗機隊在四、五天內就要完蛋。但是,他的部下和他的上級再也不同他一樣樂觀了。
17日,希特勒同意海軍參謀部的意見,認為英國皇家空軍仍然沒有打垮,并且強調惡劣天氣的一段時期已經到來,把入侵日期推遲到“另待通知”。第二天,他命令不要再在英吉利海峽諸港口集結船舶,并同意不妨開始解散船舶——運輸船的百分之十二(一百七十艘中的二十一艘)和駁船的百分之十(一千九百一十八條中的二百一十四條)已為英機擊沉或擊傷。10月12日,“海獅”計劃已肯定推遲到1941年春季——而1月間,希特勒指令,除少數長期措施外,所有準備工作全部停止。他的心思現在已肯定轉向東方。
戈林仍然堅持白晝轟炸,但是戰果越來越令人失望,盡管在邊遠港口偶爾也有得手之時。9月25日,布里斯托爾(Bristol)附近菲爾頓(Filton)的飛機工廠受到猛烈轟炸,次日,由安普敦(Southampton)附近的噴火式戰斗機廠一時遭到摧毀。可是,27日對倫敦的一次大轟炸卻遭慘敗;在30日最后一次白晝大轟炸中,只有一小部分飛機到達倫敦,并且損失四十七架飛機,而英國皇家空軍只損失二十架戰斗機。
在9月下半月帶來令人失望的戰果和轟炸機大受損失之后,戈林改而使用戰斗轟炸機進行高空作戰。大約在9月中旬,參加戰斗的德國戰斗機隊奉命放棄三分之一的戰斗機,以改裝為戰斗轟炸機,這樣就有了二百五十架左右的戰斗轟炸機。但沒有充分時間來重新訓練駕駛員,機上所能攜載的炸彈也不足以造成嚴重破壞,另一方面,一投入戰斗,就出于本能,只想甩掉炸彈。
對戰斗轟炸機所能作的最好評價是,使用戰斗轟炸機,可以暫時減少德機的損失,同時可使英國皇家空軍一直保持緊張。但是,到10月底,德機的損失又回升到原先的比例;天氣越來越壞,戰斗轟炸機人員更加緊張;他們都是從臨時建成的沼澤般機場上起飛的。10月間,德機損失三百二十五架,大大超過英機的損失。
現在只有德國“常規”轟炸機的夜間轟炸,才使英國大受騷擾。從9月9日起,施佩勒第三航空隊的三百架轟炸機確定了一個標準格局;有五十七夜之久,倫敦夜夜遭到平均一隊為一百六十架飛機的轟炸。
11月初,戈林發出表明策略顯然改變的新命令。規定只在夜間空襲,轟炸城市、工業中心和港口。抽調了第二航空隊的轟炸機,轟炸機就有了七百五十架之多,不過每次只動用這一總數的三分之一。由于夜間可以飛得慢一些,低一些,攜載的炸彈就可以比白天多一些,一夜投下一千噸之多。但是,精確度很差。
新攻勢在11月14日夜間以轟炸考文垂(Coventry)開始。既有明亮月光又有特種“導航機”(Pathfinder)部隊的協助。但成效不及后來對伯明翰(Birmingham)、南安普敦、布里斯托爾、普利茅斯(Plymouth)和利物浦之類城市的大轟炸。12月29日,倫敦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市中心。然而,此后,轟炸卻松懈下來,直到3月天氣好轉。1941年5月10日,即在西歐發動閃電戰一周年的那天晚上,對倫敦一系列猛烈的轟炸,終于使倫敦受到極大破壞。不過,在英國上空的所謂“閃電戰”,于5月16日卻告結束——此后,德國空軍的大部分飛機便為即將到來的入侵俄國一舉而調往東方。
從1940年7月到10月底的德國空中攻勢所造成的破壞和混亂,遠遠超過公認的程度,如果更持久地加緊并反復轟炸工業中心,那末后果就會更嚴重。但是,德國空中攻勢并沒有達到摧毀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力量和英國人民士氣的目的。
在7月到10月底的英國之戰中,德國損失一千七百三十三架飛機——并非英國所稱的二千六百九十八架,而英國皇家空軍則損失九百一十五架戰斗機——并非敵人所稱的三千零五十八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