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濟川煎 增液潤腸兼調(diào)氣法俞氏經(jīng)驗方方載《景岳全書》
淡蓯蓉(四錢)淮牛膝(二錢生)升麻(五分蜜炙)油當歸(三錢)福澤瀉(錢半)枳殼
(七分蜜炙)
【秀按】大便秘一證。有熱結(jié)、有氣滯,有液枯。
熱結(jié)則諸承氣為正治。固已。
氣滯必求其所以滯之者,而為之去其滯。
食滯則枳實導滯。
痰滯則加味涼膈。
瘀滯則桃仁承氣。
飲滯則蠲飲萬靈。
寒滯則濃樸七物。
熱滯則六磨飲子。皆足奏功。
液枯多兼熱結(jié),則養(yǎng)榮承氣為正治;
液枯而兼氣滯,輕則五仁橘皮,重則張氏濟川。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
張景岳謂病淺虛損,而大便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方主之,此用通于補之劑也。最妙。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配方組成】當歸(9~15克)、牛膝(6克)、肉蓯蓉(酒洗去咸)(6~9克)、澤瀉(4.5克)、升麻(1.5~3克)、枳殼(3克)。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主治適應癥】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jié)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補之劑也,最妙最妙。
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加減:
氣虛者,加人參、黃芪。
如有火,加黃芩。
如腎虛,去枳殼 加熟地。
虛甚者,枳殼不必用。
若腸燥便秘日久,去澤瀉,加鎖陽、火麻仁。
【方解】本方證因腎虛開合失司所致。腎主五液,司開合。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故小便清長;腸失濡潤,傳導不利,故大便不通;腎虛精虧,故腰膝酸軟;腎陽虧損,故舌淡苔白、脈沉遲。故治當溫腎益精、潤腸通便。方中肉蓯蓉溫腎潤腸,為方中君藥;當歸辛甘而潤,補血和血,且能潤腸,與牛膝補腎強膝,上下行而為臣藥;枳殼下氣寬腸,澤瀉降氣泄?jié)幔樯l(fā)清陽,三藥合用,有升清降濁之效,同為佐藥。和而用之,共奏溫腎益精,潤腸通便之功。
【方論】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升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成潤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