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5歲,耳不聾,眼不花,牙一個沒掉,身體各項指標基本正常。一般人見我問及年齡時,都認為我是五十多歲六十來歲的人,說70多歲誰也不信。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老年人的“五快”、“三良好”來衡量,我也能給自己打95分。為什么?因為我吃飯有良好胃口,不挑剔,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行走自如,活動靈敏。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飽滿。每天晨起大便一次,并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覺良好。而且情緒穩定,豁達樂觀,與他人的關系良好,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由于精力充沛,頭腦敏捷,身體狀態良好,每天仍能在電腦前工作四五個小時寫東西,不覺疲勞。
之所以有如此的好身板兒,這得從30年前說起,一次偶然從一本書上看到一段“乾隆皇帝的養生經”: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等。于是我就開始了每天早晚的叩齒、咽津、拉耳、提肛等活動,一發不可收拾。后來又翻看了一些健身養氣的書籍資料,不僅知道該怎么做,而且還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在理論上也明白了許多,所以做起來就更加自覺,更易于堅持下來。這一練就是30年,天天練,雷打不動,風雨無阻,雨雪霧天就在室內堅持。效果愈來愈明顯,今天拿出來以饗朋友們。
梳頭健腦
“頭為精明之府”。中醫探明頭部穴位較多,以手指或梳子替代中醫的銀針,對頭部經穴進行針灸似的按摩或刺激,可以疏通十二經脈,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大腦神經功能,增強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的衰老;疏通全身經絡氣血、滋養毛發、健腦聰耳,能平肝、熄風、開竅守神、止痛明目等,還對消除各種頭部疾病有良好的效果。陸游深諳梳頭道,他在詩中多次寫道:“客稀門每閉,意悶重梳頭。”“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我每次做完都會感到頭清目明,精力充沛,早入夢鄉,食欲增加。我40多歲時就已謝頂,由于是油脂性頭皮,極易掉頭發和滋生毛囊炎,現在不僅不脫發了,謝頂部分已長出許多絨毛,皮炎也沒了。其做法用手指(或木梳,牛角的更好)撓、梳、抓、敲,每種108次。早晚各一次,梳到頭皮發紅、發熱。從頭頂的前部、中部、后部、后腦可以劃分成四個部分,先在頭頂的前部以前后移動的方式,來回抓摩頭皮108次;再以同樣的方法抓摩頭皮的中部、后部、直到后腦為止。抓摩的輕重,以貼著頭皮能抓到痛癢的重度為宜,次數不可少于108次。然后左手貼在后腦的發根處(上接后腦下接頸部的交界處),左右來回摩動108次;再換右手貼在左手處,左右來回摩動108次。每天早晚各一次。
屈指養眼
每天晨起或晚上泡腳時間,用右手按左小指向掌心做屈曲運動51次,然后向掌背做伸展動作51次,再內外?動36次;同樣方法再做右小指動作。對視力有益。奧妙在于小指外側基部有一個穴位,叫做老眼點,故激發此穴對老花眼及眼睛生翳有一定保健療效。
叩齒固牙
古人說:“齒為筋骨之余,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爽快……”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叩齒,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增強牙齒的抗病能力,使牙齒更加堅硬穩固。所以,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是有道理的。叩齒的方法是:精神放松,口唇緊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齒700下,再叩門牙700下;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用舌頭攪動口腔,激發口腔津液后分多次慢慢吞下,則叩齒效果會更好。我還學會一招,在大小便時扣緊牙齒,體內減壓,牙齒相咬,有利固齒。
吞液養精
唾液具有滋養潤澤肌膚孔竅和滑利關節、充益骨髓、補充腦髓和濡養臟腑的作用。在氣的推動下流布全身。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提倡:“早漱令津滿口乃吞之”。意思是早晨漱口后,要鼓蕩口腔讓津液充滿后吞咽下去,有益壽作用。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和皮膚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日本也發現唾液可以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十分有害的自由基?,F代高科技基因測定也是由唾液中提取的。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談。我是將叩齒與吞液結合起來,效果更好。
雙耳健身
中醫認為,“人之腎氣通于耳”,耳與膽腎二經密切相關,雙耳的保健有利于腎膽二臟?!岸閷倌I,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十二經脈,上終于耳”。外耳形像一個倒立腹中的胎兒,五臟六腑均在其內,有諸條經絡匯聚于耳廓周圍。被動運動外耳,能使全身經絡貫通,直接促進各臟腑功能,改善新陳代謝,振奮情緒。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拉左耳64次,(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頂拉右耳64次(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交替做中指“鳴天鼓”各64次,“擊天鼓”時雙手手掌捂住耳部,用右手中指扣擊左手中指指甲部位,耳內能聽到“隆隆”聲,為有效之正常音,可治頭暈目眩。通過自我摩擦耳周穴位和眼球運動,達到健耳和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營養眼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以消除視聽疲勞的目的。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彈耳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激發腎氣化生。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拉拽雙耳耳墜66次,能疏通十二經脈、消疲安神、增強新陳代謝,并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于膽道的通暢。由于肝膽相連,此法對調節肝臟功能、促進肝炎的康復有一定的幫助。本人25年前有重度脂肪肝,現在體檢已恢復到輕度脂肪肝,效果明顯。
頸部摩動
以左手摩動頸椎的第五、六、七節處,頸椎病多數發病在此處。此處椎體較為突出,觸摩會有點酸痛,就在患病的頸椎處,上下來回摩動100次;再以右手在該處摩動100次。還可以用手掌或手指握捏頸椎各64次,再左右手交換之。如果摩動時一手發酸,堅持不了這些個次數,可以用另一只手接替摩動,如此交替摩動以達到次數要求。開始時次數可以減半,逐步增加,慢慢就適應了。摩動的作用是疏通氣血,化解增生的骨質,消散淤血痛楚。一面用手指貼緊患處來回摩動,一面數著次數,想著患處,摩動的次數不能少于200次。另外,我還堅持做?頭、轉脖、伸縮脖等動作。每次左搖?頭64次,右搖?頭50次。左轉脖子、眼平視盡量遠看、右轉脖子各64次。再像鴨子伸縮脖子那樣54次。我做秘書工作20年,教學工作15年,退休后仍是伏案“爬格子”,但頸椎病卻沒找到我,這與我長期摩動頸部是有直接關系的。
揉腹調氣
揉腹可以調理脾胃,通調氣血,充實五臟;強壯人體元氣,有助于驅除外感之邪,康復慢性疾病。每天入睡和早起床前,先排空小便,仰臥雙腿微屈,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放在左手上,先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揉腹100次,再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揉腹100次,按摩力度要適中,自然地進行呼吸。中醫學認為,臍部屬任脈,周圍有天樞、中脘、氣海等健身要穴,揉腹可增加腹部的氣血流量。每天堅持按摩足三里穴2次,每次5分鐘。按摩方法是,按摩左腿的足三里穴,右手的拇指放在左腿足三里穴位上,其他四指握住脛骨,然后以拇指垂直下按,每2秒鐘一次,以有酸麻脹感或打呵欠為有效。足三里穴是強身要穴,屬足陽明胃經,而脾經與胃經相表里,能治療消化系統各種疾病。我通過以上的兩項堅持,歷經一年多的時間,腹瀉現象消失,大便成形而且成香蕉狀,每天清晨一次。至今我已堅持摩腹幾十年了,腹瀉、反酸的現象沒有了,按摩取得了神奇的效果。
快吸慢呼
雙腳叉開與肩平,雙手叉腰可觸摸到胸隔肌,用鼻孔吸入,張口緩慢呼出,若口前放一張紙,呼出氣紙不動為最好。每天早晚各做12次。吸入時盡量使橫隔肌向下伸展,即氣入丹田。呼出時盡量放緩,自己數著數,可以是幾個、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數。這是增加肺活量的好辦法,也有助于吐故納新。我從小患上支氣管炎疾病,伴隨我幾十年,現在已基本好轉,哮喘也很少發生了。在做快吸慢呼動作時,還可以做提肛動作,不過此時的呼吸是快節奏、短促的,即一吸一呼,提肛一次。我一般做108次。這有助于肛門肌肉的收縮和鍛煉,對治療痣瘡、肛裂有效果。
后仰前傾
伸腰、彎腰時可帶動大部分肌肉伸拉,促使瘀積血液流回心臟,并使頸部血流通暢,利于大腦的血液供應。還能消除腰肌過度緊張,防止腰肌勞損,糾正脊柱過度向前彎曲。特別是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更應多伸腰、彎腰,這有益于心腦和脊柱的保健。其做法是雙腳叉開與肩平站立,雙臂和身體后仰、前傾及左右甩腰,雙腿要繃直、雙臂下壓,這是為了活動頸椎和腰椎,避免長時間坐著,引發頸椎和腰椎病。后仰、前傾、左右涮腰、彎腰一般在50次左右。
下蹲運動
當人下蹲時,雙腿肌肉收縮,會“擠出”大量血液回流。因此也有人形象地將下肢比喻為人體的第二心臟。由此可見,下肢的意義遠不是行走或支撐軀干這樣簡單,它的“良好狀態”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下蹲運動能強心健體,下蹲時,腹部、腿部、臀部的肌肉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擠壓,下肢血液也會更快地回流到心臟,從而促進了心肺血液的循環,肺活量因此增加,也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從中醫理論來講,臥蹲可使人體經絡相互擠壓,從而形成自體經絡按壓的狀態,有利于氣血流暢,可減少冠心病和腦中風的發病率。老年人腿部關節不靈活,采用這種方式較好。我每次下蹲動作100次。
洗腳祛病
民諺曰:“睡前燙燙腳,勝服安眠藥”、“睡前洗腳,勝服補藥”、“養樹護根,養人護腳”等等。早在1400多年前孫思邈就提出寒從腳上起的見解,“病從腳上來,雙腳如樹根,治腳治全身”。國外醫學家把腳稱為“人體第二心臟”、“心之泵”,十分推崇腳的保健作用。祖國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布滿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泉“穴”,正是人體的“心臟”部位。大腳趾,便是人體頭部的代表。而腳后跟便是人的臀部??梢哉f人的雙足包含了人體各臟腑器官健康與否的全部信息,足部不同的穴位反射人體不同的器官。所以說,保健了腳,也便保健了全身。前人對洗腳的作用早有肯定: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陸游在一首詩中寫道:“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腸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雅孫漸長解燒湯?!边@說出了天天洗腳,會有心情舒暢的感覺。蘇東坡則在他的詩中敘述了熱水洗腳的妙處:“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p>
我每天睡覺前用溫水(40—50℃)洗燙腳、按摩腳心和腳趾?!澳I出于涌泉”,經常用熱水浸泡后搓此泉,可以溫補腎經、疏通心腎、滋生腎水,還可以促進下肢血掖循環、疏肝明目、清肺理氣、祛風濕、助消化、通大便、止瀉痢。洗搓腳不僅起到了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陰陽恢復平衡狀態的作用,還幫我驅逐了糖尿病。洗完腳用拇指與食指揉搓雙腳拇趾和第二趾,尤其是雙腳拇趾下側的胰腺區。每次雙腳各揉搓3分鐘,通過此法可提高胰島功能,降低血糖。每天在睡前用右手拇指按摩下巴下的承漿穴和鼻溝中的人中穴。此兩穴是足三陽經與任脈、手三陽經與督脈的交匯之穴,可調合全身之陰陽,對降血糖有顯著效果。每天早晚按摩揉搓左手大拇指的兩個關節,時間為3分鐘。我現在已不吃降糖藥了,空腹、餐后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圍內。按摩的確有祛病健身的功效。
哼唱益肺
哼唱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運動,強體效果比單純聽音樂好得多。首先,歌聲能促進體內一種稱為肽的物質大量分泌,從而活躍包括肺臟在內的全身器官的動能。同時,聲帶與聲音的振動可擴張肺部,興奮胸肌,增加肺活量,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癥有獨到的收益。每天清晨或傍晚之間,面向蒼穹哼唱幾曲,或吆吼幾聲將受益匪淺。我經常參加一些老年健康活動,每月總有三四次,每次都要唱一兩支歌,心情舒暢,愉悅無窮。
散步好處
散步首先能增加心率和心臟搏出量,加速血液循環。其次,散步是一種全身性運動,占體重一半的骨骼肌均在有節奏地收縮和舒張,身體大部分骨骼韌帶、神經和血管都參與活動,因而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血管痙攣,使血壓下降。堅持步行還能減少甘油三酯、膽固醇在動脈管壁上的沉積從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減少動脈狹窄及血栓形成的機會,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降低高血壓的危險因子。科學研究證明,長距離散步可促進腦分泌內啡肽,使人情緒穩定,還能促進食欲。
近兩年我又接受了健康大步走活動,這是最好、最有效的模式。挺胸直腰,梗勁眼平視,邁大步膝蓋盡量蹦直,雙臂用力甩動,向前時最好與肩平,形象就如同閱兵時走至檢閱臺時的“正步走”。健康大步走又稱有氧運動,由于挺胸、闊胸有利于深呼吸,有利于多吸入氧氣,能增強人體內氧氣的吸入、輸送和利用提升紅血球質量,增加血管彈性。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疏通心血管,促進身體健康。我堅持一定時,每天是早晨6點左右,冬季可七點左右。這樣,到時就想運動,若不活動,身上就好像缺點什么似的。二定量。每天大約走60分鐘左右,6公里左右。一般只要把行走路線確定下來后,以后循軌就是了。三定強度。開始可慢走,中間加速、加快,最后再慢下來?!皬姸取币宰约好}搏跳動次數為準,一般不要超過170—年齡=跳動次數,我掌握在100次以內。
轉自 不伏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