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 中文名稱: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相關人物: 周平王 生平簡介: (1) 秦襄公,姓嬴名開,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后,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后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西周末秦國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嬴姓。莊公長子世父之弟。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為西戎所殺,世父率兵攻打西戎,以其弟為太子。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即位初,他將其妹繆嬴嫁與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襄公遷都于 邑(今地不詳),向東進逼。時周幽王寵褒姒,廢太子申,立褒姒子為太子,又屢次詐騙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為西戎、犬戎攻殺。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復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次年,他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將此處戎人趕走。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于故地西垂。 開國功臣 當居住在我們遼闊的中國土地上的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社會的時候,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區域,散布著一個個原始氏族部落,秦就是其中之一。秦的祖先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一個支系,以燕子為圖騰,作為他們部落的標志。顓頊又稱高陽氏 ,與黃帝、帝嚳、堯、舜并稱為我國歷史傳說中的五帝。秦人的祖先叫女修 ,相傳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懷孕,生了一個孩子叫大業。這個傳說反映了當時秦人還處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那時,秦人部落還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的活動區域大約在黃河下游的東海之濱 。 到了大費作秦人部落首領時,他幫助著名的賢人舜調馴鳥獸,很有成績,舜便賜他為"嬴"姓,當時"秦"這個名稱尚未出現。大費還同大禹一起治過洪水。治水成功后,大禹受到舜的夸獎,禹說:"這不是我一個人能干成的事,多虧有大費協助啊。"大費也受到舜的獎勵。公元前21世紀,黃河中游地區出現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制之下。夏代末年,大費的后代費昌 脫離夏桀,投奔商族,并參加了商首領湯發動的推翻夏朝的戰爭。商朝建立后,費昌為湯駕車,其后代世世為商做事,社會地位比較高。這時,有一部分"嬴"姓氏族來到黃河中游,同商族保持著聯盟關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動滅商戰爭,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史稱西周。西周建立不久,發生了一件大事,幾乎斷送了秦人部落的命運。周武王死后,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所以國政由大臣周公執掌。這時,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余勢力發動了叛亂,包括"嬴"姓氏族在內的??兩次東征,徹底打垮了叛軍。平叛后,西周統洽者用極殘酷的方法懲罰參與叛亂的人們,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將他們趕離故土,遷往他鄉,逐到遙遠的地方。秦人的祖先就是在這時從黃河中下游被趕向西方荒涼的黃土高原,在周的西部邊陲"守邊"。秦人被征服后,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整個氏族都淪為奴隸,受西周奴隸主的驅使和奴役。因此,當西周勢力逐漸強盛,一步步向東發展時,秦人部落被摒棄于西周統治中心之外,默默無聞地徘徊于茫茫的黃土高原,仿佛已被世人所遺忘。 秦人部落與西周奴隸主貴族的關系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在西周奴隸主眼里,秦人就像牲畜、物品一樣,可以買賣、贈送和賞賜。秦人的首領也常常被周天子征調去服役。傳說周穆王曾經到西方巡游,同西王母相會于瑤池,最遠曾到達中亞和歐洲,為他駕車的就是秦的造父 。由于造父技術精湛,趕的車一日千里,很討穆王的歡喜,被封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周孝王時,為了對外戰爭的需要,對養馬業十分重視。他聽說秦人首領非子 特別善于養馬,就把非子召來,讓他在汧水和渭水會合處(今陜西寶雞一帶)的平原上主管養馬之類的事宜。由于非子對馬調教有方,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對非子十分賞識,便將非子的異母弟成 封于秦(今甘肅天水附近),作為周王的一個附庸,繼承嬴氏血緣,號稱秦嬴。所謂"附庸"就是還沒有資格向周天子直接進貢,只能附屬于某一個諸侯。盡管如此,秦在這時的地位畢竟比以前高了一點,周天子還允許秦人在"秦"這個地方筑城,此后,"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稱為"秦人"。 西周的西部邊境之外,有一些少數民族部落,其中比較大的有"戎"、"狄"等,它們經常騷擾周的邊境,甚至入其境內掠奪財物和人口。在周王室強大的時候,根本不把秦人放在眼里;當周王室衰落,在戎、狄進攻面前無力抵抗的時候,秦人才被重視起來。周宣王時,周王室為利用秦人抵御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領秦仲 為"大夫"。秦仲受到周宣王的寵遇,非常賣命,率秦人向戎進攻,無奈力量單薄,屢遭失敗,最后在一次伐戎戰斗中,連秦仲自己也喪了命。秦仲死后,他的大兒子莊公 率兄弟五人帶兵繼續同戎作戰,取得一些小小的勝利,被封為"西垂大夫"。盡管秦人在戎、狄的進攻面前沒有多少抵抗力,但對于周王室來說,秦人已經不再是從前那樣無足輕重了,他們的首領在西周末年被升為級別較高的"大夫",這反映了秦人正在發展和壯大,即將在中國歷史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寵愛妃子褒姒,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為博得褒姒一笑,他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古時候交通不便,為了及時報警,在山頂上修建了許多高大的烽火臺,上面準備了許多狼糞、火把之類的燃料,并派兵在臺上駐守。一旦有敵情,看守烽火臺的士兵白天就燃起狼糞,一縷白煙便直沖云天,很遠的地方都能看見;夜里則點起火把,遠處見到火光沖天,也能知道這里發生了敵情。周幽王這一天陪伴褒姒來到烽火臺上,點起狼煙火把,并把大鼓擂得震天響。按照約定,周王室一旦有敵情,各諸侯國必須派兵相救。諸侯們一看烽煙大起,以為有外敵入侵都城,急忙率領兵馬趕到鎬京。但到這里一看,只是周幽王陪伴著褒姒在臺上悠然飲酒作樂,并沒有什么緊急情況,才知道受了愚弄,一個個懊惱地帶兵回國。 褒姒在臺上看到各國諸侯受騙的狼狽相,覺得十分開心,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周幽王一看這個辦法終于逗得褒姒發了笑,心里也非常高興,又依法炮制了幾次,結果各國諸侯一次比一次來得少了。后來,當幽王再點起烽火時,就根本沒人理睬了。 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進攻周的都城鎬京。周幽王慌忙燃起烽火向各國諸侯報警。但是,各國諸侯平時被幽王欺弄慣了,這次以為又是在戲弄他們,因此沒有一國諸侯派兵前來救駕。鎬京輕易地被犬戎攻破,周幽王帶著褒姒倉皇出逃,在驪山腳下被戎人殺死,褒姒也成為戎人的擄獲品。繁華的鎬京經過戎人的燒殺搶掠,變得殘破不堪。周王朝聚斂的大批財寶、珠玉也被戎入席卷而去。 這次事件在秦的發展史上卻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各國諸侯得知鎬京失陷、幽王被殺的消息后,紛紛派兵救援。當各路大軍趕到鎬京后,看到的只是一座被焚殆盡、洗劫一空的死城。各國諸侯見幽王已死,便共同擁立太子宜臼為周王朝的天子,這就是周平王。當時秦的首領是秦仲的孫子襄公,他帶兵全力救周,立下很大的戰功。 周平王即位后,看到戎人隨時都有卷土重來的可能,再加上鎬京已成廢墟,自己兵力有限,無法在關中地區統治下去,于是在公元前770年,由各國諸侯護送,把都城遷到了河南洛陽,歷史上稱這個王朝為"東周"。周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率兵護送,出了大力。由于對周王室有功,周平王就把秦襄公從"大夫"提拔為"諸侯",并宣布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賞賜給秦。從此,秦正式成了一個諸侯國,可以同別的諸侯國平起平坐了。 盡管秦人獲得了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了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斗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斗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國統治者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于攻到屬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才占據了岐山,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賜給的封/p> 岐山是周族人的故地,是當時古代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方。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還有不少擁有豐富生產經驗的勞動者。秦人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這里筑城,建立根據地,使原來落后的游牧經濟變為較先進的農業經濟。在秦文公當政的幾十年間,秦國在軍事上雖沒有取得什么進展,但鞏固了岐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發展了奴隸制經濟,為以后的更大勝利奠定了基礎。 秦文公死后,秦憲公即位。他將秦國都城遷往平陽(今陜西寶雞),后來又消滅了國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據勢力,關中西部基本上為秦國所控制。秦武公時,用武力向東、西兩面擴展勢力,不斷取得對戎作戰的勝利。經過80多年的斗爭,秦國終于建立起以關中為中心、西至今甘肅天水一帶、東至今陜西華縣附近的強大諸侯國。 秦襄公(?—前766年)春秋時代秦國第6位國君. 姓:嬴 名:開 父親:秦莊公嬴也 妻子:(不詳) 子女:秦文公 (2) 秦國正式立國于春秋初,但它一登上歷史舞臺,便以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不懈努力而后來居上。當人們謳歌穆公稱霸西戎、孝公變法圖強、終于由始皇統一中國時,更應該記住秦國的另外一位國君秦襄公,他才是秦國真正的開國之君。 秦人祖居東方。西周初年,嬴氏一支被西遷,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封其為“附庸”,并準許“邑之秦”即在秦(今甘肅天水)地修城筑邑。西周晚期,秦仲誅伐西戎有功,封為西垂大夫,后傳位長子莊公。秦襄公是秦莊公次子,其兄世父知其有雄心壯志,遂讓太子位。公元前778年莊公死,襄公即位。此時,戎狄之勢仍非常強大,直接威脅秦的基業之本。另一方面,秦僅為“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他審時度勢,一是將妹妹穆嬴嫁與豐王為妻,二是把都邑遷到汧邑(今陜西省隴縣東南)。 襄公的決策顯示了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果然,襄公二年(前776年)戎兵大舉圍攻犬丘,世父率軍頑強抵抗,不幸城破被俘。由于襄公得到西周豐王之援,又據汧邑戰略要地,戎人不敢誅殺世父,一年后放其歸秦,雙方一度和好相處。通過這兩項重大決策,秦人一方面加強了與周王室的關系,得到了較可靠的聲援;另一方面東進占據汧邑膏沃之地,可以大力發展生產,加強武備,賴此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一個朝氣蓬勃的新邦國的崛起,立即引起人們的注意。襄公五年(前773年),周王室司徒、鄭植公曾問太史伯道:“姜、嬴其孰興?”史伯對曰:“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齊侯、秦仲、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齊是姜太公創建之諸侯大國,齊君世為雄主,為周王室東方支柱,素為朝野所敬重,自不待言。而此時的秦還處在創業之初,但太史伯已從秦仲奮力伐戎、盡職疆場,莊公、襄公繼先祖之志、發憤圖強的精神和日益強大的國力中,看到了秦人必將興盛的未來。太史伯把秦與齊相提并論,說明秦人已成為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 秦國在向上發展,西周王朝已日暮途窮。荒淫無道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結果幽王被戎軍殺于驪山之下。西周滅亡之際,在豐鎬周圍主要有四種力量:“一是幽王和伯服的勢力,他們死后由王子余臣即攜王繼之。二是天王即后來的平王的勢力。三是戎族的勢力。四是秦的勢力。”在幽王被殺之后,秦襄公面臨的抉擇是或者追隨攜王,或者擁戴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傳統威信,而并不拘于秦與幽王、伯服的舊有關系,特別是幽王死后,他更沒有必要與王室的正統代表——天王相敵對。于是在“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時,“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秦襄公受封為諸侯,標志著秦已升為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通使聘享之禮,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馬駒、黃牛、羝羊各三的太牢大禮,祭祀白帝,以慶賀秦的正式立國。 秦人雖得周王賜以岐西之地,但卻是一張空頭支票。平王說得明白:“戎無道,侵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這就是說,你能趕走戎人,才據有其地,歸秦所有。盡管如此,秦襄公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為他從此可以打著周天子的旗號,討伐戎狄,以開疆拓土了。 秦人要從戎狄手中奪取土地,談何容易。當時戎狄之國布滿渭水流域,力量仍十分可觀。然而,此時,秦國的力量已經有了很大增長。秦襄公上臺以后一直在整頓武備。“備其甲兵,以討西戎”,經過四年艱苦征戰,“伐戎而至岐”。岐,即今陜西岐山、扶風兩地,古稱周原,是周人發祥地。這里膏壤沃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戎人當然不肯輕易退出,雙方爭奪十分激烈。秦襄公在一次大戰中身先士卒,奮勇沖殺,不幸戰死疆場。秦襄公死了,但其未竟的事業沒有中斷,其長子文公即位,繼續奮戰。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兵到達汧渭之會(今陜西寶雞市東),并筑城邑定居下來。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軍大破戎族,取得重大勝利,戎人敗退,秦人占據周原,終于實現了秦襄公的遺愿。 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杰出君主,在位時日雖不算很長,但他開創的基業及其雄才大略,為秦國社會發展和強盛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冠帶之倫。”這正是歷史不會忘記秦襄公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