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兒童財商教育專家李驥談財智啟蒙對孩子的影響
李驥,前臺灣樂隊“優客李林”成員。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臺灣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資訊碩士、美國國家催眠師協會認證催眠治療師、中國國家職業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怡筠情商工作室“兒童青少年情商課程”資深講師、臺灣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講師。著有《錢精靈的故事:中國少兒財智啟蒙第一書》《15分鐘改變孩子》等書。
我從來不避諱和孩子討論和錢有關的話題。孩子上小學時有一天突然用煩惱的口氣對我說:“我不太確定長大以后能不能養得起你們。”當孩子主動提出這類問題時,就是進行親子財商教育的最好時機。
記者:何時開始教孩子理財?是越早越好,還是要等到他們開始賺錢再來教?還是在孩子要處理零花錢和壓歲錢時就可以教?
李驥:孩子知道錢是怎么回事比家長想象的要早,所以,我的建議是教孩子理財越早越好。從皮亞杰的理論來看,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在數理上就要能掌握具體運算能力,零用錢正好能提供量的計算和數的進位,又是唾手可得的教材教具,教6歲以上的孩子管理零用錢對數理能力培養很有幫助。
金錢雖然是價值呈現的一個面向,卻不是價值的全部,所謂的“價值”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家長一方面可以通過零用錢教孩子具體數量運算,另一方面應該讓孩子理解金錢不等于全部的價值,有些很有價值的東西用錢是買不到的,比如親情、友情、生命、環境等,這對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發展饒有助益。事實上,如果能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管理零用錢,未來就更容易在深層次上理解財富或價值的真實意義。
我希望孩子能在小時候及時理解正確的理財觀念,才不至于和自己一樣,空有一身技術和市場機遇卻和成就擦肩而過。
記者:是什么觸動你做青少年財商教育工作的?
李驥:這和我過去創業的經驗有關。我記得在1996年,互聯網產業剛開始在臺灣萌芽,我就在自家申請了一個固定IP撥號接入的互聯網賬號,用Redhat Linux架設了一個基于網頁瀏覽器的多人互動網站,隔年在臺灣本地的搜索引擎網站“蕃薯藤”創下年度點擊排行榜前十名的佳績。只是那個時候我是個技術編程人員,架網站、編程序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卻不知道網站也能成為一個企業,并且可以通過財務管理擴張公司資源,讓公司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于是,在經過兩年榮景之后,網站逐步被仿效,被懂得管理和財務運作的企業趕超了,因為不懂理財,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創業機遇被我錯過了。因此,我對企業管理和財務運作變得特別上心,2004年還報考上海復旦大學EMBA,好好地補了一把自己的短板,同時我還把自己的經驗和所學整理成書,每個人都需要掌握能力和財富,并在資產積累和幸福感中找到平衡點,我們必須讓孩子能管理金錢,并且明白金錢只是價值呈現的一個面向。
第一重要:需要又想要
第二重要:需要不想要
第三重要:想要不需要
第四重要:既不需要也不想要
總之,先考慮需要,再安排想要
記者:據國家統計局所屬美蘭得信息公司在2007年調查報告顯示,在眾多家庭中,一個孩子的月平均消費超過一個大人,近92%的小學生購物沒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并存在奢侈浪費、攀比揮霍的現象,而這現象在12-18歲的中學生中愈演愈烈。對于“高消費、低財商”的現象,家長應怎樣重視對孩子理財觀念的培養?
李驥:所有的管理都必須建立在資源有限的基礎上,所以,學生采購沒有目的和計劃,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父母無限制的供應零用錢,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本來就不要管理零花錢,自然會養成揮霍的習慣。
首先,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應當略低于實際需要的數額,這樣孩子才會產生資源匱乏的感受,進而明白理財是必要的。其次,父母需要幫孩子通過分析架構來分配有限的零用錢資源,這是一個兩個維度的象限,通過這個“需要”“想要”分析表,孩子就能把采購計劃依照需要和想要、需要不想要、想要不需要、不需要和不想要的順序排列,把有限的零用錢資源依照這個順序配置,這樣就能最有效運用資源,也能規劃如何消費了。
用金錢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可以的,但家長一定要同時做
好財商教育,尤其是
金錢價值觀教育,否
則只是給錢很容易讓
孩子幸福感的邊際效
益遞減,最后再多的
錢都滿足不了他。
記者:據《2014年中國小學生壓歲錢調研報告》顯示,四分之一的上海學生不理解壓歲錢的祝福含義,有13.54%的北京學生認為壓歲錢就是長輩給自己花的錢,而不少家長認為,給孩子的壓歲錢越多,越能表達自己的關愛。你對這個調研結論是怎么看的,家長應如何運用壓歲錢來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
李驥:財商MQ的概念是:Money-happiness Quotient,就是金錢幸福商數。這是基于管理學中邊際效益遞減的原則,如果我們從小只給孩子金錢的滿足,卻不教導孩子金錢和價值的關系,以及如何運用目前有限的資產獲得未來更大的價值,這樣一來,同樣金額在孩子年輕時或成長后所能傳遞的幸福感就會出現巨大的落差。
記得我在一次財商夏令營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說最近很沮喪,因為自己的壓歲錢都讓寵物狗看病花掉了。當這位小學生說他的壓歲錢是人民幣兩萬元的時候,所有在場的成人都倒吸了一口氣,心想等這個孩子念大學的時候,父母得包多少壓歲錢才足夠滿足他呢?
通過打工去創造價值,這正是價值的社會標準性和超我的觀念,這些都能培養孩子堅毅的品格及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觀。
記者:英國家庭普遍富裕,但英國每年會有50萬的報童,這與父母鼓勵孩子“打工賺零花錢”是分不開的。又如英國約克郡的一對兄弟(12歲、14歲)在父親的影響下,獨立成立了“洗車公司”。兄弟倆干活認真,通過降低工具、車蠟、洗滌劑等成本來讓收費低廉,贏得客戶。而在中國大陸,這樣的事情顯得較為稀罕,你對此怎么看?在未成年時打工賺錢是不是財商教育的重要內容?
李驥:財商教育和打工賺錢雖然并不同等,在價值觀教育上的理念卻是一致的。財商的價值觀是一種從超我角度審視價值的過程,就是一件事物必須具備大家一致認定的價值才算得上有價值,是不能僅僅從自我的角度認定的。而這種超我的價值觀,實際上是高級思維能力的體現,意味著具備財商能力的孩子必須懂得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這個概念雖然存在于一般的社會價值體系中,卻因為獨生子女的溺愛教養而逐漸消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是面對相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時間,大部分人得到的工資報酬是一致的,在職場的價值體系中,報酬是工作崗位貢獻價值的體現,而不只是每個人個體價值的體現。所以,讓孩子去打工也能體現這種觀念,即報酬和工作量掛鉤,和你是誰家的孩子沒什么關聯。
傳統社會階層總有士農工商的概念,所以中國父母特別希望孩子能當官,最不希望孩子從商,然而這些觀念也在逐步調整,只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財商教育的養分恐怕比較困難,從其他學科或者其他環境中借鑒是必要的。
記者:在美國乃至部分發達國家,注重和培養孩子們認識和駕馭金錢的能力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必修現象,甚至發展了系統的財商學習體系與知識架構。而在中國大陸的教育體系中,比較缺乏理財教育課程,我們的教育者應怎樣轉變觀念,提高對理財教育的重視?在中國臺灣地區有何優秀的財商教育實例值得我們學習并借鑒?
李驥:幾年前,臺灣的教育單位開始在初中課程中規定理財教育的課程大綱及教學目標,并且在未來升學測驗中列為必考科目,這有利于財商教育的推動。其實,從初中才開始認識理財并不晚,但是建立和金錢相關的價值觀就顯得有些遲了。國內具備專業素養能進行財商教育的師資并不稀缺,缺乏的是用兒童更能接受及喜愛的教學方式推進枯燥理財觀念的研發人員和教師,所以,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把課程設計成卡通故事,通過故事引導讓孩子喜歡故事內容進而內化財務管理和價值觀念。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理財教育體系,及早開始掌握管理金錢及價值觀念的理念建立,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