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童余多多
書童余多多
第一期:
我要用一個月的時間重新看待
我和我讀過的那些書的故事
如果你來,記得帶上酒。
每晚9點,不見不散。
每天一首民謠推薦。
送給那些偏愛民謠。
喜歡聽故事的你們。
春花非花,開在青春很多年。
曾經我們總是很作,陰陽怪氣好些年,甩開伸來的手一萬次,不知疲倦以此為樂,是因為不知道,永遠兩個字十二畫就寫完。
借來的終將要歸還,不如近看光陰荏苒。
只是你借我的那幾年,什么時候歸還呢!
來年你們情深似海,是否想起欠我一句再見。
《小團圓》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
喜歡張愛玲,但是她那些作品都不是她,除了這本死后曲折出版的《小團圓》。張愛玲一生的感情糾葛是讓人心疼的。
這本書寫的是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九莉生來就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與驚人的記憶,從幼年傳統家族在新舊時代沖擊中的爭斗、觀念對立的父母籠罩的陰影,到讀書時女中千面百樣的同學、戰時人與人劍拔弩張的緊繃感,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無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記,并開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這種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來拜訪九莉。他說就算這文章是男人寫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系都要發生。22歲還沒談過戀愛的九莉,覺得這一段時間與生命里無論什么事都不一樣,讓她不顧一切,即使他是有婦之夫。最后邵之雍情變拋棄九莉,最后九莉陷入糾結與痛苦之中,對愛情亦變得冷漠。
這是小說的大概,也是張愛玲的結局,當然張的結局不是對愛情變得冷漠那么簡單,她孤獨的存在于那棟公寓在死后一周才被發現,生前那么愛干凈的張,死后也不過如此。
大學里最愛看這幫子文人墨客的愛情故事。總覺得那些能讓文字開出花來的文人,在愛情上總是稍顯遲鈍。
喜歡愛玲的作品不僅僅是因為小說人物設計的飽滿性格原因。愛玲寫《紅玫瑰白玫瑰》,她其實清醒的認識: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但是她還是放不下,否則也不會這么多年糾葛如常。和胡一見傾心,雖知道他有家室,還是毅然愛上,愛玲知道自己的內心,卻不知道胡是那種人,可以肆意說出自己包養,典型的舊中國男性,覺得三妻四妾如常,愛玲卻是和奔放且洋派的女性,被胡那些甜言蜜語折磨。
愛玲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你一定會原諒現在的我。我們是先讀了愛情小說才知道愛情的。
否則愛玲不會把這份愛低到塵埃里,還妄想開出花來。
愛玲身上有一種憂郁色彩。或者愛玲本身就是憂郁。
在胡逃亡后另娶,愛玲的思念終于爆發,也看清胡的為人。一封絕交信,遠走他鄉,但其實如若真的放下,又何須執念今時今日,明時明日。
說來還是放不下。
愛玲的小說常常冷靜的出奇,無論結局是喜是悲。
我喜愛《小團圓》大概是這本最像愛玲,其他的小說劇本都是愛玲站在高高的神壇下揮手,不會摻雜自己的感情。在這些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里是否愛玲也是悲喜交加的不得而知。但是《小團圓》有種愛玲與胡的血淚史。
你年輕嗎?沒關系,過兩年你就老了。
初讀愛玲是高中,我那時不懂情情愛愛,但是懂愛玲。
愛玲是個天才一樣的存在,說出名要趁早,否者年紀大了那種感受不如早些時候了。
愛玲嗜書如命:書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點是使我近視加深,但還是值得的。
愛玲懂孤獨: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愛玲對金錢的態度也和家族有關,她沒窮過。
豁達的說:錢太多了,就用不著考慮;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
我想和如今人們對焦慮的解讀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事兒你能解決嗎?能,那你擔心啥!
這事兒你能解決嗎?不能,那你還擔心啥!
張氏幽默是愛玲獨有的,別人學不來,大概是因為愛玲出名太早了吧!
愛玲一生當真應了那句:用一轉身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曾癡迷愛玲的作品,在書館借來沒日沒夜的閱讀,總想知道最后呢?最后怎么樣的,愛玲總是給人驚喜,總是冷靜的跳出來,讓我知道原來也不過如此。
愛玲的《小團圓》出版來之不易,是愛玲的絕世之作,在生命快走到盡頭的時候,她依然靠著回憶寫下這本小說。
愛玲知道,那些第一次沒有叫痛的人,以后的人生也失去了這種資格,所以愛玲總是冷靜,總是一副寡情的模樣出現在人們視線,但其實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些冷靜,是用了多少夜晚的輾轉反側得來。畢竟小說不是人生。
愛玲迷必讀指南:把她的小說看完再來讀《小團圓》你會訝異,會吃驚。也會心疼。
推薦指數:6星
余多多
我想用一個月的時間做你的書童,和你分享我曾讀過的書,每天晚上9點,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