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目的達到了,大權在握的他,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治軍理念來建設這支農民起義隊伍了。
他首先就把“聚義廳”改名為“忠義堂”。雖然這只是一個改名的小舉措,但它的意義卻很深遠。
第一,它即有追尊晁蓋,緬懷他的英靈的意思,還包含著要為朝廷和國家全忠盡義的政治口號。追尊晁蓋,言下之意就是說:大家要繼承晁天王的遺志,把他未競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表面看似緬懷晁蓋,實質卻是宋江的自我標榜。這對穩定梁山局面,凝聚人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宋江的權謀和心機,從這一簡單的改名,也可以看得出來。而全忠盡義,則是宋江的政治理念,這和他一貫吹噓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他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礎。現在,他權力到手了,就要去踐行這一目標。
第二,聚義和忠義,雖然只有一字只差,卻是兩個思想迥別的概念。“聚義”,江湖意味頗濃,表明了那些綠林豪杰,憑藉著一股男子漢的義氣而嘯聚在一起。它并沒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奮斗目標,不過就是打土豪,劫劣紳,殺貪官,反腐敗的小打小鬧。水滸傳里的那些山大王,把自己的議事大廳都叫做聚義廳。而“忠義”就不同,它是一個政治概念。它的旗幟鮮明,目標明確,理想崇高。宋江的招安思想,從他上山開始,沒有一刻動搖過,所以,他必然會打出“忠義”的口號,以此來統一隊伍的思想,統一革命的綱領。
按理說,宋江一接班,就應該去踐行晁蓋的臨終遺言——為他去復仇。可是,他沒有去攻打曾頭市,卻首先去賺取蘆俊義,攻打大名府,這樣一拖,就是一年左右。為什么他要這樣安排?如果首先攻打曾頭市,萬一哪位好漢真的活捉了或是殺死了史文恭,那么,宋江就必須兌現晁蓋的遺言,把山寨之主的權位交給他。雖然不一定那位好漢就能真的繼位,但肯定會給宋江的接班制造出一些障礙和阻力。所以,他就暫先擱置復仇大事,等過一段時間,人們淡忘了此事后,再去考慮,這樣才更有利于宋江的順利繼位。
蘆俊義上山后雖然坐了第二把交椅,但根本構不成對宋江的威脅。一來他初來乍到,沒有群眾基礎。二來他缺乏統帥之才,即沒有心計,也毫無野心,不可能去撼動宋江的地位。所以,宋江就表現的非常慷慨,非常大度,兩次要給他讓位,一次是蘆俊義剛被救上梁山,一次是他活捉了史文恭,為晁蓋報了仇,但兩次都遭到了好漢們的堅決反對。為了把不辜負晁蓋遺言的忠義之心表演的信誓旦旦,宋江又設計了一場抓鬮決疑的把戲,最后當然是宋江勝出。三道作秀的程序都演完了,宋江終于由代理寨主,轉變成了正式寨主。
一百單八條好漢聚齊后,宋江要舉行一場盛大的慶典,不過,那時不叫慶典,而叫道場。這次慶典,也可以說是宋江的加冕禮。
根據宋江自己的講述看,他舉辦慶典的目的有三個。
其一,祈求神靈,保佑大家身心安樂。
其二,期望朝廷開恩赦罪,盡早招安,好去盡忠報國。
其三,緬懷晁蓋,超度他的亡靈。
慶典會上,正式樹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這可以說就是梁山泊的革命宗旨。這就是宋江的厲害之處。晁蓋上山這幾年,雖然行動上也或多或少地踐行了替天行道的理念,但始終沒有把它當做一句戰斗的口號正式提出來,這就使他的隊伍缺乏了最起碼的革命綱領和宗旨,殘留著綠林和盜匪的渙散習氣,以及流寇的盲目冒進弊端。
在忠義堂前,宋江刻寫了一副楹聯:常懷貞烈常忠義,不愛資財不擾民。這就是梁山的戰斗口號。雖然只有十四個字,但卻讓這支隊伍,有了思想上的約束力,有了行動上的指針,讓每一個士兵,在行軍戰斗中都有了一個最起碼的準則。
慶典的舉辦,非常有必要,非常及時,能夠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凝聚了人心,統一了思想。
其二,使梁山泊這支隊伍,由流寇性質,蛻變成了一支具有革命性、正義性、戰斗性的農民起義軍隊,進而整飭了隊伍,使他初具正義之師的嚴明紀律和較好的精神風貌。
其三,鞏固了宋江的領袖地位,樹立了他的權威。
慶典的高潮時分,從地下挖掘出了一塊石碑,碑上鐫刻著“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八字銘文,以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姓名和座次。
大家知道,宋江曾經裝神弄鬼地說九天玄女接見過他一回,贈了他三卷天書。這一回,他故技重演,又偽造了這塊石碑。其實,石碑是提前鐫刻好埋在地下的,哪里是什么天意神授。不過,這一回不是由宋江獨自編導的,而是由吳用、公孫勝三人協同,密謀而成。公孫勝是道士出身,搞這類大型道場,專業極對口,簡直是駕輕就熟之事。吳用是軍師,策劃這種軍事機密,也是手到拿來一般。宋江有著政治家的素養,玩點陰謀詭計不在話下,所以,“天罡地煞”之碑,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欺瞞了這些沒文化的莽漢。讓他們面對石碑上已經安排好的座次和星宿美稱,沒有提出一點異議和爭執,完全默認為這是神的旨意,是天公地道的。而實際上,座次的排列,并不公平。這三位高智商的文化人,早就預料到座次的排列最難解決,弄不好可能會出現內訌流血,極大地削弱梁山的力量,所以就采用這種裝神弄鬼的方式,成功地化解了這一潛在的危機。這一點,大家是不是能從宋江的發言里,聽出點弦外之音呢:“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兄弟,也原來都是一會之人。今者上天顯應,合當聚義。今已數足,上蒼分定位數,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請特別留意“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這一句話,可以聽出來,宋江就是怕大家為座次的排列而爭高論低。好漢們聽后,一致回答:“天地之意,物理數定,誰敢違拗?”很簡單的回答,可以看出,好漢們已被宋江洗了腦。
三位文化人的厲害,可見一斑,而主謀宋江的老辣,更是令人佩服。
梁山泊的軍隊建設至此完成,水滸寨關隘雄壯,營房整飭,每個好漢都被量才委任,各負其職,各盡其才,和晁蓋主政時相比,真的是面貌一新,煥發了出了新的活力和戰斗力。
當了梁山寨主的宋江,他的下一個奮斗目標是什呢?
就是準備接受招安,等待朝廷封官進爵,然后報效國家,全忠盡義,并由此而洗雪掉自己“強盜”的惡名,做一個良民,當一個忠臣。
第五節已經論述過,宋江寧肯坐牢都不愿意落草,他上梁山,是為了求得一命,才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過去,由晁蓋當政,宋江無法主宰梁山泊,現在,他是寨主,享有足夠的權力來操縱梁山泊的命運,所以,他就要堅定不移地為招安而努力。
水滸傳里第一次出現“招安”的字眼,是在第三十二回。武松和宋江,在孔太公家相遇,臨別時,武松首先說出,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招安。宋江進而勸說武松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得大官。”
這番話對研究宋江是相當重要的,從中可以窺視出他精神世界的許多東西:
第一,這時的宋江還沒有落草,就勸說別人招安,可想而知自己落草后,更渴望早日被招安了。而且,他還鼓勵武松,去勸說二龍山的強盜也接受招安,可見,他的招安路線,是從一而終的,從來沒有動搖過。
第二,封妻蔭子,青史留名,,并非等閑之輩可獲得,只有為朝廷和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名之人,才有希望實現。宋江雖然是以此來鼓勵別人,實際,這也正是他一生最大的夢想。這說明,他從來就沒想過要象方臘一樣,去推翻趙宋王朝,建立自己的政權,相反,卻渴望效忠朝廷,為它去建功立業。
第三,宋江說自己雖有忠心,但沒有出頭之日,而武松如此英雄豪邁,大有希望做大官。言下之意,宋江自己也非常想做官,只是沒有機遇而已。而且他想做的是大官,小官他恐怕還看不上呢。
這就是宋江一生的奮斗路線。
宋江的家庭并非大富大貴,家世也不顯赫,所以,在貪官污吏當道,在“非親不進,非財不取”的取士弊政面前,他要想通過科舉或者選拔,來步入仕途,求得官爵,那是不可能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科舉之路走不通,所以,三十出頭了,才混了個股級的押司做。現在,他通過自己艱苦的奮斗,擁有了一支令朝廷不敢睥睨的軍隊,軟實力和硬實力都令朝野大為震動,他內心必定這樣來打自己的小算盤:“朝廷你無力剿滅我,可又不甘心坐視我們的不斷壯大,那你只好以綏靖來求得安撫,如此一來,朝廷想要招安我梁山,必定會封給我們官爵,所以,我一定要率領這支隊伍去接受招安,否則我一生的夢想只能成為泡影。”宋江的奮斗之路是曲折而艱辛的,為了成功,他不得不去采用這種“先為盜,后為官”的鋌而走險手段。而這也正好折射出宋朝選拔任用人才上的黑暗腐敗。的確,梁山好漢,個個堪稱國家的棟梁之才,但卻一個個被迫落草為寇。
宋江對自己的才能是相當自負的,在江州所寫的兩首反詩,非常直白地表達出了他的這種自負和不非凡的志向。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
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哪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說明他從小飽讀經史,很有學問,也很有當領袖的權謀。
“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哪堪配在江州”,宋江自比猛虎,可見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有過硬本領的優秀人才,他對自己各方面的實力也都相當的自信。可是,由于現實的黑暗,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不幸又被刺配到了江州,只好默默忍受。“潛伏爪牙”四個字,寫出了他對朝廷和官府昏庸腐敗的仇恨之情。
“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我們不禁會問,宋江到底在仇恨什么?到底有什么冤仇?為什么他心里充滿了殺機?其實,官府沒有冤枉他,領導對他各方面都很優待,他也談不上有什么冤仇。他刺配江州是罪有應得,誰讓他殺了自己的二奶呢?相反,他私通黑道,知法犯法,干了很多觸犯法律之事。他不自我反省,反而怨恨官府,這就有些不可思議了。通過探究宋江的深層心里,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他所謂的冤仇啊仇恨啊,其實就是由于老之將至,壯志難酬,所產生的對官府和朝廷的仇恨之情。報冤仇,就是想去殺那些貪官污吏,奸佞之臣。再聯系他的另一首反詩,就能進一步看出他仇恨之情的淵源所在了: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前兩句是說,身陷江州,心卻牽掛著山東老家,我獨自一人飄零江湖,胸中的塊磊無處宣泄,只能仰天長嘆。后兩句充滿了殺機,充滿了狂傲不羈的丈夫氣概。黃巢也曾造反反唐,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最終失敗,落得個身首異處。宋江并沒有推翻趙宋王朝,建立政權的雄心壯志,也不想造反當強盜。在他心目中,黃巢不過是一個強盜而已,所以他就假設,有朝一日,自己實現了凌云壯志,求得了高官厚祿,為國家建立了豐功偉業,那么,他就敢笑黃巢算不上是大丈夫了。
入主梁山泊,宋江只是向成功之路邁出了一小步,后面的道路依然艱難。
宋江并不是風雅之人,但當了寨主之后,大概是想表現出一點領導人的文化品位吧,所以就舉辦了一個金秋賞菊酒會。會上,他即興作詞一首,讓男高音歌手樂和演唱,當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時,武松首先發難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緊接著,李逵一腳踢翻桌子,并幾下踩了個粉碎,破口大罵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魯智深也發話說,與其招安,還不如大家散伙,各奔前程。
宋江的招安路線,人人皆知,可從前沒有一個人反對,為什么這一回有三位好漢要激烈地反對呢?這是因為,過去,梁山的力量還嫌薄弱,羽翼還不夠豐滿,大家對梁山的前途命運還缺乏自信,所以,就想接受招安,以求得一個較好的結局。現在,義軍的勢力日漸強盛,力量不斷壯大,大家覺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與其招安,還不如繼續戰斗下去。這三位好漢的意見,應該說代表了大部分好漢的心聲。聽了三位好漢的責難,宋江勸慰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云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宋江當了寨主后,真的變化不小,這種肉麻的、直接拍皇帝馬屁之語,從前還沒說過,可是現在竟從他的嘴里脫口而出了,可見他的保皇思想已經抬頭。保皇也罷了,你起碼應該實事求是,怎么可以為了拍馬而信口胡說?趙徽宗是史上有名的昏君,哪里稱得上至圣至明?既然至圣至明,宋江卻又說他一時被奸佞蒙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試想,一個至圣至明的帝王,又怎么可能被奸佞蒙蔽得了?從前的宋江,面對朝廷的昏聵,曾發出了“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的怒吼,現在,僅僅為了實現自己個人的目的,他就象變色龍一樣,搖身一變就成了保皇派,亂發違背民意,違背事實的言論,以迷惑人心,愚弄民意。可見,宋江這個人,他為了達到目的,不只極會表演,極會偽裝,還極其善變。
雖然梁山的民意已有所轉向,但宋江的威望依然崇高,大家對他敬愛有加,所以,個別敢于和他叫板的人,報怨一番,發泄一下怨氣,也就沒事了,并不想真正起來推翻他。大家也都清楚,梁山泊,除了宋江,再沒有第二個人能統帥得了這支隊伍。可見,即使大家不想招安,但群龍無首,反對者也成不了氣候,大家只能跟著宋江走。
求得朝廷招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朝廷面對反抗武裝力量,首先想的就是殲滅,而不是綏靖和招安。梁山雖然已攻打了一些州府城池,但規模并不大,而且都遠離京城,沒有對朝廷形成較大的威懾,所以,朝廷一時還不可能打出招安的下策。可見,要想招安,不打幾場漂亮的勝仗,不大大地觸動統治階級的最敏感神經,是絕無希望可言的。所以說,這時的時機遠未成熟。而宋江未免有點心急,并且想法也有些天真——他居然想通過賄賂趙天子的情婦李師師來求得招安。于是,就帶領十位好漢進京去了。吳用比宋江看問題透徹的多,他內心一定在笑宋江的天真。吳用秘密派遣一支千人騎兵隊進京,一是暗中保護宋江,二是發動一次恐怖襲擊,以威懾京城,讓朝廷真正感到岌岌可危,這樣才有利于招安。宋江此行無果而返,而吳用的襲擊,卻加速了招安的進程。
這次招安,宋江一聽到消息,就“喜從天降,笑逐顏開”。從這八個字,是不是能聽出作者的譏諷之意呢?宋江只要一聽到招安的消息,就象熱昏了頭似的,不假思索,就以為是美夢成真了。蘆俊義等好漢就勸說他不要輕易相信。宋江聽后,顯得有些急躁地說:“你們若如此疑心時,如何能夠歸正?眾人好歹去走一遭。”這句話,特別是“如何能夠歸正”幾個字,進一步暴露了他猴急的心態。而上一次,他說的是“修成正果”,兩相比較,宋江的急迫心情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吳用聽后,安慰大家不要擔心,只管前去接旨,但卻秘密布置好了發動襲擊的一支別動隊,隨時準備迎擊官兵的異動。
宋三郎的猴急,也情有可原,他快奔四十了,不但沒撈到一官半職,而且還戴著一頂“強盜頭子”的桂冠,他哪能不急呢?相反,吳用由于不是那種急功近利,亟亟于個人私益的人,所以,他就不會被一時的假象所沖昏頭腦,卻總能夠非常冷靜地分析事態的原委,看出隱藏在表象后面的端倪,洞察出它的本質,然后以合理的舉措來應對突變。其實,宋江的胸襟、氣度、魄力、洞察力、應變力、承受力,都遠遠遜色于吳用,他唯一的本事,就是有手腕,有權術,善于用人,善于駕馭部下,這樣的人,最適合去當官,去搞政治。
三敗高俅后,這個大奸賊總算對梁山泊心服口服了。再加燕青拜見天子,當面揭穿了高俅和童貫的敗績,表達了梁山泊的一腔忠義之心,趙徽宗如夢初醒,當即就決定第三次招安梁山泊,并親自撰寫了詔書。
這次的招安,朝廷給足了梁山泊面子。趙天子親自在京城的宣德樓,檢閱了隊伍中抽調出來的七百精銳士兵,又在皇宮的文德殿,親自接見了一百單八條好漢,并賜御宴,與好漢們共同用膳。梁山泊的旗幟,由“替天行道”,改成了“順天”和“護國”兩面旗幟。“順天”,就是表明自己歸順了朝廷,聽命于朝廷的安排。“護國”,表明自己要擔負起保家衛國,全忠盡義的神圣職責。梁山泊——水滸寨——一百單八條好漢,這支威震八方的農民起義隊伍,忠于在領袖宋江的不懈努力下,歸順了趙宋王朝,完成了它由反剝削、反壓迫、反暴政、反腐敗、到保皇派的蛻變。
宋江,這個小個子男人,他真夠厲害。一群野性難馴的江湖豪杰和綠林好漢,就這樣被所他駕馭,被他所利用,為他而竭誠效力,終于協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宋江的人生展開了新的一頁。
宋江邁上了他人生的第三個臺階。
從前的宋江,他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對朝廷和官府充滿了仇恨。當他決定要走招安路線后,就馬上改變了口氣,說當今天子是至圣至明。招安后,天子賜給宋江名馬一匹,弓箭一副,寶刀一口,這讓他受寵若驚,覺得皇恩浩蕩,自己披肝瀝膽也難報其一。就這兩個舉措——招安和賞賜,宋江其實已被趙天子洗了腦,讓他變成了趙宋王朝的忠良之臣,從此誓死為它效忠,并甘愿倒戈攻擊自己的階級兄弟方臘。
宋江的思想轉變,為什么能如此之快?
第一,宋江畢竟還算個文化人,他自小所受的儒家教育很深,必然給他的心靈打上了忠孝仁義的烙印。再加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本身就有著強烈的忠君觀念,宋江身為一個中國人,不可能不受到這種民族精神的熏陶,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讓這種觀念深深地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雖然他致死也算不上一個儒家君子,但是這些儒家的觀念不可能不對他的處事和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
第二,宋江的革命起義,從朝廷的立場看,就是十惡不赦,就該滿門抄斬。現在,朝廷赦免了他所有的罪過,并且天子親自接見他,賜他寶物,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莫大的榮寵和無尚的自豪之感,必然會想:“自己只是一芥草民,并且罪惡滔天,天子如此開恩,如此降尊垂愛,自己怎能不去做一個忠良之臣呢?”為了感激天子的這種隆恩,他就愿意去為他效忠。再加宋江本來就不想當強盜,不想造反,夢想著為官從政,干出一番不平凡的業績,現在,機遇總算降臨了,他只有竭忠盡智,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宋江的思想境界馬上得到了升華——由強盜而蛻變成了精忠報國的棟梁之臣。
在北伐契丹,南討方臘的戰斗中,宋江統帥著一班誓死效忠的好漢,抒寫了一出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戰歌。宋江對朝廷和國家的忠烈,對兄弟的熾熱深情,一下子全部表現了出來。他不再做作,不再裝腔作勢,不再耍權謀算計人,讓人們看到了他一腔的真性真情。和從前的宋江相比,現在的他,簡直判若兩人。然而,這確實是活生生的宋江其人。人性是復雜的,有善的一面,有惡的一面,善惡都能隨著時移勢易。宋江性情中的假丑惡和真善美的嬗變,都是隨著他的一己私利和個人目的而轉移的。這種轉移,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詬病他是變色龍,是墻頭草。為什么呢?人都是有功利心的,特別是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們不甘心在這個世界上白走一遭,他們渴望取得成就,渴望給后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只要他真正干出了成就,有益于社會和國家,就不能過多地指責他心路歷程中,有過些什么反復無常啊,什么不太好的思想。古人有句話“論跡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大意是說,看一個人,看他的具體行為就行了,如果一味追究他的內心世界是不是純潔,那么,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一個好人了。此言確實包涵著很深的哲理,用它評價宋江招安后的表現,就主要應該看他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而不必過多計較他的心路,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充分肯定他為民族、國家以及朝廷所做出的貢獻。雖然他的表現還談不上盡善盡美,有愚忠之弊,但思想境界確實得到了升華,大有光彩,可圈可點。評論一個政治人物和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要從大處著眼,我們即要肯定宋江優秀的、進步的一面,并歌頌他的功績,但也要否定他種種的缺陷,并批判他權詐、偽善及愚忠的一面。古人有言,看人只看后半截,宋江其人,我們看他的生半生就夠了,至于他一生的思想反復過多次,我認為不必過多苛責。
宋江奉詔征伐契丹,出征在即,軍隊卻發生了突變。原來天子為了激勵士氣,御賜士兵,每人酒一瓶,肉一斤,而廂官卻每瓶酒克扣半瓶,第斤肉克扣六兩。宋江部下的一個將官,看不慣這種徇私舞弊的作法,就破口大罵。于是雙方發生了口水戰,將官一怒之下殺了廂官。梁山義軍剛受招安,就發生這種不守軍紀,目無朝廷的殺人事件,這著實令宋江頭疼。本來高俅一伙就虎視眈眈地看著他們,急于想遣散他們,并伺機加害,這下不正中其下懷嗎?宋江這時已亂了方寸,還是吳用沉著冷靜,他果斷地對宋江說,只能斬首示眾,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為了使將官全尸,宋江準許他自縊而死,然后再取了首級示眾。宿太尉在天子面前極力說情,朝廷才準許宋江戴罪立功。面對自己的兄弟被斬,宋江百般不忍,痛哭一場,揮淚北上。這是宋江招安后第一次痛哭。這一回和以后好多回的流淚,都是發自內心的,都是情難自抑的自然流露。從前,宋江也哭過幾回,但作秀的成份居多,一份的悲傷他可以發揮出十倍的眼淚。宋江極容易流淚哭泣,這說明他的感情是豐富的,對一幫兄弟有著摯愛深情。
梁山兄弟的英勇善戰,令遼軍節節敗退。不得已,遼軍就想以重金賄賂宋江,勸他降遼。吳用害怕宋江心有所動,就試探著說:“若論我小子愚意,從其大遼,豈不勝如梁山水寨。只是負了兄長忠義之心。”宋江聽后堅定地說:“軍師差矣。若從大遼,此事切不可提。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久后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后已。”這番表白即誠懇又堅決,說的完全是真心話,和他從前掛在嘴邊的“仁義禮義智信”、“國家法度”那一套虛假的陳詞濫調,形成了顯明的對比。他說“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是因為他曾經背叛過一回朝廷,現在既然歸順了,他就要堅決地去效忠,不想再反復無常了。事實上,宋江說到了,也做到了。
方臘造反的消息傳到了宋江的耳朵,他毫不猶豫,主動請纓,想去征伐。從落草到現在,宋江幾乎一直在打勝仗,然而這一次他遇到了勁敵,戰斗之慘烈,傷亡之慘重,是他生平第一次遭遇,他的心理一時很難承受,所以,每有一位兄弟犧牲,都會悲痛萬分,痛哭流淚。在攻打毗陵郡的戰役中,宋軍一連犧牲了六位將領,惡耗傳來,宋江大哭一聲,就昏死過去。其他好漢,沒有一個因為傷亡慘重而哭過,唯有宋江,為了兄弟們的犧牲,他真不知流了多少眼淚。這一方面說明了他的脆弱和心理承受力差,也能看出他是一個非常重感情,非常有感情的人,對這班生死于共的兄弟,他有著萬般的不舍。宋江和張順的個人感情很深,當他在杭州涌金門被亂箭射死后,宋江又一次哭的昏迷過去。解珍、解寶兄弟被射死在烏龍嶺,尸體被掛在樹上,宋江得知后第三次昏迷過去,并完全失去了理智,不聽吳用的勸阻,毅然率領三千士兵,去烏龍嶺搶奪尸體,結果正中敵軍的奸計,險遭不測。雖然他的舉動太過急躁和盲目,有失統帥的沉著鎮定,但那種對兄弟的刻骨深情,卻非常令人感動。劉唐犧牲后,他痛哭一場,并賦詩一首祭悼:
百戰英雄士,生平志未降。
忠心扶社稷,義氣助家邦。
此日梟鳴纛,何時馬渡江。
不堪哀痛意,清淚逐流淙。
這首詩,雖然贊美的是劉唐,但也是宋江,以及其他梁山好漢的生動寫照。它能客觀而公正地反映出宋江招安后的一片忠義之心。
梁山好漢中,稱得上是性情中人的,恐怕只有燕青、魯智深等幾個,宋江算不得性情中人,但他招安后的表現,倒很有幾份率性的表現,他說的是真話,做的是真事,毫不抑制地痛哭流泣,毫不掩飾自己的所思所想。招安前的宋江,感覺他象一個政客,招安后的他,不愧是國家的棟梁之臣,不愧是朝廷的忠義之士。
薊州的羅真人,曾贈宋江一首偈語,預言他的結局:
忠心者少,義氣者稀。
幽燕功畢,明月虛輝。
始逢冬暮,鴻雁分飛。
吳頭楚尾,官祿同歸。
第一聯是說,宋江的忠心和義氣,是人中所罕有。第二聯是說,北伐契丹,宋江功勛卓著,但朝廷昏庸,并未給他加官進爵,這就如同明月的光華一樣,只是虛幻而已。第三聯是指燕青在雙林渡射殺南飛的大雁,預示著梁山一百單八條好漢,就象大雁一樣,最終還是風流云散,勞燕分飛。第四聯是指,南征方臘后,宋江終于官祿皆得,但好景不長,楚州任所,就是他生命的尾聲。
這首偈語,預言的很準確,概括出了宋江后半生的功業。
剿滅了方臘義軍,宋江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物質獎勵方面,天子賞他金銀一千兩,名馬一匹,錦緞十表里,御花袍一套,一點也不算菲薄。政治前途方面,封他做了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官職的品級也不算小了,大約近似于現在的省級領導吧。宋江屬武官,專官軍事,他的官職就相當于現在的軍分區司令,軍銜大約相當于上校。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就拿當今的現實來衡量,這一進步,真的屬于飛速前進了,一般人是望塵莫及的。宋江的官階有了,俸祿自然不在話下。而財富呢?其實,宋江一生沒缺過錢。落草前,他是地主家的兒子,雖算不得是富二代,但花錢不存在問題,加之還領著縣衙的工資,給黑道兼職能分到紅利,帳戶的存款必然很可觀。落草后,殺人越貨,打土豪劣紳,殺貪官污吏,財源之旺,更可想而知。可見,宋江在官、祿、財,三方面都實現了他的奮斗目標,算得上是人上人了。而男人一生最值得炫耀的功業方面,他也建立了不非凡的功勛。他這一生最大的缺憾是——享壽不高,而且不是壽終正寢,四十多歲,就被奸臣害死。至于他終身未婚,沒有子嗣,他本人倒不以此為遺憾。我看他就是一個獨身主義者,以單身為樂,并不是找不到伴侶。
羅真人曾經善意地勸慰宋江說:“得意濃時便當退步,勿以久戀富貴。”其實,羅真人已然預見到了他的可悲結局,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可惜宋江,他一生都在癡迷當中——癡迷于男人的權力欲望。他的夢想剛實現,正準備在官位上大展宏圖時,奸臣們下手了,結果,他中了慢性藥酒的毒而死,這時,他到任還不到一年。臨死,他自言自語:“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點異心之事。”你看他,的確夠癡迷,至死,還耿耿于懷自己那段不光彩的強盜經歷,而且把落草的原因,怪罪在別人身上,說什么“失身于罪人”。大家想一想,如果他不當強盜,如果沒有這幫梁山泊的“罪人”,他能夠成就得了這番功業嗎?他可能一生都只是鄆城縣的一個小小押司而已。沒有梁山泊的一幫好漢,就沒有他宋江的今天,沒有吳用的竭忠盡智,宋江難成大的氣候。如果宋江記取羅真人的勸慰,能夠象燕青和李俊那樣,還京之后,就功成身退,歸隱鄉野,他的結局必定會更加圓滿。然而,宋江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宋江死的非常不甘心,也死的非常不值得,非常冤枉。誰讓他命運不濟,生不逢時,恰逢著一班如狼似虎的奸佞把持朝政呢?
宋江自己死,還要拉一個墊背的,于是就對李逵親自下了毒手,讓他喝了慢性藥酒。之所以殺李逵,照他自己說,是怕李逵壞了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義美名。說白了,宋江其實是怕玷污了他自己的美名。他人性中丑惡殘忍的一面,再一次復活了。臨死,他還要對李逵說:“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言下之意就是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宋江是第二次說這樣的話,就要做屈死鬼了,他還忘不了要為行將就木的趙家王朝哼上一曲最后的挽歌。此刻的宋江,不再是從前的宋江,他反剝削,反壓迫,反暴政的精神,早已蕩然無存,僅僅剩下一點封建的腐朽愚忠觀念而已。
宋江的一生是自我奮斗,自我實現的一生,他所有的功過是非,都是由這一根基衍生而出的。他曾口出狂言“敢笑黃巢不丈夫”,然而,他連方臘都比不上,更不可和黃巢相提并論。他一生最光彩的歲月,就是北伐契丹,反擊遼國殖民侵略,殖民統治的那一場戰斗,他為民族和國家全忠盡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南征方臘,他倒戈殘殺農民起義軍,手上沾滿了農民兄弟的鮮血,只是為腐朽的趙家王朝盡了一份愚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