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綠色環保、節能、便捷的優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電動車行業是朝陽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據專家預側未來國內電動車業將有1300億元金可挖,面對這個巨大的財富,全國各路業內豪杰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時“狼煙四起”各種戰法炫出市場,筆者粗略統計一下不外乎以下八種戰法,現點擊如下: 變身術——“產品戰” 產品戰的戰火首先從電動產品自身燃起,產品戰在業內被有識之士稱為,“變身術”大戰,就新款塑件來說,新款塑件一經推出,各家紛紛效仿,貌視一體。所不同的只是材質的好壞,塑件的厚薄,貼花的不同、烤漆的精美程度優劣罷了。 再從我們所熟悉的車的款式說起,就世紀凌鷹款電動車而言,該款車一面市,各大小廠家一夜之間都有了自己的“凌鷹”,于是大街小巷 都是凌鷹飛竄,甚至電動車企業的老總見面時候的問候語都是:“今天你們又賣了多少凌鷹車了!” 凌鷹剛飛過,“小帥哥、東模760”又走來了,于是乎處處可見“小帥哥、東模760”,紅的藍的黃的綠的,“小帥哥、東模760”真真假假誰能識得...... “新款新款滿天飛,飛來飛去是變身”你不知注意了沒有,電動車的每一個新款車的出現都是貌合神離,說白了都是車頭車身的“惡”意嫁接,韓國大明星何利秀因為變身而出名,電動車所謂的新款車不就是因為變身而成功的“變身秀”嗎! 產品戰中,大企業重金開發出的“變身秀”,一夜間被人復制了。從表象來看,對大企業是及其不公平的,其實透過這不公平的背后,你不覺又為被分身的新款車大小企業所鳴不平。中國是一個制造防冒產品高手如云的國都,筆者相信,隨著企業維權意識的增強,隨著各企業保護知識產權意識的加強,未來的“變身秀”在推出所謂新產品的同時,定會顧及原創廠的感受!在相關“法”前有所顧忌。 跳水秀——價格戰 價格戰一直以來就被廣大廠商奉為啟動市場、擴張市場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一些電動車中小廠家,更是價格戰的“跳水秀”,他們死抱著一個理:我的價格低,我能上量,就能賺錢!果真如此嗎?筆者不以不然! 凡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低價格的背后,往往是質量的跳水。筆者走訪了許多電動車廠家,尤其是江浙地區的“地下工廠”和“鏍絲刀工廠”,這些廠家出品的電動車,其價格往往使經銷商和消費者眼熱,別的廠家賣2000元/輛的電動車,他們1500元/輛就賣了,同樣的電動車有如此大利潤空間嗎,非也!這些廠家有一個秘密武器,成立一個所謂的采購小組,到市場上專揀便宜的配套品采購,這些便宜的配套品廠家大都是三無企業,這樣的配套產品組裝起來的電動車,價格能不低嗎,質量不差才怪呢! 價格戰表現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售后服務的跳水,如此劣質的配套系統,生產的產品,各種隱患接踵而至,如果按正常的售后服務形式,可想而知廠家要支付一大筆費用,為了“避免”這些售后風險,這些企業采取“拖”、“躲”、“賴”的形式,“拖”就是經銷商跟他們要售后配件時先滿口答應,只是遲遲不到位。 “躲” 就是如果經銷商親自來廠取售后配件時,廠里就讓管事的人回避,主要負責人出面讓經銷商回去聽候佳音,等經銷商一走,他們便又將此事重新拋在腦后。“賴”兩招不起效時,這一招最靈,這些廠家露出了狐貍尾巴,一種表現是說你的相關毛病是你人為造成的,要售后配件需出錢購買,另一種形式是死活不承認,那怕是對簿公堂,還是一付“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德行。上述種種直到經銷商和消費者不再找他們麻煩而告終。 廠家的價格跳水表面上是經銷商吃虧,其實最終是廠家倒門面砸牌子。經銷商找不到電動車的“外婆”,直好想方設法誆騙消費者,消費者在投訴無門的情況下,沒有辦法的方法就是以后不再買這個牌子的電動車,再讓他的家人親朋好友也不買。你說沒有人購買的產品還會有生命力嗎? 空襲警報——廣告戰 目前一些電動車企業把銷量不好直接歸結到未打廣告上來,他們十分迷戀廣告戰,每一個新品的亮相,都是要采取地毯式轟炸的形式,向整個市場拉響空襲警報。殊不知國外的五百強企業又有幾家是光靠廣告打出來的。 更有不少企業爭著在央視露臉,認為將自己和央視聯系起來,就名正言順的是“央視上榜品牌”了,飄飄然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名牌了。結果打上一段時間,廣告費遠遠超過利潤,入不敷出,當年央視廣告標王秦池遭遇滅頂之災就是前車之鑒。 沒錯,采取打廣告的形式可以使產品出現短期的銷售繁榮,但是廣告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如果你的產品缺乏個性、或盲目提煉賣點, 即使通過廣告“炒作戰”一時解決銷售問題,但這種虛假繁榮是不會維持太久的。 廣告必須和策劃緊密相連。電動車企業一是利潤空間相對較薄的行業,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的請大師一擲幾百萬,玩所謂的大手筆,光是請上一個名人做形象代言人就砸上個幾百萬,連續的投入,只能使你的企業大傷元氣。正確的方法是找到電動車專業的策劃公司,系統的做好產品全方位策劃,適當運用好廣告策略,一個產品銷售的春天才會真正的到來。 反而言之,不是說廣告不要打,不能打,俗話說:酒好也怕巷子深,好東西也要勤吆喝。問題的關鍵是怎么打?分幾個階段打?每個階段將達到有什么預想的目標?這里特別要強調一點的是,廣告的制作需要擺脫傳統的功能訴求,而采取更為人性化的情感訴求,海爾的 “真誠到永遠”, “走進新日,感受陽光——北京新日”,“我的夢想,從王派起飛——上海王派”等等不正是產品人性化的情感流露嗎。 拉郎配——渠道戰 從20世紀90年代末興起的“渠道致勝,終端為王”在今天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渠道戰打的好,對品牌的推廣將起到積極的作用。電動車由于其發展的時間還不長,整個行業的規范性沒有形成,這個行業的許多職業經理人都是其他行業,比如摩托車行業、家電行業的優秀職業經理脫胎換骨而來的。他們勇于進取和變革的精神,的的確確的推動了電動車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這些經理們往往又會直接把原來做摩托車和家電等渠道策略帶到電動車行業,這反而又影響行業的深度的發展。 一些電動車企業,為了在短的時間里啟動市場,或完成原有渠道的升級,因苦于找不到合適經銷商,就來個“瞎子吃螃蟹只只是好的”,隨意拉一個經銷商過來,完成區域的渠道建設, 結果本以為渠道暢通,貨暢其流了,一段時間的市場運作,這些“拉郎配”的渠道,卻成為“腸更阻”,嚴重的影響了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電動車營銷的渠道戰中,還有這樣的電動車企業采取人海戰術,招了一大批業務員簡單的交代幾句,像放鴨子一樣放到市場上去,這此業務員中很少是有經驗和懂營銷的,他們在各個劃分的區域市場中東碰西撞。為完成當月或季度的拓展任務,以渠道建設來犧牲廠家利益,這些急趕急的渠道(經銷商)很多做的是一錘子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