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用筆及筆畫特點 //草書用墨法//用墨歌
草書用筆及筆畫特點
露起露收:草書的起筆和收筆一般是露鋒,但是要切記虛出浮滑。露起露收能使筆勢相連,筆畫間要有呼應且要緊密。
直中有曲:草書要講究曲線變化,隨意跌宕起伏,騰挪使直中有曲,但切忌一味的纏繞油滑,筆畫要有力度。
輕重變化:草書筆畫要有一點的變化,但是一味地重會產生板滯少神,一味的輕會產生虛漂浮輕,但是輕重必須有度,否則徒增惡給。
方圓并重:方以顯示方正,圓以增靈動達,方增過極會產生刻板,過圓則以顯得油滑。
宜轉宜折:草書的轉應多于折,但要轉中愚折,折中有轉。
筆畫替代:草書是一種符號書法(即繪畫中的大寫意),可以一個符號代替一字或偏旁(甚至于好幾個字旁),以達到簡便之效,收到一種抽象的藝術效果。
以少代多:草書宜盡量簡練,可以以少代多。
墨分五色:草書在書寫過程中要講究墨色的濃度枯潤干濕的變化,初學者需要多看名家的真跡,以體會用墨的奧妙。墨色的過程中有----調墨----濃----淡----枯-----干全過程。
牽絲映帶:前一筆畫雨后一筆畫之間輕提適度,但又不斷開,前后相連,就會形成前后相連,形成牽絲,字內、字間都可相連,筆畫就會形成一定的虛實對比,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活力。
中側并用:起筆一般起筆用側鋒,收筆偶爾用側鋒。行筆時常常用中鋒,保證字的結構,以增強作品取妍效果。
1.草書的用墨
書法的用墨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對于行草書,特別對草書而言,尤為重要。草書豐富的筆法就決定了與用墨的質量如何關系甚大,如果不講究用墨,草書的豐富筆法則很難得以表現,寫出黑乎乎的一片,就破壞了它的韻味。
市場上供應的墨汁含膠重,一般用來寫字都要加水后才好用。加水的多少要依宣紙的品種、滲水性能而定。生宣紙滲水較快,可加少量清水適量使用;熟宣紙滲水較少,則可少加些水。特凈皮、棉料等安徽宣紙紙質優良,涸滲效果也較其他紙要好,加水比例也要適量掌握為宜。現在的墨汁因系工廠生產,含有較多的膠質,在使用時顯然不如墨錠。墨錠研墨后的效果比墨汁更佳,墨色層次更豐富。如胡開文、曹素功及安徽的一些著名作坊生產的油煙、松煙墨錠均可使用。
草書的書寫速度較其他書體要快一些,而且運動感更強,加上筆法的多種運用,唯有使用較好的墨方能方便筆法的運用,適量加水后的墨較為潤澤,書寫時也不滯筆。反之,如果使用含膠重的墨寫草字,一是筆拉不開,粘連得厲害,二是寫幾畫墨就干了,很難控制好筆鋒,也會影響創作或書寫時的情緒。
好的墨因為層次豐富,墨彩紛呈。尤其作草書時更便于寫出濃淡、干濕、潤燥、枯澀、淋漓等各種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錦上添花。而有些低劣的墨汁烏而不亮,稍一兌些顏色就又灰又無層次變化,在選用時一定要認真區別。使用北京出品的中華墨汁或一得閣墨汁較好。
另外,在創作濃淡墨色對比較強烈的作品時,可使用宿墨,即放過一段時間的墨。這種墨的水和膠質沉積物逐漸分離開來,使用時用較硬的筆去蘸寫,就可產生十分豐富的墨色變化。
可以說,墨的使用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內容。許多青年朋友學寫字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執筆、間架結構和臨摹等方面而忽視了墨的運用。紙墨相發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這是我們學習草書時要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
2.草書的用筆
掌握草書的用筆,首先要熟悉草書的結構。孫過庭說“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所謂使轉,其實就是筆法,結構決定了筆法,筆法反過來影響結構。
上面點畫一節中,其實說的就是筆法,怎樣取勢、怎樣入筆怎樣收筆,都講得十分清楚。但用筆則要根據點畫形狀去體會、熟悉。例如寫點,起筆露鋒,向下輕轉形成一個小弧度,即一個小圈,收筆時有的點藏鋒收,有的點出鋒收,根據字的需要而定。
寫畫的過程基本和點相同,要完成一個起行、轉、收的過程,但其輕重、急緩和方向則和寫點不同。而且有些豎畫和橫畫與上下筆相連帶,就減少了以上所說的基本動作,但都要注意使轉的方法。
草書的用墨和用筆
草書的行筆切忌平涂直抹,線條過分均勻光滑,或書寫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應有的轉折、頓挫,形成上面所說的平勻光滑的線條,顯得字跡油滑、輕飄。反之,又要防止行筆過慢,線條臃腫肥大,顯得肉乎乎的。這兩種毛病,都使線條的質量不高,沒有力度和變化,是草書行筆的大忌。
還要注意的是筆畫的轉折處,有的是圓轉,即轉角是圓的;有的是方轉,即轉角是方的;方圓并用的也有,如外方內圓或內方外圓,這就看對筆的掌握熟練程度了。方圓兼施是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圓轉,可適當摻些方轉,以增加骨力。
總之,草書的筆法是最豐富的,中鋒、側鋒、方筆、圓筆、藏筆、露筆、按筆、提筆、挫筆、攪轉、翻筆等,是諸種書體中最集筆法大成的。因此,草書的筆法又是學習的關鍵,“草乘使轉,不能成字”。這一方面說的是結構規律,一方面也說明了草書的筆法之重要,如果筆法不正確,也就不成其為草書了。
要真正掌握草書豐富多變的筆法,就要嚴格按照草書的結構特點去琢磨筆法,切不可粗率了事,以為越草越好,結果把手練壞了。
草書的用墨和用筆
草書用墨法
學書者常常重視用筆、結字,而忽視用墨。殊不知,用筆也好,結字也好,最終都必須以墨來體現而成字。正如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因此,墨法是書法特別是草書藝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墨本來是黑的,一色而已。運用得好,可以墨彩斑瀾,顯現豐富的變化。故古來有“墨分五色”之說。墨中由于水的多少,研磨時間的長短,宣紙吸墨能力的強弱,以及書寫時運筆的輕重疾徐,就會產生焦、濃、淡、枯、濕等效果,出現多變的墨色。這多變的墨色,也會使點畫線條產生立體感、層次感和光感,從而使漢字書法具有空間美。草書在墨色表現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時濃談對比,有時燥潤相雜,燥以取險,潤以求研。使千姿百態的漢字呈現具有不同個性的生命力,而且又是那么和諧,達到一種引入無限遐想的境界。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作草書,常常筆蘸濃墨后,復蘸清水書之,筆畫間墨氣淋漓,蒼潤雄秀,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優美意境。著名書法家王冬齡更喜濡染大筆,濃談兼施,沉實而靈澈,書情深邃,意境高遠,如山川復蘇,草木滋榮,強烈的藝術感染不下一幅水墨畫。
草書中,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施用以下五種墨色:
1.焦墨:單獨用焦墨的情況極少,有時為追求特殊效果偶爾用之。焦里的效果是凝重而枯澀。
2.濃墨;為多數書家所喜歡。濃墨的顏色深沉縹緲,光彩黝然。
3.談墨:水多墨少則淡。談墨的效果醒澈空靈,清疏淡遠,運用得好,筆畫中筆鋒轉折平行絲絲可數,頗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4.枯墨:干筆毫中蘸微許墨就是枯墨。枯墨可產生枯澀老辣的效果,運筆如擦筆,易出飛白,渴筆常用之。用枯墨寫出來的筆畫顯得蒼古老到。
5.濕墨:非濃非淡的墨中再多加水調融后就是濕墨。濕墨的效果有水墨淋漓,酣暢痛快之感。
草書家們以精熟高超的筆法和墨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墨色在他們的筆下,濃欲其活,活則不滯筆意。淡欲其華,華則不傷神采。看后人精心鉤填的兩晉六朝人的書跡乃至唐人墨跡,至今仍舊墨光黝然如初。墨之濃淡各有妙處,歷代草書家多有專擅者。宋之蘇軾、元之趙孟頫、清之傅山,都是喜用濃墨的書家。而宋之黃庭堅、米芾,明之董其昌都喜施淡墨。
墨要依靠筆才能附著在紙上,所以不論表現什么樣的墨色效果,都必須筆實。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包世臣說:“凡墨色奕然出于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黑,不使旁溢,放墨精皆在紙內。不必真跡,即玩石本,亦可辨其墨法之得否耳。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藝舟雙楫》)
草書用墨可以極盡變化,但要注意三忌。一忌“宿墨”,即隔夜之墨。墨干之后,水傷蒸發,墨拉沉淀,硯面膠結,此時的墨已是“死墨”,無氣韻神采可言。故不能用,必須洗凈重新研磨。二忌“怪里”。不講用筆,著意堆點墨色。書寫時,徐涂抹抹,有墨無筆。乍看墨氣氤氳,細看全浮在紙上,這樣的用墨法純以玩弄墨色為能,失去了書法的基本特征,故不足取墨臭味熏人,書寫時已沒有雅興。勉強書之,墨氣混濁,點畫僵死,毫無生氣。
用墨歌
墨有兩種類 松煙與油煙 初學用墨汁 創作用佳墨
墨好味清香 差墨味不純 用墨有講究 濃淡要適中
毛筆性能歌
筆性有三種 軟硬與兼毫 羊毫性柔軟 狼毫筆毛硬
二者參合配 軟硬性適中 好筆有四德 尖齊圓與健
筆鋒收聚尖 捏扁頂端齊 錐形飽又圓 彈性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