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之道】西漢開國君臣智慧的精華閱此三篇僅此(中篇)
【立足之道】(中)
二:
在劉邦的開國功臣中,最有智慧的當屬張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
于千里之外。”細究起來,這話說的是張良具有一種戰略上的洞察力:知道誰是我們的敵人,
誰是我們的朋友;而且還知道以什么樣的手段團結我們的朋友,打擊我們的敵人。而這種洞察
力又來自他對人性的洞察力:他能準確深刻地把握各種人的心理實質要求,進而采取因勢利導
的對策。他對劉邦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建議如下:
1、建議劉邦將漢王基地設在漢中而不是巴蜀,并燒毀返回關中的棧道以麻痹項羽。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之后,封劉邦為漢王,漢王的封地原來只限于巴蜀,即今天巴山以南的川
渝地區。劉邦為感謝張良在鴻門宴時的救命之恩,賞賜張良黃金百鎰,珠二斗。張良卻將這些
財寶全送給了項伯 ,請他在項羽處活動,將漢中地區也封給劉邦,劉邦知道后,又多撥了一筆
錢,讓張良再送給項伯,活動此事,結果,項羽還真把漢中封給了劉邦,這就給劉邦日后反攻
回關中,提供了前沿基地。張良當時的理想還是扶佑韓王成,所以,告別劉邦返回韓國,臨別
時建議劉邦燒掉褒斜路上的棧道,以示絕無東返之決心,劉邦依計而行,這又為后來韓信“明
修棧道,暗渡陳倉”埋下了伏筆。這兩項建議中,張良利用了項伯容易為財貨打動和項羽容易
被表面現象欺騙的弱點,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2、建議劉邦封韓信、黥布、彭越三人為王,建立起最為強大的反項羽聯盟。
公元前205年(漢二年)四月,漢王劉邦曾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沒想到被項羽一個“回馬
槍”殺得大敗而逃,連父親和老婆都陷入敵手。在逃跑的路上,劉邦扶著馬鞍問張良: 我欲
“捐出”關中的土地,以此尋找能共同打敗項羽的合作者,你說該“捐”給誰。所謂“捐”就
是許諾誰打下來某塊地方就封其為當地之王。張良推薦的三個人分別是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
項羽的前部將九江王黥布、齊王田榮手下的猛將彭越三人。劉邦從其計,后來助劉邦打敗項羽
的果然是這三個人。張良建議與這三人結盟,對其以裂土封王的代價實現同盟,出于這樣一種
判斷:他看到了這三個人所具有的杰出的軍事才干,也到了三個人自立為王的野心。他們有軍
事才干,值得結盟;有自立為王的野心,就可以用裂土分封的方式加以收買,可謂選對了人,
用對了出身社會下層的劉邦具有下層階級的全部美德,而且還出乎意外地屏蔽了這個階級所可
能具有的偏頗與不足,這一點與項羽的對比十分鮮明。本來,放火燒毀阿房宮的人應是劉邦這
樣出身下層的貧民百姓,因為他們在修建宮殿的過程親服苦役,難免積累怨憤,但劉邦表現出
的冷靜與理性是當時任何一個出身貴族世家的起義領袖所難以做到的。至少,當出身貴族世家
的項羽放火燒毀宮殿的時候,他的那些貴族朋友沒有出來勸阻。由此,我們看到,為劉邦贏得
天下的那些正確的重大政策中,不僅有智慧含量,也有道德含量。而劉邦本人,也確實是集頂
尖的智慧、勇氣與美德為一身的人物,他能成為西漢一代開國雄主,也實屬必然了。其實,張
良能做到這一點,主要是他的道德水準決定的,而不是智慧因素決定的。韓信也知道“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卻一意孤行,走上了造反的不歸之路。
那并不是韓信在智力上缺少領悟這個道理的能力,而是缺少克制自己野心的道德力量。張
良不同于韓信 ,他出身于貴族世家,本來就是養尊處優的上等人, 他投身到反秦“革命
”中,是為了滅秦復韓的理想 ,而不是出于封侯稱相謀富貴的個人目的 。就是說,他不
是那種為了個人目的加入“革命”的投機分子 ,對這一點, 同樣具有灑脫氣質的唐朝大
詩人李白是深刻理解的,做詩稱贊張良“破產不為家”。這么一位曾經為“革命”不惜貢
獻出身家性命的貴族公子,當然也不會在“革命”成功后陷入爭權奪利的無聊套路之中,
由此看來,張良能夠功成身退倒不是出于他那深沉的智慧韜略, 而僅僅是堅守了自己最
初的理想主義目標而已。應該說,打下天下后,漢高祖劉邦在分封功臣時,不像他在戰爭
期間那么大方,對功勞最大的相國蕭何也只封了個八千戶的酂候。 當年劉邦帶隊離家外
出服勞役時,別人都送了300錢,而蕭何送了500錢,為此劉邦又多封了他兩千戶,這勉強
使蕭何成為“萬戶候”。
而對張良,劉邦是出奇的大方,他認為張良功勞還在蕭何之上,將富庶的齊地三萬戶封給
張良,張良謝絕了這份封賞,其謝詞也誠懇感人:“臣當年在下邳起兵時,與皇上在留地
相遇,那是上天有意,將臣送到陛下面前的,陛下用了臣的計策,又僥幸成功。所以,請
陛下把留地封給臣就行了,三萬戶臣不敢領受。”這段話表明,張良并不在意封地之多少
,只是想以此紀念二人的友誼。劉邦答應了這個要求,封張良為留候,封戶和蕭何一樣多
。正是因為張良本人力辭三萬戶之封,所以,才能不避嫌疑,以較極端的語言催促劉邦盡
早封賞其它將士。而且,打下天下之后,張良也努力辭去一切官職,盡管他仍為劉邦效勞
,在劉邦平定異姓王叛亂和匈奴入侵的過程中,隨叫隨到,甚至抱病出征,但始終沒有什
么正式的職務。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出外行軍打仗時,常帶著戚夫人,元配夫人呂后留在宮中,鎮
守后方,常見不到劉邦。劉邦本來已經立呂后的兒子劉盈為太子,但劉盈這孩子,性格
太仁弱,劉邦有點兒看不上他。劉邦覺得戚夫人生的兒子如意有些像自己,又加上戚夫
人經常哭哭啼啼地要求劉邦為她們母子的前途考慮,劉邦就動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并向
大臣提出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不想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盡管大臣們反對,但劉邦
還是想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呂后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十分恐懼,于是她派她哥哥
建成候呂澤在張良外出的路上把他截住,帶到府中,強迫張良給出個主意。張良說:這
種事兒,皇上執意想做,正面反對是沒有用的,得想別的辦法 。我聽說當今天下有四位
著名的老人號稱“商山四皓”,素有賢名,因為聽說皇上誨慢士人,所以逃匿到商山里,
義不為漢臣。但皇上很看重這四人,屢次相請,都沒請來。如今,您如果能不惜金玉璧
帛,讓太子親自修書,派一能說會道的人,謙遜誠懇地反復去請,能把四位賢人請來,
做為太子的賓客,有他們的幫助,或許能鞏固住太子的地位。呂澤把這主意匯報給呂后,
呂后馬上安排呂澤依此計而行,太子親自修書,派人備上厚禮,果然把這四位老人請到
了府中,輔佐太子。
公元前194年(漢十一年), 淮南王黥布叛亂,劉邦正在生病,打算派太子劉盈帶兵去平
叛。“商山四皓”對呂澤說:“太子如果帶兵出征, 打勝了, 對其太子地位沒什么增益
之處;萬一打敗了, 那就大禍臨頭了。況且現在軍中的將領, 都是曾經跟皇上打過天下
的梟將,現在讓太子指揮這些人,無異于讓一只羊去指揮一群狼,哪里能指揮得動,必然
無功而返,那時,戚夫人就有機可乘,趁機促成廢立太子之事,那就麻煩了。所以,得馬
上請呂后去見皇帝,泣訴說:黥布,是天下知名的猛將,善用兵,現在我軍諸將因為有陛
下的緣故,才有和黥布相抗的信心,如果讓太子帶兵打仗,如同使羊將狼,咱們那些將領
心里沒底兒,誰能聽太子的話,黥布若是知道這消息,一定會很高興,大兵很快會西進到
長安。陛下雖然有病,但哪怕是您躺在車里,諸將知道有您在,就一定會賣力做戰,定能
平定黥布。”呂澤連夜進宮向呂后做了匯報。呂后馬上進見劉邦,按照“商山四皓”交待
的那樣哭求劉邦,劉邦聽后,認為也確有道理,便罵到:“我他媽就知道這笨小子不足差
遣,還得老子自己去。”于是抱病率軍出征。張良當時病得也很厲害,勉強支撐著為劉邦
送行,對劉邦說:“我本應隨陛下一起出征,但病得實在太厲害了,黥布所率楚人素以剽
疾著稱,陛下不要與他們硬干,應避其鋒芒,尋機殲滅。另外,陛下外出,家中不能無人
主事,請任命太子為將軍,總監關中兵馬,以為陛下后援。”劉邦同意了這個建議,并臨
時給張良一個太子少傅的頭銜,讓他輔佐太子。平定黥布叛亂回來之后,劉邦病得更厲害
了,更想換太了。張良當面苦諫,他不聽,太子太傅叔孫通,甚至說如果換太子,自己就
以死相抗,劉邦當面敷衍他說:“行了,行了,我不換了。”但心里還是在想著如何更換
太子的事兒。
事已至此,太子這邊也只好使出殺手锏了。一日宮中宴會,太子出席,“商山四皓”陪
他一同前來,坐在他身后。劉邦一看太子身后坐了四位八旬以上的老人,須發皆白,仙
風道骨,便問這四位是什么人,“商山四皓”上前分別自報姓名,劉邦一聽,這就是自
己想招納幾次都沒有招納到的“商山四皓”,便問,“我曾招你們了好幾年,你們都躲
著我,怎么跟我兒子攪在一起去了。“商山四皓”說:“陛下輕視士人愛罵人,我們受
不了這份侮辱,所以躲避不從陛下。但聽說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而
為太子死者,故我們來投奔子。”劉邦說:“好,那就麻煩諸公用心調教幫護太子了。
”宴會結 束時,劉邦招戚夫人來,指著“商山四皓”的背影說:“有這四人輔佐,太子
的羽翼已成,我想換,也換不了了。今后,呂后就真的要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大哭,
劉邦也只能流著淚離開了。數十名大臣的強烈反對,都沒有動搖劉邦換太子的意志,為
什么四位隱居世外的老人一出現,劉邦就改了主意呢?張良的這一計策的核心關節在于
何處呢?原因就在于,張良看到了劉邦的一個“弱點”,他不怕大臣,但怕天下百姓。
如果天下百姓人心所向的事,劉邦是不會違抗的。“商山四皓”對當時天下百姓的號召
力,劉邦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沒有這些人卷入,更換太子只是宮廷內的事。 現在這些人已卷入了, 而且明確表
示“天下”將以死維護太子,如果強行廢立之事,擁護太子的將領在民意基礎的支持下
,就敢發動兵變,引起全國的動蕩,這是劉邦萬萬不想看到的,所以,他讓步了。此后
,張良向劉邦辭行,說自己的布衣封候,已經心滿意足 ,現在天下已安, 愿棄人間事,
追隨一位名叫赤松子的仙道入深山修道。劉邦同意了, 張良便遁入長安附近的紫柏山,
與幾個道家長者,學習什么“辟谷導引” 之術,簡單地說,就是不正常吃飯, 只是吃
些野菜松果維持生命,據說這樣能修煉得身輕如燕,最后變成神仙。我想,以張良的智
慧,是不會相信這些五迷三道的東西的 ,人固有一死,不可能成為神仙,以他的智慧,
也不會想不到劉邦會想到請出“商山四皓”是出自他的主意,而且他本人也明確反對過
更換太子。但劉邦受到如此巨大的心理挫折,又那么傷心,難免會遷怒于己,于是,他
以這種類似“自殘”的方式,向劉邦表示歉意。劉邦放他去,或許也是表示領受其歉意
的方式。對此,呂后是心里不安的,這位性格剛強,折磨起自己政敵、情 敵來心狠手辣
的女人,對張良一直感恩戴德。劉邦死后,她派人把張良請了回來,勸告他:“事情已
經過去了,別再這么折磨自己了。”在呂后的勸說之下,張良才恢復了正常的飲食起居
,后來到了自己的封地——留(據陳澤孝先生考證說是今山東省微山湖一帶),死在那
里,享年72歲,張良與高祖劉邦同歲,但比劉邦多活了十年。
張良的次子張辟強,在十四、五歲時,就被呂后接進宮去,陪太子讀書。后來有人將
此事解釋為呂后以張辟強為人質,逼張良給她出主意保太子之位。我以為這種解釋不
靠譜。不要說呂后這種工于心計的人,不會在求人的時候,使出這種不入流的招數,
就是智勇雙全的張良,也不會吃這一套。況且,當時呂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張良不要
說出壞主意了,只要不出主意,劉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不住。張良之所以幫助呂后,是
和其它大臣一樣,從國家安定的大局出發考慮問題的,而呂后將張辟強引入宮中,與
太子做伴,是向張良示好的表示,讓這孩子從小就與未來的皇帝建立起友誼,這是對
張良的酬謝之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