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目”字,是一只非常逼真的眼睛之形。它的本義即指眼睛,引申為動詞,是以目視物,即看的意思。“目”又可以用來指魚網的網孔(俗稱“網眼”),引申為指條目、細目等。漢字中凡從“目”的字,都與眼睛及其作用有關,如看、眉、相、瞪、瞥等。
古代的奴隸主為了強迫奴隸勞動,防止他們造反,往往采取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或給他們戴上沉重的腳鐐手銬,或用繩索套著他們的脖子,或砍(或鋸)去他們的一只腳,或用錐子刺瞎他們的眼睛。甲骨文、金文的“民”字,正像以錐刺眼之形,其本義原指奴隸;引申為指被統治者,其中包括奴隸和平民;后來也泛指普通的群眾、老百姓。
“望”本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望”字,是一個人站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土墩上翹首遠看的形狀;金文“望”字增加月形,表示“舉頭望明月”的意思。因此,“望”的本義為“仰觀”、“遠看”;而登高遠望有等待之意,所以又可引申出“期望”、“希盼”等義。小篆以后,“望”字形體發生變化,原來代表眼睛的“臣”被“亡”(表示讀音)所代替,“望”字即由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
|
“相”字從木從目,是一個會意字,表示用眼細細觀賞樹木外形之義。“相”的本義是指觀察事物的外表以判斷其優劣,引申為指人或事物的外觀形貌。此外,“相”字還有輔助之義,又用作官名,特指宰相。“相”又可讀xiāng,是相共、交互之義,也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 |
“睡”字從目從垂,是一個會意字,表示垂頭閉目休息的意思。《說文解字》:“睡,坐寐也。”所以,“睡”的本義指坐著打瞌睡,又泛指睡覺、睡眠。
“盲”字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從亡從目,亡即無,表示眼中無眸(MOU)的意思。此外,亡又代表這個字的讀音。《說文解字》:“盲,目無牟(即眸)子。”目中無眸子就看不見東西,是為瞎,所以“盲”的本義為瞎,為失明。 |
古代兩軍作戰,戰勝一方的將士是以割取敵人的首級或俘虜的耳朵來記功的。甲骨文的“取”字,像一只手拿著一只被割下來的耳朵,表示割取耳朵的意思,引申為捕獲、索取、收受、采用等義。
“爪”字的本義為覆手持物,其實也就是“抓”的本字。甲骨文“爪”字,像一只向下伸出的手而特別突出手指的部分;金文的“爪”字則更在指端添上指甲,所以“爪”字的本義也指人的手指,又是指甲和趾甲的通稱,后來引申為指動物的腳——爪子。
手是人體上肢的一部分,一般指腕以下能夠持物的部分。古文字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狀,上面的分支代表五個手指,下面是手臂。在漢字中,凡從手的字都與手或手勢(扌)的動作有關,如打、拍、扶、拿等。
甲骨文、金文的“俘”字,從爪從子,像以手逮人之形;或從彳,表示驅人行走之意。“俘”的本義為虜獲,即在戰爭中擄獲人口;又指俘虜,即在戰爭中被擄掠的人口。 |
趣談“瓜”字 瓜是一個象形字。“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鉤表示瓜,捺表示葉。你們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 “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瓜皮船”是船的一種。 “像切瓜一樣”,瓜的命運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義。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聰明,這一詞來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時期生活在瓜州(甘肅敦煌一帶)姜姓人被稱為“瓜子族”,他們十分勤勞,受人雇傭時總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們這種老實的習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里最鋒利,這就是刀刃。 |
|
考“賴”《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有的注家,釋“賴”為“懶”,二字只差一個豎心的偏旁,可以說“形近而誤”。另外,豐收了,糧食多了,衣食無憂,自然不必為肚子操勞,很多人變得“懶”了。似乎也很符合實際。這一說法也被收入現代最權威的詞典《辭海》。但是,我仍然覺得,這是值得商榷的。 兇歲與富歲相反,暴與賴也是相反的。懶應該與勤相反。怎么與暴相反呢?暴應該與善相反,怎么與懶相反呢?在《四書集注》中,朱熹注:“富歲,豐年也。賴,藉也。豐年衣食饒足,故有所顧藉而為善;兇年衣食不足,故有以陷溺其心而為暴。”富歲,收獲多,衣食足,就多行善事。兇歲,收獲少,衣食不足,善良的心被埋沒了,所以為暴。朱熹的解釋,正是暴與善相反。將“賴”解釋為“懶”,除此之外,未見其他典籍有這一解釋的。在訓詁上有沒有根據呢?在思想上能不能說通呢? 一、先說訓詁 賴,多數典籍中出現的都是在“依賴”這種意義上使用的。此外,還有“贏”的意義。如《國語·齊語》:管仲回答齊桓公時說到商人,“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注:“賴,贏也。”對于商人來說,討論的是利潤的事,展示的是賺錢的本事。贏是正當賺錢。在這里,不可能相互展示“懶”。經商要贏,也不能靠懶。 也有“利”的意義,如《戰國策·宋衛·秦攻衛之蒲》:“秦攻衛之蒲。胡衍謂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為秦乎?以為魏乎?為魏則善,為秦則不賴矣。’”注:“姚本:賴,利也。”從“為魏則善,為秦則不賴”來看,為魏與為秦,效果是相反的,一為善,一為不賴。不賴應該就是不善。那么,賴,相當于善。利是有利的意思。善指有好處。賴,利,與善相通。 《呂氏春秋·離俗》:“故如石戶之農、北人無擇、卞隨、務光者,其視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其視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之賴。”高注:“不之賴,不賴之也。賴,利也,一曰善也。”陳奇猷認為賴與利、厲同音。“贏亦利也。”(參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卷十九《離俗》注)高誘認為:賴可以釋為利,或者善。 《說文解字》貝部:“賴,贏也。”“贏,有余賈利也。”賴、贏、利,有相通之處。高誘注與朱熹注,都有“善”字。善與上三字也有相通之處。在訓詁上,賴,可以釋為贏、利、善。在其他典籍中沒有發現“懶”的意思。 二、再說思想 孟子的思想上承《管子》,下啟王充。最早應從《管子》一書說起。《管子》曰:“倉稟實,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這就是說豐收年景,民知禮節,知榮辱。這都是“善”的表現,而不是懶。 再看王充《論衡·治期篇》的內容。他說:“傳曰:'倉稟實,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讓生于有余,爭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穰歲之秋,召及四鄰。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王充雖然沒有引孟子的話,同樣從《管子》那里得到這一思想。王充的說法與孟子的語言完全一致。孟子說:“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王充說:“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穰。”王充講的“人質性”,就是孟子講的“天之降才”。他們都認為善惡不是天生的本質,而是物質條件對人性的深刻影響。王充講,豐收了,“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穰歲之秋,召及四鄰。”“召及四鄰,善義也。”這一切說法,只能解釋為“善”。哪有“懶”的影子?王充比孟子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一些,讓后人不可能產生什么誤解,也無法曲解。其他所有典籍中也沒有釋“賴”為“懶”的。僅僅以“形近而誤”猜測出來,于文字訓詁并無實據,于思想流傳也無旁證。(周桂鈿)
“字”的構形,上部一個寶蓋頭(宀)代表房子,下面一個“子”字表示嬰兒。嬰兒在屋內,表示生育之義,引申為養育、滋生、孳乳等義。古人把最早產生的獨體象形字稱為“文”,而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合體字叫做“字”。因為合體字是由獨體的字孳乳衍生出來的,所以稱“字”。后世“文”、“字”不分,多以“字”來作為文字的通稱。
古文字的“兒”字,像一個嬰兒的形狀:身小頭大,囟(xìn)門尚未閉合。《說文解字》:“兒,孺子也……像小兒頭囟未合。”所以,“兒”的本義即指兒童。在古時,男稱兒,女稱嬰,但籠統而言皆稱兒。 |
羊是一種家畜,自古以來稱為六畜之一,有山羊、綿羊、羚羊等。“羊”字是一個象形字,但和牛一樣,它所像的不是羊的整體形象,而是局部特征。甲骨文和金文的“羊”字,是簡化了的羊頭形象,而羊頭形象又特別突出了彎卷的羊角,使人一見便知是羊而不是別的動物。這種以局部替代整體的造型方法,是漢字象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
甲骨文、金文的“養”字本是一個會意字,像手執鞭杖趕羊之形,表示放養羊群,意思與“牧”字同;小篆變為從羊從食,羊又代表讀音,所以“養”字又成為一個形聲字,表示以食物飼養之意。“養”字后來又引申為生養、培養、療養、教養等義。 |
古文字的“羞”字,從羊從又,表示用手捧羊進獻的意思。“羞”字的本義為進獻食品,又指美味的食物,如珍羞、庶羞等。后來,用作食物的“羞”字多寫作“饈”,而原來的“羞”字則借用為恥辱、愧怍(zuò)等義。
甲骨文的“逐”字,像一只豬(豕shǐ,或鹿、兔)在前奔跑,有人在后追趕之形,其本義為追趕。引申為驅逐、放逐,后有競爭、追求之義。 逐北:追逐敗走的敵兵。 逐客:戰國時期指驅逐列國入境的游說之士,后來又指被朝廷貶謫(biǎn zhé)的人。 逐鹿:指在國家分裂紛亂時,眾人爭奪天下政權。 |
我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氣候溫濕,叢林茂密,曾經是大象出沒的地方。象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叢林地區的哺乳動物,身大力強,但性情溫順。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象”字,是大象的側視圖形,主要突出了它長長的鼻子、寬厚的身軀,筆畫簡單而形態生動。“象”字后來多引申為指具體的形狀,又泛指事物的外表形態,如形象、景象、星象、氣象、現象等。 |
古代中原一帶氣候溫和,生活著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動物。大象就是其中之一。大象身強體壯,力大無比,而且性情溫和,是人類勞動的好幫手。人們在還沒有馴服牛馬之前,就先學會了馴服大象。甲骨文的“為”字,像一個人用手牽著大象的鼻子,其本義是馴象,即驅使大象幫人干活,因此,“為”字有干活、做、作等意思。這個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又由篆書變成隸書、楷書,再由草書演變成今天的簡化字,原來的形象和意思一點也看不出來了。 |
“能”是“熊”的本字。金文中的“能”字,巨口弓背,粗爪短尾,正是熊的形象特征。所以,“能”的本義即指熊。因為熊以力大無窮著稱,故“能”字引申出能力、才能等義。后來“能”字多用為引申義,于是在“能”下加“火”(楷書變為四點)另造一個“熊”字,來代替它的本義。 |
虎是一種猛獸,通稱老虎。甲骨文的“虎”字,形象地勾畫出虎形的基本特征:大口利齒、強健靈活的腰身,爪尾有力,毛色絢麗。 金文、小篆的字形,漸趨簡化和抽象,其象形的意味也就逐漸消失。“虎”字古今詞義變化不大,都作老虎講;但因老虎特別兇猛,故取其猛意,引申為比喻勇猛、威武之義,如虎將、虎威、虎賁(bēn,指勇士)等。
甲骨文、金文的“麗”字,是一只鹿的形象,而特別突出了鹿頭上一對漂亮的鹿角。所以,“麗”的本義是一對、一雙。這個意思,后來多寫作“儷”。此外,“麗”字又含有漂亮、華麗的意思。 |
古文字的“塵”字,從土從三鹿,表示群鹿奔騰,沙土飛揚的意思。“塵”字的本義指飛揚的塵土,又泛指極細微的沙土,故小篆的“塵”字從小從土,稱小土為塵。 |
說文解字“蟲”
蟲是昆蟲類的通稱,指昆蟲和類似昆蟲的小動物。甲骨文、金文的“蟲”(huǐ)字,像一種長身盤曲、三角頭形的蟲形,實際上是蛇的象形。 “蛇”只是蟲類中的一種,所以小篆的“蟲”字用3個蟲疊在一起來代表種類繁多的蟲類。“蟲”也可泛指昆蟲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漢字中凡從“蟲”的字,大都與昆蟲和動物有關,如蛇、蜀、蠶、蚊、蜂、蟬等。 漢字中的“品”型結構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這些字絕大部分不常用,極為生僻,幾乎變成了絕無僅有的“活化石”。先挑揀十個例子,請列位上眼。 (一)最土的漢字——“垚” 這個字讀“堯”,山高的意思。并不是意外的巧合,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之中,每個字擺成品型結構,都能派生出另外一個絕然不同的漢字。“垚”字不常見,雖說一副土頭土腦的模樣,核心卻是峭拔巍峨、直插云霄。 (二)最色的漢字——“姦” 這個字讀“奸”,也好似“奸”的異體字。《說文》里解釋為“私”“盜”,《廣雅》里說是“偽”的意思。常言道:“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個字充滿了色情與曖昧的情調。 (三)最滑的漢字——“鱻” 三個魚,味道鮮香。這個字讀作“鮮”,同時,也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抑或“新鮮、明麗”的意思;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現在,街面上不少飯館喜歡采用這樣生僻的招牌,比如:“羴”、“犇”、“鱻”等等,盡管并不一定清楚它們的讀音和本意,卻給人大魚大肉、排場豐盛的感覺。 (四)最鬧的漢字——“猋” 這個字讀作“標”。字型很明顯,三條狗糾纏在一起,表示狗群奔跑的樣子;引申一步,便派生出迅速、飆升的意思。 (五)最頂的漢字——“麤” 這個字讀“粗”,也是漢字“粗”的異體。從字型上看,一大兩小三頭鹿,死死地頂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攪,非常有力氣;惜乎,只表達了動粗的意思。《左傳》記載:“糧則無矣,麤則有之。”這里的“麤”是粗礪帶糠的谷物。 (六)最畜生的漢字——“骉” 《三字經》里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除了雞和豬之外,馬、牛、羊和狗,都可以按品型結構拼成另外一個嶄新的漢字。 “骉”,讀“標”,字型很清楚,一匹馬率領另外兩匹,風馳電掣地奔跑。這個字恰恰是眾馬奔騰的樣子。 “羴”,讀“山”,也是“膻”的異體字。掉進羊群里還能聞著什么好味兒?臊氣!有句成語叫做“趨腥附膻”嗎?所謂“膻”,就是羊肉的氣味。 “犇”,讀“奔”,也是“奔”的異體字。牛,本性溫順,三頭牛碰面,也不至于太瘋狂,除非躥進了西班牙斗牛場。這個字反倒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 (七)最敏感的漢字——“毳” 這個字讀作“崔”。三根毛兒是什么意思呢?還是指毛發,醫學上專有“毳毛”一詞,指人體表面除頭發、陰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細毛,俗稱“寒毛”。既是“寒毛”,就非常敏感,它替人體傳遞冷熱寒暑的細膩感覺。 (八)最惡毒的漢字——“蠱” 這個字度作“古”。字型赫然在目,一只器皿里裝著一群蟲子。其實“蟲”的繁體,就是一上兩下三只“蟲”組合而成的。那么,在器皿里裝滿蟲子又是為什么呢?原來,古人把許多有毒的蟲子聚斂到一起,讓它們彼此吞食,互相殘殺,最后剩下的蟲子就是“蠱”——這玩意兒性情殘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 (九)最無賴的漢字——“掱” 這個字讀作“爬”。還用問嗎?典型的“三只手”,從別人身上竊取不義之財。“掱手”一詞,變成了“四只手”,仍然脫不了“賊皮”,讀作“扒手”。 (十)最昂貴的漢字——“赑” 這個字讀作“必”。“貝”就是錢,一上兩下三個“貝”字碼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樣子”。俗話說:肉好吃,錢難掙。金錢、名位所在,必然要削尖腦袋往里鉆,怎么能不費勁兒呢?另外,有一個專有名詞——“赑屃”,讀作“必細”,是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龍生九種”,其中一子。這家伙不但有力氣,而且喜歡文字,正好跟石碑打交道。民間所謂“王八馱石碑”,多為“赑屃”。(選自張繼合的新浪博客) |
甲骨文的“萬”字,像一個巨螯(áo)屈尾的蝎子形狀,其本義是指蝎子。 此字后來借用為數詞,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又表示多,如萬物、萬象等;又引申為極其、非常、絕對等義,如萬全、萬無一失等。 |
甲骨文的“它”字,像一條長身盤曲,頭呈三角形的毒蛇之形,其本義即指蛇。由于“它”字后來多借用為指稱事物的代詞,其本來的意義逐漸消失,于是新造“蛇”字來代替“它”的本義。 |
“羊”“半”“關” 羊是一種家畜,自古以來被稱為六畜之一,有山羊、綿羊、羚羊等。“羊”字是一個象形字,但和“牛”字一樣,它所像的不是羊的整體形象,而是局部特征。甲骨文和金文的“羊”字,是簡化了的羊頭形象,而羊頭形象又特別突出了彎卷的羊角,使人一見便知是羊。這種以局部替代整體的造型方法,是漢字象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文字的“半”字從八從牛,八是分別的意思,表示把一條牛分開成兩部分。“半”的本義是指事物的二分之一(即一半);引申為指“在……中間”,如半夜;又比喻很少的意思,如一星半點;還有不完全的意思,如半成品、半透明等。關于“半”的成語有:半斤八兩、半推半就、半壁江山、半信半疑等。 古代沒有門鎖,而是在門的里面安裝一根可以活動的橫木來把兩扇門拴牢在一起。金文的“關”字,正像門內加閂之形,其本義即指門閂。門閂是用來閉門的,所以“關”字有關閉、閉合、封閉之義,又指關口、關隘(ài)、關卡。此外,“關”還可以引申為指事物中起轉折關聯作用的部分,如機關、關節、關鍵等;又含有關聯、牽連之義。 “寶蓋”是漢字中的一個部首,象征房子。有“寶蓋”的漢字,大多與房子有關。今天我們來看幾個“寶蓋”下,也可以說是房子里的漢字。 宿:甲骨文的“宿”字,像一個人跪坐草席之上,或躺在室中的一條席子上,表示歇息、睡眠的意思。“宿”的本義為歇息、住宿、過夜。因為住宿都在夜晚,所以又把一夜稱為“一宿”。“宿”還有隔夜的意思,如宿雨(昨夜之雨)、宿醒等;引申為早先、平素之義,如宿債(舊債)、宿愿(平素的心愿)等。 寢:古文字的“寢”字,均像有人手持掃帚在室內打掃房屋的形狀;楷書的“寢”字則在室內還安放有床(丬)的樣子,用以表示這是人睡覺的房子。因此,“寢”的本義指臥室、寢室,即人睡覺的地方;引申為指躺臥、睡覺、休息;進一步引申為停止、停息之義。此外,“寢”由臥室之義,引申為指君王的宮室,又指帝王的陵墓,如“陵寢”。 賓:甲骨文的“賓”字,像家中有人或有人從外面走進屋內之形,表示有客人來到的意思。中國人在拜訪別人家時,有攜帶禮物的習俗,所以金文的“賓”字增加“貝”字,表示賓客往來必有財物相贈之事。“賓”字的本義指外來的客人,如來賓、外賓;用作動詞,引申為歸順、服從之義。 客:“客”字的結構為寶蓋頭下面一個“各”,寶蓋頭是房屋的形象,而“各”則是有人自外而來的意思(“各”兼表聲)。所以,“客”字的本義是指來賓、客人,又指旅居他鄉的人。此外,“客”還特指專門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如俠客、劍客、墨客等。 |
蛛,即蜘蛛,是一種節肢動物。它的尾部能分泌出一種黏液,用來結網捕食昆蟲。軀體較小而四肢長大是蜘蛛的顯著特征。金文的“蛛”字,像一只四肢長大的蜘蛛形,上部從朱,代表“蛛”字的讀音。小篆“蛛”字從黽朱聲或從蟲朱聲,完全是個形聲字。 |
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善于變化,能興云布雨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甲骨文、金文中的“龍”字,巨口長身有角,正是人們想象中的神異動物的形象。古代以龍來作為皇帝及皇家的象征,又喻指神異非常之人。 龍行虎步:形容人昂首闊步氣勢威武的樣子。又比喻帝王儀態威武。 龍盤虎踞:形容地形雄偉險要。 龍鳳:舊指帝王之相。又比喻賢才。 龍虎:形容帝王氣派。又比喻英雄豪杰。 |
龜是兩棲的爬行動物,俗稱烏龜或水龜。龜身圓而扁,腹背皆有硬甲,四肢和頭尾均能縮入甲內。甲骨文、金文的“龜”字,分別是烏龜正面和側視的形象,故其本義即指烏龜。 |
分別→量詞→可一一計算的事物 “件”在現代漢語中可算得上一個常用的量詞:有形之物可以用“件”來數,如“一件衣服”,無形之事也可用“件”來算,如“兩件案子”。由于這個量詞使用頻率極高,它又干脆被人們用來表示一一計算的事物本身,如“零件”、“配件”、“案件”、“文件”等等。 不難發現,“件”的這些意義與“件”字的構形有著明顯的隔膜:很難看出以“人”和“牛”組合起來的“件”與它作為量詞的意義有什么關系。其實,“件”字原本并不表示量詞,而是表示“分別”。當然,事物一經分別,往往也就具備可以計數的量,所以它終于演化為一個常見的量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它的“分別”的本義與“人”、“牛”的構形組合又有什么關系呢? “件”是一個會意字,“人”和“牛”之所以能夠會合出“分別”的意義來,是因為他(它)們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中都是具有特殊地位、非常性質,進而最可分別于其他物類的。“人”是生靈中最為高貴、最為優異、最具靈性的種類,對于這一點,古人有充分的自覺意識,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人”是最能與其他生靈相區分的種類。與人在所有生靈中的這種特有地位相似,“牛”在牲畜中的地位也同樣最為特異,因而也最具區分度:《說文解字》在“件”字的解說中對其中“牛”所表示的意義作了這樣的解釋:“牛,大物,故可分。”顯然,說牛是大物,并非是指牛的形體,而是就它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而言的。由于在農耕生產中成為人們最得力的助手,而農業生產又是當時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因此,牛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要遠遠超過現代。同時,祭祀是古代社會中的頭等大事,而牛則是古代用來祭祀的牲畜中等級最高的一種,這也大大提升了牛的地位。由此可見,牛對古人而言,具有無可置疑的特殊意義,它的特異可分性質也就格外為人所關注。 |
居室建筑→廣、大→庇護 “廣”,今天人們所熟悉的讀音是guǎng,為“賡”的簡化字,如“廣大”、“寬廣”等。但作為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常被稱做“廣字旁兒”(古讀作yǎn),表示依傍山崖而建造的房屋。“廣”的小篆字形作A,正是依崖而造房屋的側視形象。 應該說,依傍山崖而建造的房屋是相當罕見的,但“廣”作為一個部首卻以房屋為基本意義,如“庫’、“廬”、“廟”、“府”等字原本都表示某種建筑形式。其實,“廣”的形義之間的這種不諧,乃是時間距離造成的。早期人類生存于世,并無構建房屋的能力,在居住方式上,只是摹仿動物棲身于山洞或依樹而構巢。以后文明漸進,便利用自然地勢營造居室。“廣”應當是這一階段較為常見的人類居室類型。今天,在黃土高原上還可見到的窯洞,當是這種較為原始的建筑形式的孑遺。在造字之際,這種建筑形式則極為人們所熟悉,"廣”也就被賦予了“房屋建筑”的意義。 “廣”既在漢字部首中取得了房屋代表的資格,便不免被賦予某些古人對房屋建筑的特有情感,從而衍生出一些今人并不熟悉的意義。就拿我們所熟悉的讀guǎng的“廣”來說,原本寫做“庚”,其中的“黃"只是表音的聲符,“廣”才是表義的符號。“廣”的基本意義乃是“大”,所謂“廣大“、“廣博“、“寬廣”,都以“大”為基本內涵。“廣”與“大”的這種聯系,還可表現于“廓”字中:以“廣”為惟一表義符號的“廓”,原本的意義也是“大”。房屋建筑未必是大的,而“廣”又如何能表示“大”?這個問題不妨姑且擱置一下,我們先來看看“廣”作為部首的另一個用法。 “庇”字表示“保護”,“庇護”這個同義復合的雙音詞正表明“庇”的意義正與“護”同。然而,“庇”字的義符也只是“廣”。房屋建筑可以給人以庇護,這自不待言,但能給人以庇護的事物又豈止房屋?所以,對“廣”的“庇護”意義有必要作更深一層次的探究。 人類以建筑的手段來作出使自然界適于自身生存的努力,是一件雖然簡單卻意義重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存境況。在遠古沒有房屋的時候,人們生活十分艱辛,而宮室之類民居建筑的出現,大大改變了古人的生存狀況,所以總受到人們另眼相看,進而被視為最重要的庇護之物。“庇”字以“廣”為惟一的表義符號,進而被視為最重要的庇護,原因正在于此;另一方面,房屋建筑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從對自然界的簡單適應,一變而為按照自身的需要來對自然界進行改造,以建筑的手段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間。而在“小國寡民”的上古時代,也是很容易做到這一點的。不難發現,這種以建筑手段自我封閉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多層次的表現:大到國家的長城、城市的城墻,小到村寨的土圍子、木柵欄,家庭的四合院,無不體現著這種傳統文化心態。與此相聯系,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自己生存于其中的這個自然空間,其實與自己的居舍并無多大差別,所以自然天地無非就是一所大房子。在女媧補天的神話中,遠古時代的人類一場巨大災禍,實際上不過是自然界這所大房子轟然倒塌而已,所以女媧才會“斷鰲足以立四極”,即砍下四條大龜的腿做梁柱,去重新撐起這所大房子。于是,建筑不僅被視為最重要的庇身之所,而且也被看成類同于天地酌自然空間。“宇”字本指“屋檐”,卻可演化為一個無限空間的概念,正說明了這一點。同理,作為建筑符號的“廣”被賦予“大”的意義,也是非常符合古人的思維邏輯的。 |
“十”字同“一”字一樣,都是表示數字的記號。甲骨文用不同的橫畫表示“一”、“二”、“三”,但“十”的數目大,畫十個橫線太麻煩了,于是,聰明的中國人便用一個豎畫表示“十”。由此可見,中國早就實行十進位了。金文為了與寫字的豎畫區別,開始把豎畫中間變粗,或加一個圓點。后來,“十”就被寫成一橫一豎的“十”了。 “隹”讀zhuī,字形和“佳”jiā相近,因而很容易混淆,有人把“佳節”寫成“隹節”,也有人把字典里的“隹”部念成“佳”部。特別是在寫書法作品時,這兩個字又是很難分辨。 “佳”字現在很常用,是美、好的意思,如“佳節”就是歡樂愉快的節日;“佳釀”就是美酒;“佳麗”古代既指美麗的景色又指美麗的女子;“佳肴”就是精美的飯菜;“佳音”是好消息的意思等等。 “隹”是個象形字,在古書上是指尾巴短的鳥。它作為偏旁出現在合體字里,有時表讀音,有時表意義。“隹”作聲旁的字,有“堆、椎、錐、睢、崔、催、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與鳥有關。如“雀、雕、雁、雉、睢、隼”,就是各種類型的鳥的名稱。又如“集”字的本義是鳥落在樹上。“雇”字的本義是鳥立在門上,后來把鳥踩著的“半扇門”(戶)移到上面,就形成了現在寫法的“雇”字。“霍”的繁體字,在雨字頭下面排寫著3個“隹”,表示暴雨襲來,群鳥“霍”的一聲,驟然驚起,可見它是個描摹聲音的字。至于“雋”字,最早是鳥肥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我們常用“雋永”這個詞形容文章寫得意味深長,這個意思就來自肥鳥清香可口,吃到嘴里“味美而長”。 再如古書上寫道:“雄,雞父也;雌,雞母也;雛,雞子也。”現在,這幾個用“隹”作形旁的字,表達的意思已經遠遠超出“雞”的范圍。“雌”“雄”成了生物性別的標志,“雛”字也不再專指小雞,人們不僅可以把任何幼禽稱之為“雛”,甚至對初具規模的事物,也稱作“略具雛形”了。 |
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都是一個大人手抱著襁褓里的嬰兒的形狀。本義是養育、撫養。引申為保護、保佑等。古書又通“褓”、“堡”。
“北”是“背”的本義。如《戰國策》:“士無反北之心”。古文的字型是兩個背靠背站著的人。“北”字被假借為表示“北方”義以后,就另造“背”字。 |
“貝”是個有介殼的軟體動物。字型像一個打開了殼的貝,殼間還有連接的韌帶。古人以貝為貨幣,所以“貝”字旁的漢字大都與財富的意義有關。 |
“鼻”字的本字為“自”字。東漢許慎《說文》一書中說:“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說,“自”是一個象形字,其本義就是指鼻子。由于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經常會指著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義后來逐漸演變為作第一人稱代詞“我”、“自己”解,并進一步引申出介詞“從”、“由”和副詞“本來”、“當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動詞“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韓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開始”的意思。 在“自”字被作第一人稱代詞“我”、“自己”之后,秦漢時期的人們就又新造了一個形聲字來表示“自”字所代表的本義——“鼻子”。這個新造的形聲字就是“鼻”字,其中“自”表形、“畀”表聲。而且后起的“鼻”字不僅代替了“自”的本義,還可代表“自”的引申義“始”。也就是說“鼻”亦當“始”講,如西漢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說:“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作者:劉書龍) |
甲骨文的“物”字,從刀從牛,是以刀殺牛的意思,刀上的兩點是殺牛時沾在刀上的血滴。因此,“物”的本義是指殺牛,引申為指雜色牛,泛指一切物種或東西,和事物的內容實質,如萬物、言之有物等。 物色原指牲畜的毛色,又指形貌,引申為指按一定的標準去挑選、訪求。 物議指眾人的議論或批評。 |
甲骨文的“埋”字,像把牛、羊或鹿、犬等牲畜掩埋于土坑中之形,其本義指埋牲。埋牲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儀式,引申而言之,則把任何東西藏于土中都可以叫做“埋”。此外,“埋”還有填塞、隱沒等義。 |
“告”字從牛從口,其本義為牛叫。牛叫為告;其造字方法與吠、鳴等字同(吠為狗叫,鳴為鳥叫)。“告”字后來引申為報告、告訴、告發、請求等義。比如:告示、告密、告急。 |
古文字的“半”字從八從牛,八是分別的意思,表示把一條牛分開成兩部分。“半”的本義是指事物的二分之一(即一半);引申為指在……中間,如半夜;又比喻很少的意思,如一星半點;還有不完全的意思,如半成品、半透明等。關于“半”的成語有:半斤八兩、半推半就、半壁江山、半信半疑等。 |
“沈”和“沉”在古代原本是同一個字。 甲骨文的“沈”字,像一頭牛沒于水中的形狀。這是古代祭禮的一種儀式,即把牲牛沉于河中以祭山林川澤之神。也有用人來作為祭品的。金文的“沈”字,即是把人沉于水中的意思。“沈”的本義為沉沒、沒于水中,引申為沉溺、深沉等義。近代“沈”字多讀為shěn,用作姓氏;而以“沉”來代表它的本義。 |
“犬”即現在所說的狗。它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古人主要用它來作為打獵的助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犬”和“豕”字的形體比較接近,區別只在于腹和尾:豕為肥腹、垂尾;犬則是瘦腹、翹尾。從“犬”的字大都與狗及其行為有關,如狩、狂、莽、猛、獵等。 犬子:古人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犬馬:古代臣子在君王面前的謙稱,又用作效忠之辭,指臣子要像犬馬順從主人一樣甘心情愿效忠君王。 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相互交錯。 |
“臭”的本義為嗅(xiù),即聞氣味的意思。“臭”字由自(鼻的本字)和犬(狗)組成,指狗的鼻子。狗鼻子的嗅覺特別靈敏,故用它來表示嗅味之義。有氣味才能用鼻子來嗅,故“臭”字又有氣味之意,如“無聲無臭”(沒有聲音和氣味,比喻沒有名聲,不被人知道)、“其臭如蘭”(表示某種東西的氣味像蘭花一樣幽香宜人)等。現在,“臭”字讀chòu,由一般泛指的氣味引申為專指一種腐爛難聞的氣味,如糞臭、腐臭等。“臭”加“口”旁為“嗅”,表示聞氣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