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兮 排版:柳兮
在我家鄉,有這樣的習俗:初一拜年初二走親訪友初三祭祖。我家親戚多,從年初二開始就要走親戚,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走完。
父親的親戚、朋友,母親的親戚,爺爺的親戚,掰開雙手都數不過來。
那時的家庭一般兄弟姐妹好幾個,所以走親戚也要面面俱到,兜兜轉轉很費時間,不像現在,開車分分鐘就能到。普遍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或者農用機車,載著全家浩浩蕩蕩出發。通常是早去早回,晚去晚回,中午留下吃飯、聊天。
小時候我常聽母親抱怨累。因為她要提前備好很多年貨,買好幾個籃子。初一晚上洗涮過后,她在房間一待就是大半天,把年貨一家一家分好裝籃,然后蓋上花布。
一切準備好,就等第二天拎籃就走。
所有親戚中,我最喜歡去外婆家。外公外婆,小姨,舅舅,他們都在同一個鎮,家離得不遠。
母親給他們準備的禮物是最多的,且是最好的。酒自然不可少,每家兩瓶,還有水果,蜜三刀等,滿滿的一籃子。
我家離他們鎮有10多公里,要走近40分鐘。路上很熱鬧,到處都是拎著禮物走親訪友的人。上了大公路,父親開得很快,我和母親、妹妹相互依偎取暖,眼睛時不時掃向四周。
在這蕭索的冬季,遠處的紅日,農田,村莊,一一飛奔而過。
通常外婆會讓外公提前到我們的必經之路等,只要入了鎮,就能看到外公在寒風中張望的身影。母親老遠就喊他,我們則扯著嗓子喊外公。父親會把車開得很慢很慢,直到和自行車同速。
他和外公有一句沒一句聊著,我則吃著外公從口袋里掏出來的零食。不知不覺進了村,遠遠就看見外婆站在巷口,一邊等一邊和鄰居閑聊。
走近后,外婆把我們一一抱下車,再把我的小手揣在懷里暖,妹妹跟在身后,其他人拎著東西往家走。
舅舅,舅媽,小姨,姨夫,表哥表姐表弟都出來迎接,放眼望去全是喜氣洋洋的臉。
我喜歡走親戚,不僅因為可以湊熱鬧,還因為有“很多”壓歲錢。除了外公和其他人給,外婆私下也會悄悄塞給我一份,她讓我收好,等開學買書和文具。
壓歲錢會被母親收走,她說小孩身上不能留那么多錢,但我通常會悄悄藏一點,帶著妹妹和村里其他的小伙伴去買煙花和零食。
家家門前都有鞭炮的碎屑,旁邊橫七豎八躺著自行車和農用車,都是他們家親戚的。站在院子里,能清晰地聽見別家傳來的觥籌交錯聲。
廚房里,外婆,母親,小姨都在忙碌著。外婆提前把青菜洗好,把肉焯好,就等下鍋炒。鏗鏗鏘鏘一頓洗切,不一會兒,一頓豐盛的午餐就準備好了。
這一頓飯,會“吃”到很晚。父親和外公仿佛有聊不完的話,我聽不懂,百無聊賴,直到困得打哈欠。
歲末,白天還是很短的。才到下午,太陽就悄悄西移,日光散漫而微弱,天漸漸暗下,往往到這時,就該回家了。
我依依不舍,似乎還沒玩夠,這個年就在走親戚時不知不覺結束了。
農耕時代的人際交往,不趕時間,不求效率,生活很慢,什么事都慢慢做。
就像木心《從前慢》里說的那樣: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如今我移居他鄉,生活充實忙碌,很少回憶故鄉的年。外公外婆早已作古,舅舅,母親,小姨他們也都老了,每年會團聚一次,比起從前的漫不經心,再相聚顯得更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