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們隨海南旅游同業考察團,造訪了聞名遐邇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大英博物館現有館藏800萬件,而目前展出的藏品只有約5萬件,還不到全部館藏的1%。據說,如果每年都把展出的藏品全部換一遍,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展得完。
大英博物館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并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藏品主要是于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對外擴張中得來。英帝國在向世界擴張的過程中,對各國進行文化掠奪,大量珍貴文物運抵倫敦,數量之多,大英博物館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個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海外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無價之寶。
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書畫,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縣清涼寺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宋羅漢三彩像、敦煌經卷和宋、明名畫等等。
商代青銅雙羊尊、西周康侯青銅簋、邢侯簋等青銅器價值連城。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等。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
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壁畫和經卷文物最多,都是 5~ 11 世紀的作品。經卷中除佛經以外,還有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的經典。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中國獲得并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以25英鎊的價格收藏 ,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但此畫卷一年僅對外展出兩個月。其他書畫精品還有“北宗”之祖、唐代畫家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圖》、五代江南畫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圖》、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范寬的《攜琴訪友圖》、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華巖變相圖》、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墨竹圖》等等。
壁畫高4米,寬3.9米,其色調金紅,富麗堂皇,畫面上三尊菩薩像,面龐豐腴,體態雍容,衣飾華麗,瓔珞被體,袒胸跣足,立于蓮花之上,從左向右所持法器分別為拂塵、佛珠和如意,栩栩如生。
壁畫下邊的說明文字明確顯示:這幅壁畫原在清涼寺(1183年建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火中被摧毀),清涼寺是往來佛教圣地五臺山朝圣者的重要駐足點,1424年五臺山僧人作了這幅畫,1437年和1468年補繪。15世紀,河北行唐縣1927年G.Eumorfopoulos所捐贈。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保存最多的就是清朝的藏品,
文化掠奪、搶救文物、文明濃縮展現、免費開放等關鍵詞交織在一起,讓人沉思良久,感慨萬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