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是山水畫的一種,指的是用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主要用來表現色澤艷麗的丘壑林泉。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大青綠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富有裝飾性;小青綠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小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綠山水還可以分為金碧山水、沒骨重彩山水和潑彩山水,詳情如下:
金碧山水以泥金﹑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作為主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金碧山水”一派。對后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沒骨重彩山水是直接用石青、石綠等顏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山水畫,以明代的藍瑛為代表。
潑彩山水由張大千、劉海粟等人創立,作畫時把調和適中的國畫顏料大膽地潑灑在宣紙上。再以墨破色,色破墨等技法表現山水,這種新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使中國畫更加絢麗多彩、姹紫嫣紅。
沒骨重彩長于艷麗繽紛,青綠潑彩長于熱烈酣暢。
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有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趙佶、趙伯駒、趙伯嘯、趙孟頫、沈周、文徵明、張宏、仇英,藍瑛、張大千等人。
淺絳山水
淺絳山水是指在水墨勾勒皴染基礎上,施以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特點是素雅清淡,明快透澈。這種設色特點,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淺絳山水畫的著色方法有:
填色法:即在勾好的墨框內充填顏色的方法,步驟是先勾好墨線,然后在基本輪廓范圍內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復勾之,這樣山石有厚重的感覺。
嵌色法:主要是指在濃墨點、濃墨塊的基礎上嵌上朱砂、朱磦等暖色塊或暖色點表現秋樹、秋石等等,但這種著色法不宜過多。
赭墨融合法:一種方法是把墨與赭色結合,用大筆畫山水,強調用筆要生動,痛快。另一種方法是用小筆勾、皴、擦同時進行,一氣呵成,也可稱之為“赭皴”。以上兩種方法切忌用筆來回涂抹,也不要過多地添加修改,應達到兩色同處,相融相滲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虛實濃淡溶融一氣的神奇效果,方為恰到好處。
平涂法:又稱平染,即為均勻涂色。不分濃淡及色頂變化的染法,這種方法也不需要兩種或幾種染色相互暈接碰撞。小面積的平涂易于掌握,但大面積的平涂,要做到勻細便有一定的難度。
總之,設色方法很多,雖有各自名稱程序和效果要求,但沒有固定格式,而且淺絳山水畫的發展速度很快,諸多方法也正在研究嘗試中。
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是山水畫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由文人畫發展起來的,指全部用墨色來畫的山水畫。
水墨山水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發展于明清。
作畫講究立意雋永,氣韻生動,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為主體的表現技法。其筆法以勾斫、皴擦、點染為導,長于結構和質感的表現;其墨法以墨的濃淡干濕。潑破積烘為主,有“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水墨山水在理論上強調有筆有墨,筆墨結合,以求達到變化超妙的境界。
水墨山水分為小寫意山水,大寫意山水,潑墨山水等。
水墨山水是在山水畫中居于主流地位,內容太過龐雜,之后會詳細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