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莊子·齊物論》,12個知識點,道出齊物的智慧
圖片來自公共版權網
使如槁木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我們常用“形如槁木”來形容一個人的身體瘦得像干枯的木頭,用“心如死灰”來形容意志消沉,態度冷漠到極點的狀態。 子游看到老師子綦仰起頭來有氣無力地吐了口氣,就像靈魂出了竅,一副活死人的樣子,以此表達對老師的不滿。莊子借子游的言語,既體現學生勇于質疑老師,也引出后續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未聞天籟
子綦回答學生子游說:“你只聽說過人籟而沒有聽說過地籟,就算你聽說過地籟,也肯定沒有聽說過天籟!”這是“天籟”一詞的出處,我們常用“天籟之音”來形容聲音的悅耳動聽。地籟是各種空洞發出的聲音,人籟則是竹簫之類發出的聲音,而天籟是?吹過萬種空洞所發出的聲音,三者千差萬別。子游原本只知道地籟和人籟,未聞天籟。經子綦一番詮釋,子游又有了新的領悟。眾竅為虛
?是大自然的現象,看不?,摸不著,然樹葉、經幡飄動,以此有?。莊子借子綦的口來描述?,洞穴在輕柔的?中是悠揚地和鳴,在強勁的?中則是奔放的,如遇更大的?,洞穴反而無聲。無論是?還是洞穴,都以其特有的方式,昭示萬物的存在與變化。感受世間每個個體的特點,是莊子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也是對生命的認知與體悟。日以心斗
有人即使是在睡著的時候,頭腦中還盤算著爭名奪利,醒來后又置身于縱橫捭闔,勾心斗?的環境中。睡無安穩,醒則算計,煩憂幾何,爭名逐利,正如我們想躺躺不平,想卷又卷不動的現狀。莊子發出“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的疑問,解決之法或許是要回歸到最真實的自我,走得慢一點,讓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方能抵得住隨時而來的狂?驟雨。非彼無我
沒有你,也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失去一切可以執取之物。唐太宗在評價魏征時,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其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這是人與人、人與物的差異性。從對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此作為參照物,形成聯系。莊子在此以辯證的眼光揭示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并通過外物呈現出來。終身役役
“終身役役而不?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一輩子都在勞碌卻沒有任何成就,身心憔悴卻不知魂歸何處,讓人悲哀不已!我們有無數條路可以選擇,選擇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卻也有無數的人,一生都在迷茫之中毫無建樹,不知因何而活,不知如何而活。無需害怕迷茫,不僅世人迷茫,莊子也迷茫,但莊子也在迷茫之中用一生尋找天籟,領悟人生。且無師乎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偏?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那么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評價他人和外物的標準。我們時常以此去評價身邊的一切,往往未窺得全貌,卻斷然得出結論。我們以為的“常識”,即是評判標準,也是對外物的成?。莊子一度思考世間是否存有不迷茫的人,也許正是這些人,他們夸夸其談,將浮于表面的現象作為真理,而不加思考。?此以往,我們不僅會失去理性地思考,也會失去生活的本真。 言者有言
我們的言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否清楚,他人的言語,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我們可否聽出弦外之音,能否成為我們對事或人的評判標準。 在莊子看來,一些話語雖然說了出來,但意思不夠明確,無法形成定論。正如初生小?的啼叫,自以為已經闡明了一切,還是沒有表達清楚。方生之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萬物隨起隨滅,隨滅隨起。正確之時出現錯誤,錯誤之時也有正確。不去計較是與非,是非因果,何人能言明,就像莫比烏斯環,相互嵌套,世間萬物皆有聯系,兜兜轉轉,還是會回到原點,是無限循環與生生不息。莊子在此中,也看到了那些有限的、獨立的個體在彼處看到存在的意義,進而認識了自己。終點也是起點,物極必反、一體兩面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道通為一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莛,草本植物之莖;楹,堂屋前部的柱子;癘,同“癩”,意指丑八怪;?施,古時第一美人。莛與楹,厲與?施,截然相反之物,且是粗細、美丑各異。在莊子眼里,莛與楹的本質皆是草木,厲與?施都是人,外在地形雖有各異,但內在本質都是一樣。我們容易被花里胡哨的外表迷惑雙眼,忽略事物本來的面目;我們也容易在欲望中迷失方向,不記得自己出發的目的。抽絲剝繭,披沙揀金,或許我們才能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將事情做成。適得而幾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庸,常意平庸、平常之意,亦通 “用”,有功勛、功勞之義。從庸到用,再到通,用是我們的方法,通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道路不通,事情也就不順,通,講究的是適得其法和恰到好處。找到了通道,那就沿著自己認為“適得”的這條路走下去。朝三暮四
“狙公賦,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成語“朝三暮四”出自此處,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要得到“7”這個數字,可以是“3+4”,還可以是“2+5”、 “6+1”,但對于一些人來說,可以接受“3+4”,卻無法接受其他方式的相加。莊子通過講故事,論證萬物?一的人與那些猴子并無異樣。--------------(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