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傷寒論》中學習治嘔吐
作者:方美雙
單位:安徽省中醫藥學會,安徽省六安市中醫院
文章編號:Y530A337
嘔吐是臨床常見病癥, 中醫認為其病機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胃氣上逆, 其治療原則是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和胃降逆。辨證施治以治本, 和胃降逆以治標。經過系統學習《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傷寒論選讀》后,發現六經病論治中,嘔吐可見于多個條文,而嘔吐同中有異,張仲景辨證準確,論治精密、立法嚴謹、用藥簡練,不治嘔吐而嘔吐自止,學習研究和發展仲景學術思想對我們臨床工作者大有裨益。
一、太陽病之嘔吐
太陽為六經之首,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太陽受邪,營衛不和,衛外失職,正邪交爭,出現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外感表證,同時內犯于胃,失于和降而發生嘔吐。“太陽病......嘔逆......名為傷寒”“太陽中風......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以上兩條“體痛嘔逆”的是麻黃湯證,“鼻鳴干嘔”的是桂枝湯證,其病機統屬外感風寒表證嘔吐,但同中有異,其主要區別點是前者無汗、脈浮緊是表實證,后者是汗出、脈浮緩是表虛證。此時雖有胃氣上逆之病機,但其病本不在胃, 若以降逆和胃為法,則干胃之邪不除, 雖重用姜夏, 嘔亦難止。故仲景以桂枝白芍、生姜大棗, 調和營衛、祛邪解表,邪去則胃腑自安,干嘔自止。全方雖未用止嘔之品, 但可收止嘔之效。
二、陽明病之嘔吐
“傷寒發熱......嘔不能食......是轉屬陽明也”。 此為實熱積于胃,腑氣不通,胃氣不降所致,其特點是痛、滿、閉、嘔俱有。“發汗吐下后若劇者......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胃氣因熱擾而上逆為嘔,治則而用清宣郁熱,方用梔子生姜豉湯主之,郁熱清而嘔得除。“食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本條是張仲景辨嘔證的寒熱,如屬胃氣虛寒、濁氣上逆所致的嘔,吳茱萸湯能獲良效。得湯反劇者,是上焦有熱,胃失和降而致,若誤用吳茱萸湯以熱治熱,必反使嘔吐增劇。 臨床治療嘔吐當要明辨寒熱,不得誤治。
三、少陽病之嘔吐
以小柴胡湯為代表。《傷寒論》 96 條曰:“ 傷寒五六日, 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 此嘔因外邪侵襲少陽,膽火上炎,樞機不運,經氣不利,進而影響脾胃,出現口苦咽干目眩,以往來寒熱、心煩喜嘔為主癥,它反映了小柴胡湯證樞機不利 , 脾胃失和的特點,此邪熱在半表半里, 既不能單純發汗解表,也不能一味瀉下攻里, 方中柴胡氣質輕清,可舒解少陽;黃芩苦寒,清少陽膽腑郁熱;半夏、生姜調和胃氣,降逆止嘔,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和中 ,扶正祛邪,方共奏和解少陽 ,調達樞機之效。
四、太陰病之嘔吐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張仲景以此條為太陰病的提綱,而吐為主證之一,太陰主運化,運化不及,飲食停于胃腑致胃氣上逆而嘔吐,病邪以在里之虛寒為重且急,由于中陽不足,雖然原文未寫明用何方,但治療應以溫中散寒 ,健脾燥濕為主,可選用理中湯等方劑 。理中湯中人參健脾益胃 ,白術健脾燥濕 ,干姜辛溫扶陽,炙甘草調胃和中, 全方雖無一味止嘔之藥, 但中陽得溫、陰寒得散則嘔吐自止。希望治嘔動則旋復代赭,抑或丁香柿蒂, 重治標而輕治本的醫生能夠從上條中獲得一些啟示。
五、少陰病之嘔吐
以四逆湯為代表,“少陰病, 飲食入口即吐, 心中溫溫欲吐, 復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 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此嘔是以脾腎陽虛為本, 或膈上有寒飲, 或胸中有實邪所致。從本條論述可以看出,少陰病之嘔吐在治法上 仲景提出了“當吐之”和“當溫之” 兩種治法:“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 此時之嘔緣于痰食之邪阻于胸中, 當據 “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則, 涌吐實邪, 邪去則嘔止;而“膈上有寒飲, 干嘔者”則是由于脾腎陽虛, 氣化不行導致飲邪內生, 進而上膈犯胃引起, 不可誤診為胸中有實邪, 只能以溫陽化飲為治。
六、厥陰病之嘔吐
如“傷寒脈微細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燥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本條主要辨臟厥與蛔厥,及蛔厥的證治,其嘔因病者上焦有熱,脾胃虛寒,迫使蛔蟲竄動而上擾,胃氣因而上逆故嘔吐,心煩,甚則腹痛,得食則蛔動更甚,故心煩嘔吐腹痛加劇。蛔厥者,仲師施以寒溫并用,安蛔止痛的烏梅丸,得藥蛔安則諸癥即可隨之而解。
總之,傷寒論六經病證中,均可出現嘔吐。以病機而言,有表里虛寒之分;以立法而論,有汗下和,寒溫并用之異。張仲景辨證準確,立法嚴謹,以常達變,非見嘔治嘔,頭痛醫痛者可比。而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基本點,從而有效地指導著一切外感和雜病的臨床實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