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松喦——錢松喦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中國美術館展廳現場
既嚴肅,又浪漫
——錢松嵒的山水精神
文|張帆 張依青
刊于《藝術市場》2019年12月號
以山水畫著稱于世的“新金陵畫派”,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一支勁旅,在海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此畫派中,繼傅抱石之后又涌現出四位優秀的山水畫家——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畫界稱其為“金陵四大家”;而錢松喦為“金陵四大家”之首,其代表作品便成為江南文化符號中的經典之一。
2019年是錢松喦誕辰120周年。是故,中國美術館和無錫博物館先后舉辦大型展覽,以示紀念。
7月31日,“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筆墨松喦——錢松喦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了錢松嵒不同時期創作的山水精品之作120件,同時首次展出了他的詩稿、創作草圖等珍貴文獻資料75件。10月27日,“江南一喦——紀念錢松喦誕辰120周年特展”在江蘇省無錫博物館開幕,展現錢松喦從師古人到書寫江南生活、描繪祖國建設的藝術道路。
由上述兩大展覽不難發現,錢松喦奠基的“新山水畫”不僅沖破了舊文人的思維和筆墨程式,且以實踐解決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如何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問題。他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山水畫推陳出新、表現時代的杰出代表。
錢松喦作畫
江南才俊
1899年,錢松嵒出生在美麗的江南小城宜興,其父為他取小名松訝,寓意松樹長青不老。因“伢”字與“巖”在宜興話中諧音,故改名“松巖”;后他在學藝過程中十分崇拜清代畫家華喦,便改“巖”為“喦”,70歲后的作品均用“喦”字。
和同時代許多出生于晚清、成長于民國的老畫師一樣,錢松嵒并沒有上過藝術院校,而是跟隨當時的書畫名家胡汀鷺學習;同時,他刻苦研學石濤、石溪、唐寅、沈周的畫法,兼自學透視、解剖、明暗等西畫知識。
因錢松喦練就了扎實的美術功底和深厚的文學修養,1923年他從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畢業后,便同時收到六份聘書。
錢松嵒 《陜北高秋》34×28cm 1960年 中國美術館藏
1928年,29歲的錢松喦接受了老師胡汀鷺的邀請,來到胡汀鷺、賀天健等人創辦的“私立無錫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山水畫和詩詞課。這段時間,錢松喦展現出了他在繪畫上的天賦和功底。1929年,其創作的《壽者相》《山水》入選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并作為優秀作品刊登在《美展特刊》上;那一年,錢松喦剛過而立。
縱觀錢松喦的早期作品,其于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云海松濤》《滄浪亭圖》均能看出仿石濤、石溪的筆法。在繪畫題材和技法的創新上,他與大多數同時代的畫師一樣,沒有脫離從臨摹入手的傳統習畫方式,所以其作品有文人畫的清雅溫潤,也不乏職業畫家的扎實造型,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形成了凝定渾穆的畫風。
錢松嵒 《西陵峽》 54.7×71.2cm 1960年 中國美術館藏
但錢松嵒在隨胡汀鷺學習的同時,也學習透視、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畫技法——這反映了當時國內畫壇已廣受西畫教育的波及和影響,他隨后逐漸發現傳統文人畫主觀意象的局限性,遂轉變了畫家脫離大眾自視高雅的身份意識,重新認識到生活與人文之于山水畫創作的重要意義,以傳統毫端追蹤時代大勢,表現時代變遷,將曾經空洞貧乏且遠離生活的山水拉回現實,實現了藝術的經世致用。
而家鄉無錫濃厚的書畫、文化氛圍,也為錢松喦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與深厚的藝術滋養,“錫山永峙我家鄉”的桑梓情懷也永銘于錢氏之心。其實,錢松喦在21歲(1920年)時就以對景寫生為基礎描繪創作了無錫黿頭渚、錫山、惠山諸名勝的山水12幅,表達他對家鄉山水的熱愛。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名生活在國家生死危亡之時的有識之士,年輕的錢松喦心中也充滿憂憤,這在其于1934年創作的《雞》題跋落款“如此萬方多難甚,哪堪猶聽保平安”中可見一斑,這也可視為錢松喦作為一名傳統文人“文以載道”的內心抒發。
錢松喦 《錦繡江南魚米鄉》 117×67.5cm 1972年 中國美術館藏
中年變法
如果說錢松喦早期的繪畫更多是寄情于個人喜好與文人情懷,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已是年逾五旬的他,則在繪畫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面臨著改革,這是一次社會文化的整體調整和重新建構。在此股時代大潮中,盡管從舊社會的文人畫到在新中國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更新和筆墨改造勢在必行,但很多老畫家只是停留在傳統山水畫中加上紅旗、多插電線桿的簡單表達方式,所以這一階段的中國畫改造也被稱為“舊瓶裝新酒”。
作為一名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畫家,錢松喦也有過在繪畫表現方式上的困惑。在一次與傅抱石、余彤甫赴老區寫生的途中,余彤甫曾善意地對錢松喦說:“錢老,你的紅旗插得太少了,多插點。”錢松喦在藝術創作時曾為難地對家人說:“中國畫,插多紅旗不好看。”
錢松嵒 《榕谷歌聲》 68.7×45.1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為了更好地用傳統筆墨表達內心,在如何運用中國畫謳歌祖國壯美河山和生產建設的問題上,錢松喦開始關注現實生活與畫譜的內在聯系。他注重寫生,將生活中所見、所聞繪于紙上。
如在1950年,他看到報紙上宣傳發動各界力量大力治螟蟲時,創作了《治螟圖》。緊跟形勢,他又于1951年在《華東畫報》新十八期發表了《土改后農民歡度春節》;1953年他創作的《快樂的暑假》入選第一屆“全國國畫展覽會”。
錢松嵒 《喜看稻菽千重浪》 64×45.7cm 1964年 中國美術館藏
可以說,在1950至1960年中國畫改良的這十年歷程,錢松喦沒有消沉在時代的發展變化中,更沒有像歷史上的許多文人隱士那樣遠離現實,或者與時代隔絕;相反,他積極應對時代的變化,并以他的智慧化解時代的困局,以創新性發展的新筆墨來表現新生活,成為那個時期“筆墨當隨時代”的樣板(詳見陳履生著《錢松喦的1950 年代,一位老畫師所經歷的思想與筆墨改造》)。
如錢松喦表現太湖地區的山水和自然,兼及農家和漁民的生活,既反映了農耕文明的江南傳統和地域特色,又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現實生活氣息。《善卷之春》《漁村飯香》《唱徹漁歌好西氿》《杏花春雨江南》,都是在江南風情中表現出了這一時期的時代特色。而到了1958年的《江南春》《春耕》就有了明顯的不同,時代的主題表現中再也不是新舊結合中的點綴,或者是過去文人所擅長的那種點睛之筆,而是一種全新的格局和氣象。
錢松嵒 《魚籪》 68.5×44cm 1960年 中國美術館藏
吳為山回憶說:“記得上世紀70年代,家中墻上掛著錢先生《泰山頂上一青松》的印刷品。我當時便覺得,這件作品完全不同于畫冊或瓷器上的常見山水樣式。畫面中,一株參天昂立的青松盤虬于縱勢高聳的巨巖之上,鐵鑄般凜然,松針郁勃勁拔,涌動著一股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另在傳統山水畫上,自明清以降便趨于程式化的經營位置,由錢松嵒從此處著眼、大膽取舍而打通花鳥山水之界限,模糊主次景別之差異,甚至以某單一植物作為主景而將山川平原作為配景,創造了一批迥異于傳統的山水畫構圖。
如他常以獨松為題材“一樹成圖”,將傳統經典圖像符號進行大刀闊斧的個性化改造,推出了造型雄奇瑰偉的“錢家松”圖式。錢松嵒先生對構圖的推敲打磨、穩中求變亦值得關注,很多圖式在大小不同的作品中被反復運用。
錢松嵒 《芙蓉湖上》 107.9×64.6cm 1958年 中國美術館藏
錢松嵒還將很多古人從來沒有表現過的題材入畫,除了當時流行的礦山、工地、井架、水電站、船港等重要建設場景之外,他也表現如海邊浴場、窯洞等很少出現在江南畫家筆下的內容。特別是他60歲后壯游祖國名山大川,似乎打通了藝術的“經脈周天”,靈光迸發,佳作頻出,《錦繡山河春常在》《延安頌》《芙蓉湖上》《山岳頌》《梅園新村》《井岡大瀑布》《棗園曙光》《北戴河》《太湖偉觀》等傳世名作讓他聲動天下。在此,傳統山水意境與現實主義題材被糅合得天衣無縫,折射出時代美學。
1960年,61歲的錢松喦參加了江蘇美協組織的“江蘇省中國畫寫生工作團”,這在中國美術史上傳為美談的“二萬三千里壯游”,無疑成了他在繪畫創作上出現飛躍的催化劑。
寫生途中,錢松喦走一路,畫一路,不斷地將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歌頌新時代的主題注入畫幅之中,引發了他嘗試新的繪畫題材——畫革命圣地,這不僅使他在技法上揚長避短,還使他的作品更有效地反映革命史實和社會主義建設,《紅巖》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錢松嵒 《東方春永》107×76.5cm 20世紀8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
錢松喦《紅巖》 104×81.5cm 1962年 中國美術館藏
《紅巖》的初稿是江蘇省國畫工作團寫生到重慶化龍橋紅巖村時創作的,之后又經歷了近三年、十余次修改才最終定稿。《紅巖》運用了傳統山水畫筆墨功夫,將畫面的虛與實完美結合,有意虛化山巖與四周景物實際的連接,使紅色巖石懸在畫面中,突出頂天立地紀念碑似的效果。畫面采用紅、黑、白三色強烈對比,構筑起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錢松喦以“紅”為突破點,有意將紅巖村的巖石塑造成紅色,芭蕉用傳統白描手法繪畫,避免了紅綠搭配的庸俗氣,同時將泰山古柏移至山頂的中共重慶辦事處旁,使畫面富有節奏感和結構的空間感。
1962年10月,幾經修改創作的《紅巖》一經發表,引起美術界的轟動,這幅作品用傳統筆墨施古人之根基的同時,不忘面對新時代、培養新的眼光,是傳統畫法表現革命題材極為成功的藝術范例。
“人可老,畫不可老”
1963年,錢松喦創作的《常熟田》則展現了家鄉千里沃野的農耕景色。在創作過程中,《常熟田》通過題材、景象、空間構圖、觀念等革新,增強了其自身寫實性、敘事性和象征性。
錢松喦 《常熟田》52.8×35.7cm 1963年
《常熟田》是錢松喦在江南寫生時創作的,畫家跳出了傳統“三遠法”的窠臼,以一種鳥瞰的視角將原本應該水平展開的稻田“豎”了起來(詳見吳為山著《凝定厚重 氣象渾穆——錢松嵒先生畫展序》),表現出良田與湖泊由近至遠、一望千里的氣勢。畫面左下方的巨石是畫家常年寫生之地——虞山,山腳下具有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筑沿尚湖而建,在湖泊兩岸是平整的良田,河道蜿蜒曲折逐漸虛化,延伸至遠方。
盡管尺幅不大,但《常熟田》在畫面之中表現出了咫尺千里的壯美氣勢,以傳統筆墨與江南水鄉的美景結合,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是新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前的落款,《常熟田》的題款采用了陽歷紀年,也顯示了新時期新的書寫習慣。
因成就突出,1964年3月,錢松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為期40天的個人展覽,反響強烈。華君武曾撰文評論,譽之為“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板”(詳見華君武著《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板》)。
錢松嵒 《瘦西湖》 54.6×90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奠基的錢松喦“新山水畫”,在60年代開始成為山水畫推陳出新、表現時代的代表。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也是錢松喦創作的高峰時期。經過時間的磨合,他的藝術完全走進了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的道路上,他在這一時期的創作多以反映時代精神和主流意識為主,題材多見革命圣地的山水風景,其筆墨語言功力深厚,對于如何將傳統繪畫形式在新時代畫面中恰當展現這一問題拿捏得非常適宜。《芙蓉湖上》《煤城春》《石門水電站》《虎踞龍盤今勝昔》均是他運用傳統筆墨技法表現時代風采的一批優秀作品。
可以說,錢松喦的“新山水畫”已到了純熟之境,在筆墨與新題材的結合上表現得游刃有余,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壇的典范。
1977年,經歷了十年浩劫的錢松喦被任命為江蘇省國畫院院長。1979年10月,他被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
錢松喦 《快樂的暑假》 113.5×49cm 1953年
錢松喦曾說:“人可老,畫不可老,要日日新。”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舊筆耕不輟,進一步將傳統的筆法與當下生活相融合,尤其晚年所表現的濃墨重彩畫作,雄渾大氣,厚重沉著,個性獨特鮮明。他先后應國家需要為聯合國大廈中國代表團辦事處、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大尺幅作品《長城》《棗園曙光》《太湖偉觀》等。
在1984年的“近作展”上,錢松喦題詩曰:“撩我雙眸萬象嬌,策筇橐筆不辭遙。老夫耄矣掀髯笑,祖國山河抖擻描。”由此也看出:在繪畫道路上,他始終對自己藝術創作滿懷信心。
“對于創作我一向主張應采取嚴肅的態度,既嚴肅,又浪漫,既要尊重現實,又要富于想象,使畫面高于現實。我今年雖已八十四歲高齡,但仍然要努力講究立意,講究生活,不斷創新,不斷改革自己的畫風,決不能原地踏步。”錢松喦曾如是說(詳見錢松喦著《到生活中去汲取創作原料》)。可見錢松喦自始至終都堅守“創新求變”的藝術夙愿。
錢松嵒 《三門峽》60.1×53.2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錢松喦山水作品的收藏價值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年過五十的錢松嵒則由過去以教書和賣畫為生的畫師,轉變為一名文藝工作者,不僅沒有衣食之慮,而且有了過去所不敢想象的社會地位。正因如此,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中出現的錢松喦早期作品非常多——題材多應買畫人的要求創作。
1950年,錢松喦當選為無錫市第一屆文聯主席。1957年,他由無錫師范學校調往江蘇省國畫院(籌備處)。1960年,其出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此后,他歷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名譽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等。所以,自1957年后,錢松喦正式成為一名新中國的專業畫家,直至1978年,其所創作的作品幾乎均被各紀念館或畫院收藏,不再向市場流通。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錢松喦的作品也開始逐漸走向海內外的市場。20世紀80年代,其書畫作品在香港地區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每幅作品的價格大多在1萬至5萬港元;如1986年,他的《黃山筑路圖》和《萬壽山飛瀑》在香港分別以2萬和4萬港元成交。
錢松嵒 《徂徠山》 26.6×53.8cm 1962年 中國美術館藏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內陸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崛起,錢松喦的作品大量進入拍賣市場,個別作品開始突破10萬元。如《松山觀瀑圖》在1990年的香港市場以12.1萬港元成交。
之后,錢松喦的代表作和大幅精品頻頻亮相各大拍賣公司,其作品的市場行情也是一路走高。如《紅巖》在1994年的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以49.5萬元成交;《延安頌》在1997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41.8萬元成交。
尤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巨幅山水畫《錦繡山河春常在》在1997年10月的“香港朝暉”國際拍賣會上,以112萬港元落槌,創造了個人作品的價格新高,且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
步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書畫整體行情的快速攀升,錢松喦的作品也在市場中更上一層樓,尤其是錢松喦高峰時期創作的紅色革命圣地題材的山水作品更有不俗的表現。如在2001年,上海朵云軒曾推出錢松喦的6幅作品,最終有5幅成交。其中,只有1.5平方尺的《山間農耕》以5.39萬元成交。
錢松嵒 《宮鞋石》 46.6×46.6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時至2005年,錢松喦的作品更受到了市場的熱捧,一大批紅色經典作品的最終成交價格都在百萬元以上。如在2005年8月的江蘇嘉恒拍賣會上,其于1956年創作的《梅園新村》(約2.9平尺)被香港買家以440萬元收入囊中;當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愛晚亭秋色圖》以253萬元成交。2006年,錢松喦的《延安頌》在北京華辰春拍中以324.5萬元成交,《遵義》在北京匡時春拍中313.6萬元成交。2007年,《香山秋晨》在北京保利獲價112萬元……如今來看,錢松喦作品截至目前的市場最高峰也是在2005年至2012年間形成的。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錢松巖的作品在2010年的秋季拍賣會上一共推出近130件,最終成交110件,總成交額近5700萬元;其中以151萬元成交的《江山帆影圖》、以162萬元成交的《錦繡山河春常在》、以123萬元成交的《觀瀑圖》為代表。次年春拍,錢松巖的作品共有92件現身,最終成交80件,實現總成交額逾7400萬元;其中,以140萬成交的《長城內外無限風光》、以155萬元成交的《洞天古佛》、以235萬元成交的《北京人之家》最為市場矚目。時至2012年秋拍,錢松巖有86件作品亮相,最終成交69幅,實現總成交額5370萬元;其中,《鵝潭映月》以138萬元成交、《廬山仙人洞》以207萬元成交、《遵義》以862萬元成交,引起市場關注。
錢松嵒 《連云港》126×210.5cm 1964年 中國美術館藏
近幾年來,因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調整,錢松喦作品的市場價格產生了一個小回落,但他的紅色山水題材還是受到各方藏家的追捧——目前過百萬元的已有數十幅。
對此,業界一致認為,由于1957年錢松喦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后,其大幅作品均是應國家需要或作為國禮贈送而繪制,所以市場上的巨幅作品不多,故而一經出現便會引得各路藏家爭相競拍。另外,在特殊年代,錢松喦常根據畫幅大小,在畫下的鈐印反映了時代精神和主流意識的“將革命進行到底”“文藝為革命服務”“祖國萬歲”“大好河山”等,故他的作品時代特征很濃。
從目前“金陵四大家”的市場表現看,亞明的作品價格最高,其次為魏紫熙、宋文治,最低為錢松喦。所以,業界普遍認為,盡管“金陵四大家”的藝術各有特色,但從市場角度而言,錢松喦作品的市場價值被低估。因為若論資格,錢松喦出道最早,資格最老;論職位,他生前最高,擔任過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名譽院長;論藝術廣度,他的題材最廣,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無所不涉,且還擅長指畫;論藝術個性,他也是最為鮮明的;論市場價位,他卻是四大家中價格最低的。所以,錢松喦是最具市場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