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古《賞荷圖》
2018年,北京容瀚拍賣上,一幅經典的“大千荷”吸引了眾多藏家、專家的關注。畫中荷葉以潑墨法鋪就,大氣磅礴,荷花于墨葉中若隱若現,嬌艷欲滴。乍一看都以為是國畫巨匠張大千先生的又一幅名作上拍。當看到款識后,才發現是當代畫家張若古的手筆。很多參加預展的專家學者都在驚嘆:張大千仿古可亂真,張若古仿大千如出一轍!
此幅作品經過激烈的競拍,最終以47.8萬元的高價成交,雖然比起張大千的荷花系列,在價格上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就作品的藝術價值而言,可較高下!
“大千四絕”重要傳人——張若古
中國當代名家國畫院名譽院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張大千藝術研究院名譽副院長
中國名人美術家協會副會長
張若古,原名張志遠,號大風堂門人,為張大千先生再傳弟子,師從山水界泰斗梁樹年先生。張若古自幼習畫,從事國畫研究30多年,幼年時和故宮博物院王雪濤先生學習花鳥,1995年拜入梁樹年先生門下學習山水畫技法。現為中國當代名家國畫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張大千藝術研究院名譽副院長、中國名人美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美協吉林分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吉林分會會員、中國運河書畫院院士、中國五臺山書畫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毛體書法研究會理事、張大千再傳弟子。
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畫,條件得天獨厚
自幼隨花鳥宗師王雪濤習畫,打下堅實基礎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師,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他曾拜齊白石為師,將寫意之風融入花鳥畫中,從而擺脫了明清花鳥畫的僵化程式,創造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其花鳥畫已達到一個藝術高峰,至今難有人出其右。
王雪濤花鳥畫
當代著名畫家張若古自幼跟隨王雪濤學習花鳥畫。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他繼承了王雪濤“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的精神。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
張若古作品《溪湖芙蕖》
張若古在王雪濤的影響下,既注重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于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象。他還善用靈巧多變的筆墨,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在傳統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畫法講求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他能準確地把握動態中的花鳥,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刻畫細致入微,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
拜張大千高足梁樹年為師,精研大千四絕
20世紀末,在一次張大千畫展中,張若古第一次看到了張大千賴以成名的“大千四絕”。立刻被畫作吸引。后經人推薦拜張大千得意門生梁樹年為師,系統學習張大千繪畫藝術。
梁樹年是當代中國畫壇上的一代宗師。1945年從師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大風堂入室弟子。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尤善大千潑墨潑彩。其山水畫初學王翚、吳歷,后上溯宋元,繼而又學石濤,追求詩境。梁樹年的山水畫脫胎于傳統,融北宗之雄強、南宗之秀潤,形成了渾樸蒼健的畫風。
梁樹年作品
張若古作品《峽江攬勝圖》
張大千臨古可亂真,張若古臨大千難倒專家
縱觀中國繪畫史,大凡那些開宗立派的大師們,他們的成功總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師古人,二是師造化。師古人體現為繼承傳統,師造化是以客觀物質世界為藝術創造的源泉。
張大千名作《秋水芙蓉》
成交價:5750萬元
張若古正是走在這樣一條路上。他深知國畫創新必須要根植于傳統中,沒有傳統的創新如同無根之水,早晚干涸。近十余年來,他一直默默耕耘,日復一日的臨摹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張大千的作品。
張大千,被稱為“臨摹天下名畫最多的畫家”。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他仿制的宋人梁楷《雙猿圖》,竟瞞過了鑒定大家吳湖帆,最終吳湖帆將其仿品斷為自家祖上所藏以高價購進。成為畫壇趣事。
張若古作品《藕花深處》(42.5cmX65cm)
作品賞析:碩大的荷塘欣欣向榮,迎風挺立盛開的花朵,輕輕舒展的荷葉,構成美的篇幅。蓮瓣內側的白粉,荷葉沉著的蒼藍色,相映得體。石青、石綠、朱砂、白粉、墨等各種色相、色度的變化,使畫面色彩豐富而不沖突、艷而不俗。與張大千的作品相比,畫家張若古刻意將作品拓寬,使荷葉更為舒展,而且將大千作品的冷色調,變為暖色調,使畫面更為溫馨,雅致。
張若古,在臨大千名作上,下了很大的苦功,又有名師指點。所以畫藝突飛猛進。一次有人拿著一幅張若古臨張大千荷花,找故宮博物院專家潘深亮鑒定,潘老師反復研究半天都不敢言真偽。可見,張若古仿大千造詣之高。
對臨摹張大千,張若古并非基于沉湎于張大千的窠臼,耽玩于筆墨情趣的普通畫家的淺見,而是要借助臨、仿,來諳熟繪畫技巧,蓄積實力,進而沖破藩籬,有所創新,成為引領風騷的時代大家。這便是張若古高于常人的明見與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