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對蒙古族來說不僅是騎馬的必備之物,而且是騎手和馬的重要裝飾物,已形成獨特的裝飾藝術。馬鞍的制作和裝飾有久遠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很多有關蒙古族的史書中都有記載。馬鞍的前后鞍鞒都有各種裝飾,或繪圖案,鑲嵌貝雕、骨雕,還有軟墊、鞍鞒、鞍韂、鞍花等處均飾以邊緣紋樣或角隅紋樣。鞍花多用銀或銅制作,軟墊鞍韂多用刺繡。
蒙古人的馬鞍,平常可以放在外面,晚上和下雨的時候放在家里。跑過長途的馬鞍,不能馬上卸下。等馬落汗休息好以后,才把馬鞍取下來,后鞍鞒朝下、前鞍鞒朝上豎起來放在地上,把大韂和鞍屜(鞍屜要另外拿出來)向兩邊展開,以便盡快晾干被馬汗浸濕的鞍具。前鞍鞒如果朝下放置,好像讓馬頭沖下一樣,這是一種不吉利的表現。馬鞍忌諱讓孩子空騎上去玩耍。跨越馬鞍,據說容易打梁(脊梁被馬鞍擦傷)。正要備上馬鞍出門,突然有一個什么事情走不成了,那么起碼要踩一下鐙盤,才能把馬鞍去掉。否則,破神爛鬼就會騎到馬背上面作祟。當然這種做法,可能含有一定的迷信觀念,但是也可以看出牧對騎馬的慎重態度.
駿馬的地位崇高,自然也提高了馬鞍的身價。蒙古牧人做好一副稱如意的馬鞍,就像漢族農民買到一塊土地一樣,那是一種非常愜意和隆重的事情。“女人們有錢戴在頭上,男人有錢用在馬上”,一匹訓練有素的快馬,配上一副雕花鑲銀的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價。“雕鞍未解玉驄驕”,人靠馬扶,馬靠鞍妝,馬鞍的優劣和好壞,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體現。不用看人,只要看看他的坐騎和馬上的裝扮,就可以知道主人個大概。這種濃厚的社會氛圍和歷史傳統,導致創造了輝煌的鞍馬文化。從現在流傳在蒙古各地的馬鞍來看,搜集起來完全可以搞一個馬鞍博物館。就筆者接觸到的馬鞍,就有金馬鞍、銀馬鞍、銅馬鞍、景泰蘭馬鞍、檀香木馬鞍等等。由于地域和背景的不同,形制也多種多樣。就從裸鞍來講,有全木頭的,有木頭做鞍板,鞍座和前后鞍鞒用鐵做的;有的鞍鞒高聳,又厚又大,有的只是兩個小片,全部鞍木都用牛皮包裹起來,玲瓏而光滑;同時又分實用型、豪華型二類,還有用于賽馬、狩獵、戰爭的馬鞍,樣式又有不同,以及小巧華麗的坤鞍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