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
看久了會寫詩的
“亂山深處過重陽,走馬吹花無復、少年狂”,
看到這兩句詩,腦海中最先跳出來的是
南宋詞人劉過的《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們回不去了!
少年,青春,我們曾在那個懵懂無知的年紀里,
有著攜酒縱情,恣意輕狂,敢仗劍走天涯的豪情,
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少年狂”已消磨殆盡,
“少年游”之興,早不知所蹤……
即便有條件像少年時那樣載酒買花、走馬吹花,
當年的心情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今天,再讀一首關于重陽節的詞:
南歌子·道中直重九
作者:趙長卿
此日知何日,他鄉憶故鄉。
亂山深處過重陽,
走馬吹花無復、少年狂。
黃菊擎枝重,紅茱濕路香。
扁舟隨雁過瀟湘,
遙想萊庭應恨、不同觴。
“道中直重九”,直即“值”,正逢,碰上之意;“重九”即九九重陽節。
這天,趙長卿還在異鄉途中,既無酒朋詩侶可與相聚,也無家人可與相親,其處境不可謂不凄涼。
“此日知何日”,他不可能不知道 此日為重陽日,但卻故意發問,可見心思凄迷。古詩詞中,相似的表達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為極喜,一為極悲。“今夕何夕?見此良人”,樂極而忘乎所以,故記不清日子;“此日知何日,他鄉憶故鄉”,悲極而神思恍惚,也會不確定日期。
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這個重陽節竟在“亂山深處”度過。“亂山”已讓人悵惘,“深處”則更添孤獨。所以,即便作者努力調整心態,騎馬馳騁,吹花游藝,卻也找不到少年時的那種狂興。
過片承“過重陽”寫節俗。與重陽節有關的黃菊、紅茱萸,如今都有:菊花開得很盛,花壓枝重;茱萸沾露,香氣彌漫小路,可這又有什么用呢?游子不是游人,終究沒有賞玩的心情。他此時乘一葉扁舟,正跟隨大雁一起渡過瀟湘。
“遙想萊庭應恨、不同觴”,這里化用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意,說家里的父母心里應該有遺憾,因為兒子在外奔波,無法同他們一起舉杯共度佳節。“萊庭”,用“萊庭戲彩”或曰“萊衣彩戲”典故,表達不能在父母跟前盡孝的悲哀。
■ 秋
感謝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