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其峰先生1920年生于山東招遠,194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畢業于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科;1952年8月至1980年8月任河北師范學院、河北藝術師范學院、天津五七藝校、天津藝術學院教師、系主任、系黨支部書記;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任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
孫其峰先生是具有杰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品《秋晴》《春林雀戲》《蕉蔭雙棲》《白鷹》《梅枝棲禽》《山花爛漫》(合作)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花鳥卷》,《三峽印象》《大江東去》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山水卷》,亦有書法、篆刻作品分別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與《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篆刻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文聯授予其“當代美術教育家”“國畫大師”稱號。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孫其峰先生立足傳統、融匯百家、德藝雙馨、桃李滿園,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為發展中國當代美術事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擴大津派書畫在全國的影響作出了突出貢獻。
孫其峰先生為天津文化藝術,為天津美術教育增添了鮮亮色彩。從藝幾十年,孫其峰先生在多個領域均有卓犖成就。老人現在鮮花簇擁,這些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真實的孫其峰先生,只是一個平和敦厚的長者。熟悉的人知道他有這樣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何謂“知足”?他曾解釋說,對待生活已經很知足了。要求不高,能吃飽就行了,也不想穿什么好衣裳、坐什么車。“知不足”呢,審視自己是不足的,不管繪畫技法也好、思想認識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有不足。還有是“不知足”,說的是治學,“對好多書像欠了賬似的,看過的還想再看看。” 這樣的言語平淡無奇,一如他之作畫,平和率真,溫雅內斂。從中,人們卻不難看到孫其峰先生淡薄名利,勤于追求,寬容厚道的天性。
“書乃心畫”,“畫如其人”,這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經典之論。孫其峰先生葆有一顆寧靜致遠的心,藝術只是天機流淌。他的為人行事,他的書畫作品特色,只是稟賦精神的外化。孫其峰先生之所以讓人敬重,首先是基于他這樣一種內在的品格。
1944年,孫其峰先生考入北平國立藝專國畫科,先后受教于徐悲鴻、黃賓虹、李苦禪、秦仲文、王友石、汪慎生等,也得益于壽石工、羅復戡、金禹民等書畫金石家。孫其峰先生其后的藝術取向,與王友石、汪慎生等傳統型畫家,與徐悲鴻的藝術變革有著直接的邏輯關聯。后來,逐漸明確了以文人畫傳統為主干,尊重自然,抒發心性的藝術理路。平和自然,秀雅清新,成為他幾十年的主要創作趨向。這樣不偏激,不守舊,尊重中國書畫藝術特征和歷史邏輯的藝術態度,與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相吻合。他的天性,他的藝術取向,便與中國文化的主流在深層形成了同構關聯。由于這樣的內在原因,孫其峰先生幾十年來的藝術追求便獲得了一種代表意義,體現出當代文化的普泛性。
從藝求風格的角度而言,孫其峰先生所畫花鳥多屬小寫意,以清麗秀雅、活潑靈動為特色。小寫意的要旨在“形神兼備”,且便于闡發文人畫的筆情墨趣。其峰先生向來重視寫生,注重造型,努力從面對自然深入生活的寫生中,獲得創造鮮活藝術形象的動力。他認為,惟有通過寫生才能了解大自然的千態萬狀,才可熟識花鳥的自然規律及其結構特征,方可能進一步談藝術的概括和提煉。另一方面,他一直結合書法的探求,重視發揮筆墨技法的表現力。由此,形成了生態形似與筆墨意趣相得益彰的藝術特色。
對此,中央美院李樹聲教授的論評深中肯綮:“孫其峰的繪畫特色,一是以墨線造型,特別是畫鳥,線條的表現力極強。數筆之后,形體、結構、質感、動勢表現得十分準確,不露筆墨痕跡,而能把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這種造詣和功力是孫其峰花鳥畫藝術水平的基礎。二是畫面構成樸素、自然,在平凡中贏得觀眾喜愛。”
其峰先生的花鳥畫,透著一種真實自然的氣息,其題材多與生活情景相關,長于捕捉大自然中鮮活生動的瞬間。他承繼了中國繪畫重“文”的傳統,但避開了程式化的筆墨游戲和類型化的閑情逸致。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傳統文人畫最常見的鷹、竹、梅等題材,但無論筆墨或情調都已迥然有別。誠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先生所分析,“他繼承了文人畫重'文’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書法、篆刻和畫論諸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孫老的花鳥畫生機盎然、樂觀進取,而不是冷逸荒寒、多愁善感,以樂觀進取作為人的生命需要和精神特征。”
既承傳了文人畫傳統,也表達出當代花鳥新精神的新質。惟其這樣的花鳥畫,才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才會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從他多年來的作品看,精致里透出恢宏,活潑中有著含蓄,千變萬化之下聯結著豐厚的內涵,這是他在筆墨表達上堅執不舍的重要目標。如何才能讓小寫意的花鳥畫成為耐看的藝術精品呢?其峰先生把自己的多年追求概括為十六字:“不求形似、不離形似,貌離神合、似非而是。” 顯然,這樣的不即不離,不似之似,以形取神,乃是在藝術創造的層面把握了更高的真實。其峰先生的十六字訣,是對自己創作經驗的概括,也是對小寫意這一命題的最好詮釋。
在花鳥畫之外,其峰先生也畫山水。作于1948年的《山水》,萬壑高聳,層次分明,讓人過目不忘。30年前與學生霍春陽合作之《山花爛漫》,表達了億萬人的心聲,象征了一個新時代的肇緒,成為當代中囯美術的經典作品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峰先生書法功力深厚,曾遍臨鐘鼎、石鼓,秦篆漢隸,尤對孫過庭,張遷碑著力。他于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各體所無不擅,而論者以其草書、隸書造詣為高。行草書雖脫胎于二王和孫孫過庭,但他并不甘作亦步亦趨的模仿者。其峰先生曾強調,作書應融會眾妙,但不能沒有自己,不能“忘我”,書貴“有我”。正是植根在前人傳統的基礎上,他通過行草書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風貌。而他以簡書融入隸書的的新書體,行筆沉穩,波折有力,體勢橫展,古樸淳厚中別具灑脫飛動意趣,獲得書壇肯定和廣泛贊譽。他幾十年來書藝與繪畫并行不悖,更獲得了相得益彰的互動效應。書法的用筆援引用到繪畫中,融入運筆走線,使轉承合中便蓄蘊著一種可讓人反復咀嚼的意味。其峰先生之畫風有別于他人,筆墨瀟灑,清秀靈動,內涵優雅雋永,良有以也。
對于孫其峰老人的藝術人生,2013年“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有一頒獎評語,茲轉引如下:
“孫其峰先生從藝80多年來,充分地繼承了中國文人畫重'文’的優良傳統,他修養全面,在繪畫、書法、篆刻和畫論諸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教書育人,甘于奉獻,淡泊名利,勤儉樸素,彰顯出一名優秀導師寬廣的胸懷。孫其峰先生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為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培養了大量人才,為中國當代美術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評語,簡括而全面。孫其峰先生攀越了藝術的高峰,其峰仰之彌高。植根我們這個時代,屬于中國民族的藝術,將永遠蔥郁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