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安古郡
章安,雖只是個小鎮,但在古時,這片地方卻是一個郡縣的治所,曾是歷史上著名的“浙東南第一縣”和“海疆都會”。
公元前85年(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在這里置回浦縣,東漢光武帝時開始改名章安。三國吳少帝太平二年置臨海郡,章安依然是郡縣治所,一直延續至唐高祖武德四年。
那時的章安縣或者叫臨海郡,管轄的疆域比起現在的臺州市更大,也是舊時臺州最早的行政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章安可謂是臺州的文化之根了。
曾經商賈云集的章安古邑現已落幕,但依然彰顯著歲月的幽幽韻味。至今在章安,還保留著一條歷史老街,沿街大多是明清、民國時期的老房子。
如果說古街帶著歷史的煙火氣,那么古橋的歷史肌理更能體現一個地方的鄉土文化傳承。“水行而山處,以船為本,以楫為馬。”橋也就成了一個個地方經濟商貿的紐帶。
查了很多資料,發現章安保存有多座起碼上百年的古橋,決定去探一探。
2022年4月5日,正是清明節放假。早上,一起床,草草吃過早飯,就迫不及待驅車去章安尋橋了。
章安回浦閘
第一站去的是回浦閘(橋)。
回浦河兩岸樓房林立。這些房子的外立面重新修葺后,也都重新裝煥發出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韻意。
這是一座河閘改成的橋,一座煙火味濃郁的老閘橋。回浦閘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由江西道監察御史蔡民玉發起興建,為椒北平原的第一座大閘,曾是極為重要的水利工程。
回浦橋呈東西走向,連接著景浦街。閘橋用條石砌筑,是一座兩墩三孔的石梁橋。橋墩有分水尖,橋墩的內側遺留的閘門凹槽明顯。
橋面由望柱、欄板榫卯勾連,兩頭各有抱鼓石。不過,望柱無柱頭,而欄板均是厚實的石板。欄板面上鑿刻有線框和各種精美的花鳥瑞獸圖案,雖斑駁的厲害,但依稀能看出工藝的精美程度。
閘改橋后,景浦街這里顯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不僅店鋪林立,街上現在更成了一個露天集市的中心。
橋上人來人往,走路的,騎車的,不時從橋上穿梭于兩端的集市中。也有像我這樣閑著沒事來看風景溜達的。
街上人頭攢動,各種食材或土特產的小攤遍布。加上正值清明時節,人氣更是達到極致。問價聲、叫賣聲、談笑聲此起彼伏,喧囂而熱鬧。
人聲鼎沸中,反而街中心的這座回浦橋仿佛被冷落了,它只是靜靜地觀望著、欣賞著這出充滿活力、富有生活氣息的人情世故劇。
輕輕撫摸著古橋,那些歲月的斑痕里,涌現出一種歷史積淀的厚重。相比其他古橋的漸漸落寞,這里卻是橋盛市旺,古橋依然呈現著它最初的功能。這樣的橋,似乎更具有生命力。
在這橋周圍走走看看,橋下河邊埠頭洗洗刷刷的人,橋上來來往往趕集的人,我都似乎都被這畫面所感染了。眼前這一幕,這不就是一幅真人出演的現實版清明上河圖嗎?
章安橋與老街
向當地人打聽章安橋的位置,第二站準備去尋訪它。
章安橋相隔景浦街并不遠,沿環河路往北走少許就到了。章安橋,也東西向地橫跨于回浦河上,橋東為華景村,橋西為回浦村。
橋始建于漢代,舊稱赤欄橋。據記載,最初的時候,橋為木橋,因橋欄涂上了紅色的油漆,故而得名“赤欄”。
現存的章安橋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修的。橋兩端各鋪九級臺階,連接章安街的東西,是椒江現存最早的石拱橋。
章安橋長30.6米,寬4.9米,兩邊各有望柱10根,柱間欄板勾連,兩頭抱鼓。望柱柱頭分別雕琢著獅子、猴子及仰覆蓮。欄板也各有浮雕,各種花卉紋飾。從工藝上看,古時的匠人們真的心靈手巧,把一座橋也做成了藝術。
不過,章安橋顯然曾修補過,從其中的一些欄板和望柱可以明顯地看出,那雕工、那風格,太過于粗糙,與原本古樸大氣又精美的老橋有些格格不入。
據說橋初建時為三孔拱橋,但隨著老街不斷向橋方向的擠占,東西的兩個橋孔已消失不見,逐漸形成了現今看到的單孔石孔橋的模樣。
橋連接著章安老街,既來此,那就順便走一走老街,看看千年文化浸染下的古邑風韻。
橋西端有橋亭,匾額寫著“古邑祠山”。橋亭與祠山廟連為一體,不過廟門禁閉。這廟雖然小巧玲瓏,但看其細節,建筑部件、斗拱等石刻與木雕工藝均極為古樸和精致,它應該是章安的地方神廟與鎮橋之廟了。
從橋亭下往右便進入章安西街。街寬約3米,地面由青石板平鋪而成,街面店鋪樓房大多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從門面上看,顯然進行了部分些修葺,有些外立面還架設著腳手架。
有好多樓房的外墻面繪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口號標語,這些都是一座城或一條街最有時代色彩的印記了。
門面上能依稀看到一些招牌。能夠在老街有一席之地的,在早年應該都是政府機構駐地、能人和富商鄉紳的店鋪了,這些都是老街曾經昌盛繁榮的記憶和佐證。比如“公濟醫院”等單位,再比如“葉義大”、“葉庭記”等商號。
看來葉氏曾經是當地的一大望族。這不,老街中段有一個改建后的文化廣場上,就有一座葉氏宗祠。葉家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為四合院式,坐北朝南。
葉氏宗祠的規模雖不大,但其外表的裝飾無疑是極其精美的,那紅墻黑瓦馬頭墻,處處可見匠心獨具的一面。最喜歡那些屋檐上的彩塑了,不僅色彩艷麗,而且線條優美,其工藝的精湛和細膩也讓人嘆為觀止。
街西盡頭處有一座“回浦路廊”,也是老街最亮眼的一處景致。這路廊建于清代,雕梁畫棟樣式格外精美。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路廊東側廊門上方的十個繁體刻字,“進退通達道遠近過逍遙”,均是走字底偏旁。其實五字斷開后,這就是一對寓意深刻的楹聯。它不僅寓意造橋修路的善舉,更暗喻著為人處世的深刻哲理。
老街很不錯,值得細游慢游,可以體味城市喧囂中難得的寧靜,感受古郡曾經的興衰與繁榮,感悟歷史悠遠的韻味。
若是想完全沉浸在老街的古風里,或許找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更加適合。漫游在老街的青石板上,你會從它油光可鑒的記憶里,品茗它的過去;你也可以從它修葺一新的樓房色彩里,領略它的現在與未來。在這里,時光并沒有停下腳步,它依然悠遠。
橋西街也有眾多的老屋,同樣商號林立。但今天主要是奔著古橋而來,那就先略過,待以后再來慢慢體味。
章安蔡橋
第三站,尋找蔡橋。
蔡橋,又名弘濟橋,坐落在蔡橋村。驅車進入蔡橋時,就見穿村而過的回浦河東支流上,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橋悠然如虹跨立河面。
信步朝橋走去。橋西也是古街的樣子,只不過大多的房屋已改建成現代的民居了。
橋東頭有橋亭。這亭子的結構看起來就非同一般。用十六根石柱構建,單檐歇山頂。這些長方石柱大多經過分段地換補,但依然不失古樸的風韻。
蔡橋為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由蔡興龍始建,在清乾隆五十九年(1894年)重建。
蔡橋的橋拱圓潤高聳,姿容是相當的美觀。相比章安橋,它保存更加完美。
橋東西兩端鋪石級,東25級,西24級。橋中間弧頂有平臺,兩側的橋欄、望柱、抱鼓石均雕刻得生動而精美。而且這些雕塑至今都沒有被歲月所催,猴子齜牙咧嘴,獅子憨態可掬,蓮花燦若綻放,雕刻的刀工古樸精湛,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橋西頭有小廟“橋頭殿”,護佑著蔡橋幸運地避過了歲月的侵襲,也躲過了那個年代“破四舊”人為的摧殘,給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美的文物建筑。
章安閘頭橋
腳步不停,繼續章安的尋橋之旅。第四站,尋找閘頭橋。
閘頭橋位于閘頭村東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是椒北地區最早的一座水閘。
不過遺憾的是,古橋只剩下橋墩是老的了。橋墩用條石疊壘工整,兩端有分水尖。不過仔細看,橋墩似乎用水泥加高了許多,而橋面建筑均為現代重建的。橋面為水泥澆成,可通車。
據說閘頭橋原本是兩個橋墩三閘孔的結構,但西側在重修時拆了一個橋墩,形成了一大一小兩個橋孔的公路平橋造型。
閘頭橋,雖多了交通使用的實用性,卻少了許多古韻。河道兩邊現代化的民居村舍林立,過往的車輛不時地碾壓過橋面,或許那橋墩也只能無奈地呻吟著、嘆息著。
橋貌已慢慢被歲月所改變。或許,只有橋下緩緩流淌的河水還能回憶起它原本的模樣。
章安九子橋
第五站,九子橋。
九子橋,位于九子村的東部。找它可不容易,河道已改流,那橋只是孤零零地俯趴在附近的田園中了。
這是一座只剩下橋骨架的石拱橋,白石質的條石,長13米,寬2米。條石共分三段,砌筑成橋架,上面只有一半鋪有石板橋階。橋上也沒有欄桿、望柱等,就像是一個瘦骨嶙峋的老人,望之讓人心酸。
最讓人悲憤的是,這座優美的橋卻絲毫見不到一絲保護的跡象,任憑它自生自滅。橋頭的荒地還成了“篙尖灰”(方言諧音,意為要焚燒的亡故之人物品)的焚燒地,一地狼藉啊!
一個老者孤零零、顫巍巍地站在橋上,不知是感嘆橋的破敗,還是觸景生情地 感悟自己老去的人生。
章安蟠龍橋
帶著一絲遺憾,繼續尋橋的第六站——蟠龍橋。
這是最難找的一座橋了。只知道它大概在湖巉村西南方向的回龍河上,但不知它究竟長什么樣?九子橋的景象,讓我有些擔心蟠龍橋是否還存在?
車至村里打聽蟠龍橋在哪里?年輕的一聽,根本沒印象。問一老者,反應了半晌才說,“哦,找蟠龍橋啊,在前面的老爺殿前。”
順著老者手指的方向,一路尋找。農村的人對于河,似乎天生有一種親近感,哪怕這水如此地渾濁,竟然在河埠頭也能淡然地洗著衣服。雖然我也是農村出來的,但這種景象還真的難以理解。
老爺殿在田園中間,不僅小,而且簡陋的一點兒也不起眼。而蟠龍橋亦是如此。
這是一座單孔的小石梁(石板)橋,處在老爺殿前的河溝上,平凡而內斂。若不是從其兩側整齊疊壘的條石結構看,這就是一座極其普通的鄉間石板橋。
橋呈西北、東南的走向。蟠龍橋全長9.54米,總寬1.42米。橋面用厚重的石板平鋪而成,橋梁側邊刻有蟠龍橋及民國九年重修的字,還有幾只模樣不能清晰識別的動物浮雕。這種雕刻,在古橋梁里也屬比較少見的了。
很難想象,這里是早年的通衢大道必經之處。橋依然固在,但路已有了更寬更平坦的了,歷史在不斷進步,古橋也只能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被人欣賞了,這也是我今天尋橋的目的之一了。
后記
總體來說,章安的這六座橋雖結構形制、功能和大小均不同,但各具特色,體現了古時工匠技藝的精妙。
但六座橋也有不同的命運,或妥善安好,或掩于田野,或已漸漸地泯滅于歲月的侵擾之中。特別是那座九子橋,再不保護修復,或許沒過幾年就將消失了。
古橋,是力與美的交融,它用精美的工藝妝點了河山;更是研究古代歷史的最好實物材料,值得我們好好地保護。留住它,就相當于堅守住了我們的一部分文化傳承。
真的不希望,將來想看古橋藝術,只能從資料里尋找了。
? 方山春色
? 追山如追劇,走在有愛有故事的風景里|記仙居萬金村~飯蒸巖~西天門景區環線徒步
行行攝色AA戶外(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