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源性眩暈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頸源性眩暈的重要原因,除動脈粥樣硬化致使椎動脈血栓形成、椎基底動脈畸形等疾病外,常見于椎動脈鄰近結構的壓迫或因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而使椎動脈狹窄或疼攣。臨床上頸椎重度骨性病變固然可引起動脈受壓,同樣,頸肩胛部的肌性病變也易導致頸椎失穩而引起椎動脈受壓和頸交感神經刺激且更為多見。如果兩者合并存在,則頸源性眩暈的發作更為頻繁,癥狀更為嚴重。
【診斷要點】
1.臨床特征眩暈發作伴有頭痛、心跳加快、多汗、頭面部麻木、眼球脹痛等具有明顯的頸交感神經功能增強的特征性表現。頭頸背肩部和鎖骨上窩處存在特定的軟組織壓痛點,且按壓這些壓痛點回引發臨床癥狀。頸部活動功能檢查可反映頸椎節段不穩及軟組織損害部位,同樣也能誘發出眩暈征象。除眩暈外,可能還有或以往曾有頸臂痛麻的癥候。針對頸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害性病變的治療,均可緩解或消除眩暈癥狀。
2.頸部軟組織的壓痛點
(1)頸椎前屈肌群:前中斜角肌肌起、提肩胛肌肌止、胸鎖乳突肌肌止。
(2)頸椎后伸肌群:斜方肌肌起,頭夾肌、頭半肌肌止,頸夾肌、頸半棘肌肌止,枕后小肌(椎枕肌)在C1-2肌附著處。
(3)頸椎旋轉肌群:單側斜方肌上項線附著處,胸鎖乳突肌肌止附著處,單側頭夾肌下項線附著處,上斜肌上項線附著處,下斜肌2棘突旁椎板附著處。
3.按頸部受限方向誘發癥狀判定椎動脈受壓節段
(1)前屈時發病者:可由下列軟組織病變區引起。
(2)后伸時發病者:可由下列軟組織病變引起。
①斜方肌肌起及椎枕肌于顱骨上項線附著處勞損性病變。
椎枕肌位于頸后深部。椎枕肌有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4個肌肉構成
②頭半棘肌肌止乳突后下項線附著處勞損性病變。
③寰樞關節不穩或移位。
④C4-6小關節增生性病變與移位,如合并鉤椎關節的損害更易引起癥狀發作。除后者外,上述病變可引起第3段椎動脈的壓迫與交感神經叢的刺激。頸椎小關節的移位主要累及椎動脈第2段。
(3)轉時發病者:可由下列軟組織病變引起。
①頭夾肌、頸夾肌肌止于下項線、C2-4橫突附著處。
②斜方肌肌起于C1-6棘突附著處。
③前中斜角肌肌起C2-7橫突后結節。
④頸半棘肌C3-6棘突旁附著處。⑤C4-6小關節增生性病變與移位。上述病變均可導致頸椎小關節移位而失穩,在一個附加應力的作用下產生癥狀面發作。
4.影像學檢查
(1)X射線檢查:
正位片可見頸椎側向彎曲,病變節段的棘突連線偏離正中軸線,側位片提示生理曲線變直或反向彎曲,病變的椎間盤變窄,椎體后緣增生。頸椎屈伸動力位攝片顯示病變椎體相鄰椎體前后位移,提示可能存在頸椎節段不穩現象。
如有頸椎椎動脈溝環者,側位片可清晰見到半環狀或全環狀的溝環(后小橋),此溝環是以寰椎上關節突下后方經過椎弓動脈溝上面至椎弓后部的骨性連橋。據文獻報道,頸性眩暈患者中有溝環者占7.4%,半環形骨棘間距愈大,刺激椎動脈的機會就愈多,因為推動脈在寰椎后弓的動脈溝中位置隨頸部后伸或前屈活動相應的分別向前上或后下滑移,若動脈溝旁出現骨刺,易刺激動脈引起其痙攣,從而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2)CT掃描或MRI檢查:
均可見病變椎間盤以多種形態突向椎管,病變久者椎間盤突出形態可變為“蘑菇狀”,提示椎間盤內壓力明顯降低,椎間盤趨于穩定。60歲以上人群中,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均已普遍,不能視為引起癥狀的原因。
5.【手法治療】
對于有中下頸段小關節損害者,臨床上可表現為頸椎伸屈與旋轉活動受限或喪失,肌性病變也較明顯,引起癥狀發作的誘因大多是患者頭部的突然或過度轉動,使一對或更多的關節面超過其正?;顒臃秶?。此時關節面失去正常活動,頭側傾或歪斜的一側關節間相擠,而對側的關節間隙則分開。最終導致關節正常位置的破壞,而且改變脊椎和椎動脈排列序列。
因此,必須使頸椎小關節移位得到糾正,椎動脈受壓才能得到松解。頸椎小關節損害的又一臨床指征是往往合并頸神經根的受累。
1手法
主要采用整骨點穴手法。對頸肩背部與鎖骨上窩部的肌性病變,按照頸部活動受限方向或誘發癥狀的活動方向判定肌性病變的主要區域,依次用拇指腹遠端點穴,通常將手法分為;點壓、點揉、點撥與點順四種,每處施壓時間約半分鐘即可。手法要求做到一側頭部或枕頂部脹熱感,眼眶酸脹,手法結束時患者感覺頭松眼明,
對頸椎小關節移位與壓痛者,可施行俯臥位頸椎定點伸引手法或端坐位頸椎小關節旋扳手法,每5~7d治療一次,一般治療2~3個節段,即可明顯改善或糾正頸椎生理曲線,對寰樞關節不穩,椎間孔變窄與鉤椎關節增生的病例,手法治療后輔助頸椎牽引。方法是:10-15kg,20min/次,1次/d連續15次為一療程。
具體操作點擊下面藍色文字↓
2.牽引
對寰樞關節不穩者牽引時頸椎前傾角為15°,對椎間孔狹窄者(中下頸段)前傾角為30°為最佳。牽引時如同時運用松解肌肉手法,則較為理想,直至恢復正常頸椎曲線。據觀察,患者前中斜角肌與頭夾肌病變較重者,不能耐受小角度頸牽,應以手法治療為主。
對手法或牽引無效的病例,除有明顯鉤椎關節病需要手術治療外,應當考慮椎動脈顱內段有狹窄或痙攣性病變。椎動脈顱內段常有三處狹窄,即通過硬腦膜入顱處,脊髓前動脈起點上方處及二者之間。
這些部位每可發生痙攣而引起癥狀。不適當的手法或牽引會加重椎動脈痙攣,對此種病例必須臥床休息,靜脈滴注擴血管藥物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才能收效。
【臨床應用】
整復手法治療頸源性眩暈,有失枕病,有頸部扭傷或揮鞭樣損傷,伴高血壓或冠心病者,偏頭痛,上肢麻痛無力,頭暈或眩暈,惡心嘔吐,傾倒發作,視覺異常,耳鳴及聽力減退。斜方肌肌起上項線附麗區壓痛,頭半棘腳、頭夾肌肌止下項線附麗區壓痛,前、中斜角肌肌止壓痛,提肩胛肌肌止壓痛,頸半棘肌椎旁壓痛, C小關節后凸與壓痛,C小關節后凸與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舉管試驗陽性,Adson試險陽性。X射線檢查: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向后成角,鉤椎關節增生變尖或不對稱表現,體后緣增生表現,椎間孔變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