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十二位皇帝,分別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太宗皇太極的父親和兒子甚至是孫子的廟號都是“祖”,他自己卻是“宗”,這是為何呢?
古代給皇帝上廟號一般遵從“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規矩。只有擁有開創之功的皇帝才配得上“祖”的廟號,后世皇帝都是守成之君,就算功勞再大也只能稱“宗”,強如李世民也沒有得到“祖”的廟號。然而清朝卻破了這規矩,努爾哈赤作為后金的開國之君,為大清奠定基礎,得到“太祖”廟號理所當然。福臨作為清朝入關以后的第一位皇帝,使得清朝從地方政權轉為中央政權,也有開創之功,稱“祖”也說得過去。然而作為滿清第四位皇帝、入關以后第二位皇帝的康熙怎么看都該是個守成之君的角色,卻也得到了“圣祖”的廟號,清朝實際的開國之君皇太極卻只是個“太宗”,這就非常奇怪了。
首先說說為何皇太極是清朝實際上的開國之君。以我們現在的角度看,清朝承襲明制,實行中央集權,皇帝統攝六部。然而努爾哈赤時期卻不是這樣的,后金只是個汗國,努爾哈赤是后金大汗,并沒有稱帝,他認為一家集權的制度并不好,因此其執政理念是“八王議政”,這是一種集體議政的制度。所以汗位的繼承也不是努爾哈赤一人說了算,需要王公貴族、各旗旗主共同商議。皇太極為了繼承汗位也對此作了妥協,在位前期是四大貝勒共同治國,“按月分直”。所以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制度與清朝完全不同,其只能算是清朝的奠基人,絕不是清朝的開創之君。
皇太極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他不會甘心與其他三位貝勒分享權利,因此他即位后就開始極力打擊三大貝勒,改推舉制為皇位繼承制,并模仿明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到了天聰十年,時機成熟,皇太極正式稱帝,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極開創了一個與后金完全不同的帝國,只可惜他的地位有些尷尬,前有太祖努爾哈赤這個奠基人,后腳自己又猝死于入關前夕,說是開創之君吧功勞好像又沒那么大,只能上“太宗”廟號了。
那么康熙憑什么能得到“圣祖”的廟號呢?實際上這是雍正帝堅持的。雍正帝對于他父親的廟號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就是說康熙帝雖然名義上是守成之君,但是他一生在做的都是開創之舉,有資格稱“祖”。雍正帝即位之初皇位并不穩固,此舉也是想要借著給父親上“祖”的廟號來彰顯孝心,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可見清朝君權集中程度之高,歷朝罕見。這要是在明朝,怕是要被文臣罵死。
當然到了清朝的時候廟號已經不值錢了,現在我們稱呼清朝皇帝一般都用年號,比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會去想他們的廟號,畢竟一朝三祖,多少有點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