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撤退后,慈禧太后是怎么處理參與東南互保的大臣的?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發布詔書,稱西方列強“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囂張,欺臨我國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號召全國軍民抵抗西方侵略者,這份《對萬國宣戰詔書》發給了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十一國,慈禧也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敢于向全世界主要國家宣戰的人。但是當宣戰詔書下達到各地方時,兩廣總督李鴻章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稱“坐擁東南,死不奉詔”,一時間各東南督撫全都稱這是假的命令,拒不執行。最后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不與列強宣戰,只保護各自地盤的利益即可,稱作“東南互保”。
在封建社會,這樣的不執行朝廷命令的行為就是亂臣賊子的做法,就是謀反的預兆,況且還是在朝廷危難之際拒絕進京勤王。不過這也體現出清政府在當時已經沒有什么威信了,清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本來東南各督撫相約若北京失守,天子和太后遭遇不測,那么就由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支撐局面。不過慈禧太后顯然是被八國聯軍嚇怕了,聯軍還沒打到北京呢慈禧就帶著光緒帝一干人等西逃了,還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與列強談判,不久后清廷與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政府繼續維持著自己在中國的統治。既然清廷安全了,那么慈禧回京后是怎么處理東南各省這些不聽話的督撫的呢?
實際上慈禧太后回京后并沒有處置這些“亂臣賊子”,依舊是該怎么重用怎么重用,像李鴻章逝世后還被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謚號文忠;還有袁世凱,更是不斷被提拔任用。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袁世凱為會辦大臣,負責創辦武備學堂。到10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其中五鎮都在袁世凱的控制下,掌握軍權的袁世凱也成為了清末最有實權的人。最終推翻清朝袁世凱也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那么慈禧為什么不責罰這些參與“東南互保”的大臣呢?主要是由于這幫大臣都手握重兵,權力太大,慈禧太后沒辦法一次性全部處理,若單個擊破還容易打草驚蛇,還不如不處理。不過這畢竟是朝廷下的命令,作為大臣應該無條件執行,所以慈禧也不是沒有處理這件事,只不過是找了兩個背鍋的人罷了。
慈禧之所以不顧安危向十一國宣戰,主要是因為她收到了一份假的照會(指國際間交往的書信形式),其中說到洋人要勒令慈禧歸政于光緒帝,慈禧是個嗜權如命的女人,加上清朝屢受列強侵略,聽聞“歸政”立刻怒火中燒,不經思考就悍然向列強宣戰。而且戊戌變法后慈禧就有意要廢黜光緒帝另立新帝,于是便在1900年1月24日召集王公大臣會議,立溥儁[pǔ jùn]為“大阿哥”,預計次年元旦讓光緒帝舉行禪位儀式,連年號都想好了,叫“保慶”,所以溥儁也叫做“寶慶帝”。慈禧的這種做法遭到了中外眾多勢力的反對,八國聯軍侵華后慈禧為了推脫自己開戰的罪責,就將所有責任都推到了端郡王載漪和其子溥儁身上,說自己受了這二人的慫恿才支持義和團與洋人作對。可憐的載漪和溥儁就這么成了慈禧的背鍋俠,溥儁“大阿哥”的身份沒了不說,自己和父親載漪還被流放到了新疆,晚年生活十分凄涼。
保住了權利和地位的慈禧既然已經找到背鍋俠了,而且也證明開戰是錯誤的,那么這些反對開戰的東南督撫自然也就不用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