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后,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后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后明朝亡于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后金再怎么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借后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余的。先不說那么多,還是回到天子守國門的問題上。
歷朝歷代的滅亡大都亡于兩個原因,一是亡于內部的農民起義或藩鎮作亂,如秦朝、唐朝等;二是亡于外族入侵,如兩宋等。要防止內部農民起義和藩鎮作亂,就要削弱地方力量,加強中央力量,宋朝就是這么做的;而要防止北方的外族入侵,就要將國家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北方。可既要防止內部作亂又要防止外族入侵就難了,明朝卻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既然中央力量強于地方可以防止內部作亂,北方兵力集中可以防止外族入侵,那么用中央的力量來抵御北方外族入侵不就行了。換句話說就是將中央軍與北方邊境的防衛軍合二為一,這樣一來兩個問題就都解決了。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為帝時首都是南京,朱元璋的想法是國度建在江南富庶地區,又有運河可以運量,糧食和財政都不用擔心了,至于邊防問題就交給自己的兒子。朱元璋在世時還能鎮住自己的兒子,掌控邊防軍,可朱允炆上位后他那些藩王叔叔們哪個會聽這個毛頭小子的,所以中央就失去了邊防軍的控制,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央軍戰敗,朱棣入主南京登基稱帝。而朱棣則吸取了教訓,當然也是因為北平是他的大本營,他比較熟悉,所以沒過多久他就下令在北平修建皇宮,為遷都做準備。如此朝廷最精銳的部隊就集中在了北方,既抵御了外敵,也鎮住了地方。
不過天子守國門還是有弊端的,否則明朝也不會滅亡。第一個弊端就是經濟問題。中國的經濟中心在明朝時早已經難移,以北方的經濟實力無法養活京城的皇室以及軍隊。其次明朝是興起于南方的,北方在元朝手中統治了很久,所以相比較而言南方的人才比北方多。而朝廷用人不能只用南方人,所以明朝就采取了用南方人治國,北方人制約南方人的手段,但時間一久難免引起南方的不滿,使得身處北方的明朝朝廷對南方富紳的控制越來越弱。
明朝是成也“天子守國門”,敗也“天子守國門”,若崇禎帝肯放下面子南遷,南明至少還有個領頭羊,不至于窩里橫,讓滿清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