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紀念的名號,始于漢武帝時期,一般由君王發(fā)起。一般只有政權交替或國家遇到大事才會更改年號。在明清以前,一個皇帝在位期間通常會用多個年號,最多的就是唐高宗李治了,在位34年,用了14個年號。而明清時期的皇帝在位期間大多只用一個年號,故后世會以年號稱呼明清皇帝,如永樂帝、嘉靖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更改年號是國家大事,都是由臣下擬定多個年號,最后由皇帝拍板。我們所熟知的崇禎帝即位之初就有4個年號供選擇,那么他為何最終挑選了“崇禎”呢?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駕崩,年僅22歲。由于沒有子嗣,他便將皇位傳給了昔日要好的五弟——信王朱由檢。新帝登基首要大事就是挑選年號,大臣也依照慣例為朱由檢擬定了“乾圣”、“興福”、“咸嘉”、“崇禎”四個年號,我們先來看看四個年號分別有什么意義。
先說說“乾圣”,這個年號一看就是高傲自大的皇帝喜歡的。“乾”是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天、陽;“圣”就是圣人。那么“乾圣”就是天生圣人的意思,很明顯是大臣在拍朱由檢的馬屁,不過朱由檢不吃這一套,可能也是認為自己擔不起如此大名,所以拒絕了“乾圣”年號。
再來說說“興福”,這個比較好理解,“興”就是興旺、中興;“福”就是幸福、福氣。明朝當時面臨著嚴峻的內(nèi)憂外患局勢,朝堂更是被閹黨把持,搞得烏煙瘴氣。“興福”這個年號就是希望朱由檢能夠力挽狂瀾,解決內(nèi)憂外患,中興明朝。不過朱由檢并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成為中興之主,所以也拒絕了“興福”年號。
接著說說“咸嘉”,這個年號輸在字形上。朱由檢認為“咸”字包含了“戈”,而當時大明已經(jīng)刀兵四起了,這個年號不祥,他想要的是太平之世,而不是戰(zhàn)亂不斷的大爭之世。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他繼位后肯定是要“止戈”,年號中怎么還能包含“戈”呢!因此“咸嘉”也被朱由檢否了。
最后我們看看被朱由檢選中的“崇禎”有何優(yōu)點。“崇”是高貴、興盛的意思,“禎”是吉祥的意思。這個年號就是純代表著祥瑞,沒有給朱由檢中興大明的壓力,自然是最佳年號的選擇。不過諷刺的是,朱由檢年號選得確實好,局勢卻沒有往他希望的吉祥方向發(fā)展,他空有改變時局的決心,卻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最終也只能以死殉國,也算是保全了大明天子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