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簽到:序號142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北京
霧霾指數(shù):41,綠色(??)
【心堯愛北京】x 【心堯愛拍照】
陰霾又大霧了很久的北京今兒終于放晴了。
外面的世界暫時清晰明朗,站在橋上看得到遠處的樓房。
風大也好,降溫也罷,
我們渴望的不過是一個晴天。
初冬晴朗藍天下的北京,是最得我心的。
喜歡有點兒清冷微禿、但又不是那種蕭瑟感的街頭。
這樣的天氣很適合來這條街溜達溜達。
是呢,這條很有名兒的國子監(jiān)街。
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jiān)就坐落在這條街上。
它早在元代就已經(jīng)成形,明代《帝京景物略》開卷第一篇的記述:
“都城東北艮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賢」,國子監(jiān)在焉。”
** 釋義:
古代以八卦卦名對應(yīng)八方,東北為艮。
坊,相當于現(xiàn)在的街區(qū)。明初把北京西城分為十三坊,屬宛平縣;東城分為二十坊,屬大興縣,崇教坊為其一。
國子監(jiān)在今北京城東北安定門大街路東,為一小街。
參考明代中后期北京地圖,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依然能分辨出“文廟”、“國子監(jiān)”和“崇教坊”的字樣。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地圖中,標明了“成賢街”的名字。
孔廟旁邊為箭廠,北邊為國學胡同。
街上立有四座牌樓,東口和西口的兩座上額枋曰“成賢街”;
國子監(jiān)左右兩邊的另兩座額題“國子監(jiān)”。
街中還建有一座火神廟。
它是北京如今僅存的有著完整牌樓的街道,
2008年,按舊制樣貌整修完成的國子監(jiān)街重新對游客開放。
雖然現(xiàn)在的國子監(jiān)街兩旁停滿了汽車,
道路也是人車混雜,透著雜亂和無序。
但這里畢竟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
最是代表了尊師重教的地方。
也是幾百年前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guān)和最高學府,
多少學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成為“天子門生”。
所以無論街貌怎樣變遷,
對于教育高度重視的精神一直流傳了下來。
孔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
國子監(jiān)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
前后相隔四年。
今天先來寫寫孔廟吧。
··· 孔 廟···
孔廟大門外,東西約十幾米處各立下馬石碑一座。
現(xiàn)碑為清物,高約四米,寬近一米。
碑陽、碑陰分別用滿、漢、蒙、回、托忒、藏六種文字刻寫
“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從這里步行進入孔廟,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這兩塊下馬碑充分體現(xiàn)了對先師的崇敬。
孔廟是北京的文廟,
是祭祀我國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場所。
孔廟又名“先師廟”,內(nèi)有三進院落。
主體建筑為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布局。
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為:
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崇圣祠
建筑的斗拱形式保存了元代風格。
三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
▲先師門:
又稱欞星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檐,單檐歇山頂,
基本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風格
先師門與大成門之間的院落為孔廟的第一進院落,
這里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
蒼松翠柏,枝條虬勁。
它與大成門內(nèi)兩旁均為進士碑林,共198通。
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進士題名碑共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
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資料。
每通石碑均印上了朱紅的編號,
有些碑面已經(jīng)風蝕損毀嚴重,有些還能辨認出文字。
我們所熟知的蔡元培、劉春霖、沈鈞儒等均在此石碑中被記載,
另外還有保衛(wèi)北京的于謙、“心學”鼻祖王陽明、戲劇大師湯顯祖、實施改革的張居正、大詞人納蘭性德、風流才子紀曉嵐、三代帝師翁同龢……
在一進院落中部西側(cè),有一通敕修文廟碑。
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修繕孔廟的諭旨碑。
見到這尊孔子像,便到了一進院落的盡頭。
也是通往二進院的大成門所在地。
▲大成門:
孔廟的第二道門,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代重修。
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
黃瓦飛檐,重基石欄。
中間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螭陛),五龍戲珠。
其上出三門,前后出三陛。
因門內(nèi)列二十四戟,也稱“戟門”。
大成門東西兩側(cè)各有一通石碑。
東側(cè)為孔子加號碑,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特詔命孔子加謚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刻石立碑。
西側(cè)為加封四子碑,元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孔子的父母、夫人及顏淵、曾子、子思子、孟子,并刻石立碑。
門前兩側(cè)擺放著10枚石鼓,
每枚石鼓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獵詩,
為清乾隆時仿周宣王的石鼓遺物刻制而成。
其中“瓌詞神筆”為乾隆御筆。
二進院甬道東西兩側(cè)為十一座清代碑亭,
西南設(shè)有祭奠焚紙燎爐。
燎爐亦稱“燎屋”或“焚帛爐”,
是祭孔時焚燒祝版、絲帛、貢品的地方。
正中西側(cè)有一眼古井,稱硯水湖。
是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臺,石質(zhì)井圈。
傳說此井當年水淺而甘洌,
文人若能飲一杯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
以井水磨墨更能使筆下生花。
二進院的盡頭便是莊嚴的大成殿了。
▲大成殿:
是孔廟最主要的建筑,重檐廡殿頂。
(它比故宮太和殿上的脊獸少了第十獸行什)
這里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時帝王行禮的場所。
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被毀。
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
明萬歷二十八年改換青琉璃瓦頂,
清乾隆二年改為黃琉璃瓦頂,
清光緒三十二年殿堂由七間三進擴建為九間五進。
下有月臺,紅墻黃瓦,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
頂部正脊兩端裝飾有龍形鴟。
月臺由漢白玉雕云頭石欄三面環(huán)繞,
東西兩端各16級臺階,
前級正中嵌大青石浮雕。
前檐裝修為菱花格扇門窗,磚石臺基四周出護欄。
殿內(nèi)金磚鋪地,內(nèi)頂施團龍井口天花。
院內(nèi)東西兩側(cè)各有廡殿十九間,左右對稱,布局完整。
東西廡北端有東西掖房各十間,
南端有祭器、樂器庫各十二間。
大成殿內(nèi)外共懸掛有自康熙至宣統(tǒng),二百六十多年里,
九位皇帝的御筆書額,依次為:
康熙 —— 萬世師表
雍正—— 生民未有
乾隆—— 與天地參
嘉慶—— 圣集大成
道光—— 圣協(xié)時中
咸豐—— 德齊幬載
同治—— 圣神天縱(這張拍虛了竟然)
光緒—— 斯文在茲
宣統(tǒng)—— 中和位育
以及民國年間黎元洪大總統(tǒng)書額一方:道洽大同
殿內(nèi)陳列的祭祀物品:
▲崇圣祠:
進入崇圣門便能看到第三進院落,也是最后一進院落的主殿——崇圣祠。
崇圣祠原名啟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13年)。
曾供奉孔子五代先祖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的牌位。
院由南至北有崇圣門及享殿。
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有寬大的月臺。
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
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單檐歇山頂。
崇圣祠我們來的時候沒開放,堆了很多雜物。
見到一棵纏滿了藤蔓的古柏,
有點兒歲月的故事感。
▲觸奸柏:
最后說說這棵有名的柏樹吧。
觸奸柏又叫辨奸柏,是孔廟內(nèi)最大的一棵柏樹。
為元代所植,距今已近七百年。
繁枝盤錯,挺拔蒼翠。
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禮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識辨奸臣。
結(jié)尾:
至于國子監(jiān),因為今天篇幅太長,咱回頭再寫吧。
下面這張圖就是孔廟通往國子監(jiān)的入口了,
是乾隆石經(jīng)(十三經(jīng))展廳。
聽旁邊有個導游說,家里要是有準備高考的孩子,得來這兒拜拜孔子。
其實每次保佑你的,真的是你自己的努力。
還有一點點運氣。
或許運氣這東西,沒準兒就是先師賜予的吧。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