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性格決定財富命運
我自己對于算命沒有興趣,就設計了一套讓我自己使用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論點。我認為,命如果可以被算的前提假設必須是,我們的命已經被安排好了,既然已經被安排好了,我首先質疑,算了要做什么?自找困擾嗎?不過,如果真的能被算,算了之后知道命是不好的,而企圖要改變,那么,改變后的命就與原來被安排的命不同了,到底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命呢?邏輯上不通。
所以,我用哲學的方式來解決自己對于未來的好奇。時間一直是我很依賴的思考工具,人活著,從過去的時間走來,要走向未來的時間。如果人的頭腦可以記憶過去?我自問,人可不可以記憶未來呢?我給自己的答案是可以。我定義學習就是一種記憶未來的方式。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小孩子從小立訂志愿要當醫生,他就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當醫生的知識,并且將這些知識記憶在自己的頭腦中,終于有一天他當了醫生,我就會說他記憶未來的能力很好。再假設我們都希望成為有錢人,就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財務知識與培養自己的財務素養,終于有一天成為一位富人,那么,也就像記憶未來的能力不錯。這些記憶未來所獲得的成就,基本上,都決定在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沒有快捷方式。
而我認為,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是堅毅性格的表現。在堅毅性格的支撐下,養成規律的學習習慣或者思考習慣,邁向自己既定的目標。不過,如果有人還要把堅毅的性格訴諸命運的安排,就不是我可以對話的對象了。
「性格決定命運」是大家很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說明了,性格與命運一定是互為因果的,有什么樣的性格,通常會導致什么樣的命運,我想,我是同意這個邏輯推演的。我覺得,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這個道理更是明顯。如果想要做錢的主人,厘清不同的性格與財富命運之間的關系,將可以給自己很多指標性的參考。
我們還是要用財務報表來檢視自己使用金錢的習慣,也可以說是自己的財務行為或財務性格。羅勃特清崎也一再呼吁,全然掌控自己的財務報表是邁向財務自由的第一步。因為,風險最高的人就是那些不能掌控自己財務報表的人。因為,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之間的現金流關系是所有財務問題的答案。羅勃特清崎指出三種現金流的模式:窮人、中產階級和富人,分別說明如下。
窮人的現金流模式是,以支出為主。他們幾乎花掉每一分他們賺的錢,像月光族,沒有替自己買入任何資產,只有負債。因為這種財務性格,沒有為自己的明天做打算,反而,工資收入是他們唯一可以取得收入的來源,也讓他們很難脫離人賺錢的層次,必須依賴自己的勞力賺錢,而非以錢賺錢。
中產階級的現金流模式是,收入增加,負債也增加。當中產階級的人在事業上越成功,經常他們的負債也越高。因為他們收入越高,就不自覺的追求享受,而銀行也由于他們的收入高,信用好,愿意借更多的錢給他們。因此,買了大房子、大車子或海外旅游假期等。問題是,他們的收入都用在支付當下的花費或貸款,并沒有替未來做準備。所以,中產階級在收入和支出循環的財務行為就像俗稱的老鼠賽跑,還是很難跳脫人賺錢的模式。
富人的現金流模式是,買入可以產生非工資收入的資產。因此,富人是讓這些資產為自己工作,也就是錢賺錢的意思。富人絕對控制自己的支出,將剩余的錢集中在購入資產或建構資產組合,但是只有很少的個人債務。
不過,在人的一生當中,不會只有一種財務性格一路到底,這三種模式應該會交替出現或者是組合存在,這也是決定在我們個人的選擇與改變的意愿。除此之外,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這三種現金流模式也可以簡化成公式來思考:
成為窮人:收入-支出=儲蓄
成為中產階級:收入-儲蓄=支出
成為富人:收入-儲蓄-投資=支出
如果有以上三種不同財務性格的人在相同的收入起點出發,例如五萬元工資,因為他們對于財務有不同的規劃和管理,經過了一段時間,無庸置疑,他們的財富命運一定會大不相同。也是在這么清楚的公式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算出這三種人未來的財富命運為何?我想,最值得警惕的是,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將來會成為富人的人,支出是少于另外兩種人的。也就是說,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將來會成為富人的人是肯過比較清苦的生活。
我覺得,富爸爸系列叢書所呈現的「錢賺錢」的真實面貌,讓我們明白,有錢人會有錢的真正原因為何,通常我們羨慕別人有錢其實是財富的結果,并非累積財富的過程。了解累積財富的過程沒有快捷方式,一定得要嚴謹地管理自己的財務行為,與控制自己的財務性格。我想,自己就可以替自己的財富科學算命,不必訴諸于天馬行空的想象或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