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后,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幸福、健康、善良、睿智,最關鍵的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優秀!
那作為成年人我們也見過形形色色的大人:有的人雖然成功卻很空虛;有的人雖然有出息卻又不幸福;家庭也不和睦,每天都為了各種各樣的事,焦頭爛額、身心疲憊,完全不享受生活、享受一個人活著應該有意義感!有的人雖然不富裕,依然能有堅韌的、有志氣的、有韌性的開心的生活著!有的人雖然富裕,卻覺得人生早已沒有意義!還有很多、很多在生活拼命掙扎,活著的意義似乎只是茍活著……
而我自己就是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讓自己的幸福的能力,能積極感受生活的意義,能愛自己也愛別人的愛的能力……
重要的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
我一直在想,怎么做到!因為自己成長的環境中,父母對孩子未來的幸福感、優秀程度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弱的,可以說是無助的、聽天由命的,但到了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我能幫到孩子更接近那個看起來遙不可及的目標!
肯定是有辦法的,否則為什么科學家的孩子怎么會更容易稱為科學家呢(比如居里夫人)!醫生的孩子為什么更偏向于醫生呢!和睦的家庭的子女家家庭更和睦!
抱著這樣的心去摸索、去找改變的方法;通過自己近三年當父母的自我成長,總結了當父母的四種境界!
父母的,應該說是家長的四個等級:
盲目
第一個等級:盲目型
這種家長養育孩子全憑直覺、憑借最原始的原生家庭帶給父母的那種感覺,然后將此延續下去!
盲目型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追著孩子喂飯,對孩子事無巨細都包辦;說孩子是賠錢貨、懶鬼……;對孩子有求必應……;
盲目型的家長看到的就只是此時此刻:孩子吃飽、不哭不鬧、聽我的話……不是這時期的父母不愿意為孩子的將來著想,而是想不到!想不到自己哪些行為、哪些語言、哪些神情……對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盲目型的家長容易陷入兩個狀態:
1、認為孩子都是自己長大成人成才的,靠天,父母改變不了什么的,做了也是白做,還可能會有反作用!
2、孩子天生就聰明,肯定會有出息的!
盲目型的家長占我們生活中父母的絕大部分,屬于純天然的吧!可能在原始、古老的社會,信息沒這么發達,孩子受影響的范圍非常窄的地方,或許養育的孩子都是敦厚老實又淳樸的!但現在似乎沒那么簡單了!所以盲目型的父母的孩子成才、心理的健康真的純靠運氣吧!
說說我的盲目期:
我剛開始帶果凍的時候,聽到果凍哭,我下意識的非常煩躁,好想把她丟掉。然后嘴里還念念有詞的說:“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然后我的肢體語言的表達就是會把果凍撇開,傷心的果凍想尋求抱抱、安慰,而我卻還一把推開她。而我的這種處理方式、這種感受就是我原生家庭帶給我的。當我意識到了,我才會有意識的去改變。從原來頻率很高的推搡,到現在頻率非常低的推搡,已經是我的一個巨大進步了!
原生家庭給我育兒的影響,還有一件印象很深就是,當我自己累了、煩躁了,我會對果凍極度失去耐心。是的,是“極度”,就會對果凍大叫:“我很累啦!我要睡覺啦!”雖然我的語言在表達我的情緒、想法,但我的神情、那種可怕的神情依然原自我的原生家庭!
……
這種隨性的(隨自己原有的方式)來養育孩子是盲目的:原有的方式絕大部分來源于原生家庭,對孩子是好或是壞的影響,自己可以好好感受一下!
我最初始的感受就是:自己對生活一無所知,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沖突、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幸福起來,而我不喜歡我的孩子遇到跟我同樣的困境,這是促使我改變的最初想法!
我起初是看不到果凍的反應的、也感受不到的,當我自己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時,我才發現果凍的那種無助感,才發現果凍生氣時更我如出一轍!
第二個等級:焦慮
焦慮型的家長稍有意識,就是知道孩子還需要靠后天的培養,知道需要改變自己的育兒觀念、育兒理念,追求時代的科學育兒。但由于自己沒有底,聽風就是雨。
東拼西湊:有人說“每天跟孩子說這8句話,孩子一定學習成績好”,然后就每天認認真真跟孩子說那8句話;有人說學這個,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屁顛屁顛就去報名了!有人說3歲之前,孩子一定要學這個興趣班,趕緊給孩子安排上了;有人說孩子一定不能打、不能罵、不能吼,那對孩子是汗毛都不敢碰……
養娃就如履薄冰、小心謹慎!
結果就成了商業的犧牲品!多年之后,家里除了多了很多玩具、報了很多課,孩子累、父母累,什么也沒留下……幾年之后,該出現的問題還是出現,孩子該迷茫的依然迷茫!
說說我的焦慮期:
我記得果凍1歲半的時候,我初次接觸了一個詞:“延遲滿足”。當時,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它的大意:就是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棉花糖的實驗:給一群幼兒園的孩子發糖吃,先是發一顆,并告訴孩子:“如果能堅持10分不吃,那我回來之后,就會給你再加一顆糖;如果你現在吃了,那待會就不會給你多加一顆”。實驗者對這些孩子進行追蹤,發現那些能堅持等到兩顆糖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好、生活更幸福、也更成功。
由此呢?在育兒界呢,就掀起了一種“延遲滿足”的育兒風。明明可以讓孩子現在吃的,故意刁難孩子說要再堅持10分才吃……
是的,這種事,我也做過!有一段時間,我故意帶果凍去爬山,故意在山腳就給她糖并告訴她等她爬到山頂,就可以吃掉手中的糖了,全程我并沒有教她什么技巧去控制自己,只是語言上的“鞭策”……
雖然果凍做到了,那段時間,我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孩子一定就有出息!后來接觸越多育兒的內容、更全面的了解育兒之后,發現自己的做法,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站在一個正常人的角度)其實就是故意刁難,挺過分的,特別這還是自己媽媽……
應對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想辦法讓自己知道更多、了解更多;而不是期望把孩子交給別人,希望別人的只言片語就能教好自家的孩子!
第三個等級:嚴苛型
這一類父母,對育兒還是處于很積極的態度的。知道孩子的自控力、自律、自主性……看起來也是尊重孩子的,但對待孩子很機械化。就好像拿著一個個豆腐模具,去做一個個方形豆腐!
拿著一個個行為的模板去框孩子!這類父母并非缺乏知識,很多這類父母都是醫生、老師、教授……
影響最深的屬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他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以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以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強盜。”
聽起來很酷、很好的感覺!而實際上他也是這么養育他的孩子的,然而他的孩子們卻并沒有那么幸運!
大兒子雷納無法擺脫心理陰影,在30歲的時候自殺了;二兒子無法忍耐家庭,離家出走成為了流浪漢;女兒也曾多次自殺。此外,這種影響還延續到了第三代,華生的外孫女也有嚴重自殺傾向,還喜歡酗酒來掩蓋心理陰影。
嚴苛型的家長特別在意孩子的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強調孩子需要“成功”、“有出息”卻忘了人活著也要有意義、享受人生的快樂!
這一類型的家庭下的孩子很容易走入極端!
說說我的嚴苛期:
在果凍10個月左右,那時候正是對外界非常有興趣的時期,什么東西都喜歡摸、喜歡抓,然后放嘴里去感受。而那個時候,我竟然開始給果凍餐桌禮儀的訓練,以為規則就是要從小養成。然后果凍往大家吃的菜碗里面直接抓菜吃起來,我竟然打她的小手手了!
哎!想想自己曾經也是老師,對待孩子依然是非常機械式的!聽話、乖就是好孩子,調皮搗蛋就是壞孩子!這種刻板印象深入我的骨髓!
當然,通過我自己反思,這些都改變了,我開始逐漸進入了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有數
也即心中有數,知道為什么有人打孩子能打出“有出息”,有人打孩子卻越打越皮;知道孩子的調皮背后的深層原因;知道有自律、自控力、自主性……,更知道自己的哪些引導方式能讓孩子朝這些方向發展,哪些是不能像這方面發展的!
說說我的心中有數期:
就如我上面說到的例子中,我對果凍的情緒表達。剛開始看育兒書的時候,書中說,父母也是人,需要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對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有幫助的。然后當我累了、想睡覺時,我以前都是這么說的:“果凍,我累了,我要睡覺呢!不要再吵了!你吵的我沒法睡覺了!”
結果,果凍經常也變成了我說話發方式了,然后她自己不想做的事就回我一句:“我累了,媽媽來”,然后躺平了!
而更好的表達情緒的做法是:“媽媽忙忙碌碌一天了,現在聽你嘰嘰喳喳嘰嘰喳喳,一會踩到我的手,一會踩到我的肚子,我真的好難受,這讓我沒辦法入睡”
前者我教會果凍的是逃避責任,后者我教會的是果凍體貼他人!
再如,吃飯,以前我喜歡用比賽:“看誰吃的又快又多”,讓果凍只關注比賽了,而忘了吃飯的真正意義,一直逼迫果凍吃飯;后來,我知道吃飯不應該只關注孩子吃飯上,更多的還體現孩子自主性、能力感、對食物的形狀、味道等感知,而這些都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能力!對將來入學,看似不相關,卻有很大的聯系,這些我都能看的到。
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話就是:“上帝視角”,可以俯瞰全局,這也是育兒的最高境界!
圖片的最左側我畫了一個向上的箭頭,為什么呢?
這是我們每位父母都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一直可以去朝上改變的。每個人都可以達到頂端!讓我們的孩子的世界更美麗!雖然這個過程起起伏伏、進進退退,呈現出螺旋式上升,但不斷的努力終究會達到最頂端。可能有的人花一年、有的人花兩年、還有的人三年、五年、十年……只要我們一直努力的改變,我們總會達到彼岸,去幫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幫孩子活出更燦爛的人生!
交流育兒、育兒煩惱,咱們一起聊一聊!加阿麗微信或留言,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