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幾乎嘗試過各種養老模式,為什么就沒人想到自己攢錢養老而選擇養兒防老?其實攢錢養老自古以來就有,還有很系統的模式,就是太監。太監沒孩子,從事服務業,從年輕就攢錢,等到年紀大了沒辦法替人服務了,找家寺廟捐筆錢給人家,讓和尚替自己養老。歷史上著名的大太監比如魏忠賢都這么籌劃養老的。為什么這個制度沒辦法推廣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高收入者才有的特權。普通人很難完成資本積累,靠資來在自己年老失能的時候幫助自己。
這里最典型的就是買房,你跑去一二線城市工作,普通人怎么攢錢就是趕不上房價的漲幅。所以他們只有養兒防老一條路。
但是這類話題會很深的刺激到一些城市的高學歷低收入人群。一個月入5000的普通人會告訴你他要是生個孩子一個月得花5000塊補課,養個孩子到18歲要200萬,他拿200萬怎么養老都夠了。
可問題從來就是他月入5000不可能攢下200萬。
人的社會階層和相應階層的生活水平多數時候是來自“遺傳”的。你的父母在社會什么位置,你大概率也在這個位置。你養個孩子要花多少錢或者講得更難聽一點“配”花多少錢自己心里應該有數的。
人也都是錢越多選擇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