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AHT謝慶良美式整體脊椎矯正核心技術教

A.H.T.整體脊椎矯正術

AndyHsieh Holisdtic Chiropractic Technique

第一篇  緒 論

A.H.T.整體脊椎矯正術”中融合中西各國多種脊椎矯正相關學科的技術所創。A.H.T.精選每門技術的獨特優勢,排除個別盲點,功能互補,對人體脊骨、肌肉、神經引發的循回失序、酸麻疼痛能夠達到“精確診斷”、“快速矯治”、“立即見效”的全方位、安全、有效、成熟的技術。對整脊醫師而言,簡便的脊椎檢測方法、安全有效又省時省力的整脊技術,是大多數從事整脊業者的渴望。這就是A.H.T.的最大優點。

對脊椎有問題的病人而言,如同辯證論治,準確的找出患者脊椎的問題,施以正確的矯正手法,亦即正確的診斷才能得到正確的矯正手法是很重要的。A.H.T.的最大特色就是不需要借助X光片、核磁共振攝影(MRI)或斷層攝影技術(CT),也不需要問診或任何病人的病例資料,即可正確的找出患者脊骨神經的問題,并依此而遵照由下往上矯正的順序,施以正確的矯正手法,快速、有效地接觸病人的問題。

第二篇  A.H.T.技術通則

A.H.T.所包含的多種脊椎矯正相關技術可以單獨使用,但由于A.H.T.精選每門技術的獨特優勢,互相搭配、靈活運用,因此效果更好。

由于人體是站立的個體,重力的因素,因此人體脊椎的問題大部分是由下往上影響;所以脊椎的矯治順序,亦須依此次序由下往上矯正治療。這也是“脈沖脊骨整全技術”及“股關節矯正技術”所強調的。

股關節矯正技術認為,身體各個部分的不平衡從外觀上是很難察覺的,如果從力學的角度來觀察人體,就可發現作為人體基礎的骨盆必須是保持在立體水平位置上,并且兩腿應該要等長的,如此當脊柱呈筆直狀態時,上半身也不會彎曲。

相反,如果仔細的觀察身體有病變的人的兩腿,必然長短不一,骨盆也不在水平位置上。同時,脊柱隨著骨盆的扭轉而成比例地彎曲,而造成上半身歪斜,姿勢不良。因此,造成身體的某處如果有異常彎曲,就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從神經傳導路徑及人體反射角度來看,當骨盆不平衡(不處于水平狀態)時,會造成脊椎的彎曲。由脊髓神經所連接的脊椎神經包含自律神經及軀體神經,當其因脊椎錯位而引起神經壓迫或刺激,將會造成脊柱相關疾病及反射痛。

即使發生了脊椎側彎癥,也等到要背、肩膀產生酸痛時,單純地認為肌肉僵硬問題而已。對此,無論實行了多少局部的治療,不從整體去矯正身體的歪斜狀況,以及不從力學的角度去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的話,就不能求得真正的健康。

所以日本股關節矯正術的最終目的在于追求人體在三個平面的平衡,此三個平面即是水平面、矢狀面、冠狀面。當人體骨架都在正確位置上,則神經不受壓迫或刺激,肌肉、韌帶也不會過度伸張或擠壓,如此內分泌疾病與酸、麻、疼、痛即可獲得改善。

脊椎矯正器技術,在通過15年的臨床,及聘請志愿者實際在手術房的脊椎神經傳導的研究認為,所有脊椎的病變都會表現在骨盆病變腳的長短上。

我們的脊椎骨支撐全身重量,骨盆連接著第5腰椎成為整條脊骨的底層平臺,把整條脊骨平平穩穩的乘托。當站立或走路時,我們的骨盆便會受雙腳所乘托。雙腿的功能猶如大樓的樁柱,成為我們骨盆、脊椎骨和頭骨的基礎。如果我們的雙腳長度不一,骨盆的角度便傾斜,直接影響脊椎骨的平衡、活動和形態,情況就如樓宇出現長短樁一樣,會產生很多結構上和功能的毛病。

就技術而言,脊椎矯正器技術最主要的特色是在矯正之前,先利用多種方法進行精確的長短腳判定,再以兩腳長度變化作出是否給予進行矯治及如何矯治的決定。當因為各種不同的癥狀來咨詢時,脊椎矯正器技術均可依循精確的測試方法確實找出半脫位的部位,施以精準、安全、有效的矯正。

因此,A.H.T.的治療通則是依下列次序實施:

一、脊椎矯正器技術;

二、股關節矯正技術;

三、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第三篇  A.H.T.骨盆矯正技術

在腰部疼痛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骨盆”。在診斷引起腰部疼痛的眾多原因中,應該將腰部問題細分為骨盆、骶骨、恥骨聯合、股骨頭及腰椎和尾椎六個部分,而忽略了骨盆、骶骨、恥骨聯合及股骨頭,將無法得到完整且徹底的治療。

引起腰部疼痛的原因,有可能單純的由骨盆、骶骨、恥骨聯合、股骨頭或腰椎之間個別所引起,也有可能是其中二者、三者,甚至更多者一起共同引起。

大部分患者有下背疼痛或骨盆不適的病人,通常會有骨盆半脫位的現象,因此應留意髂骨半脫位所衍生的問題。因此詳細而準確的診斷腰部疼痛的原因,并施以正確的矯正手法是很重要的。

AHT骨盆矯正技術步驟如下:

步驟1.骨盆診斷:骨盆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骨盆是否有半脫位(subluxations.

常見的骨盆半脫位:

“向后、向下半脫位”(Posterior-Inferior Ilium,簡稱PI

“向前、向上半脫位”(Anterior-Superior Ilium,簡稱AS

骨盆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骨盆X光片判斷。

一、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病人就俯臥位置后,醫師站在治療床下側(病人兩腳下側),醫師身體正面與病人腳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視線。為確保精準的判定結果,應遵循下列步驟,逐一進行:

1.  在未碰觸病人之前,檢視病人兩腳的特定點(譯注:如腳踝或兩腳跟),以找出兩腳長度差異。

2.  找出兩腳是否有不對稱翻轉。

3.  檢查病人兩腳趾是否過度內八(toe-out)或外八(toe-in)

4.  兩手掌形成杯狀,置于病人兩側腳踝,將兩腳跟并攏,并且形成一個水平的正確角度以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骨盆病短腳側稱為變腳(pelvis deficient,簡稱為PD腳)

5.  短腳側的骨盆為“向后、向下半脫位,PI”,長腳側的骨盆為“向前、向上半脫位,AS”。

二、岡氏(Gonstead)骨盆X光判讀:

   岡氏X光判讀法是美式脊椎矯正技術專用判讀技術。以正面立姿X光片,依下列步驟實施骨盆定位及骨盆X光判讀。

1. 點出骨盆腔10個基準點:兩側股骨頂點、兩側髂骨頂點、兩側坐骨底點、兩側骶骨最外側點、第二骶骨脊突中心點及恥骨聯合中心點。

2. 劃出兩側股骨頂點平行線(股骨平行線,基準線),以基準線分別由兩側髂骨頂點劃出平行線(第一橫線),再由基準線分別由兩側坐骨最底部劃出平行線(第二橫線),再基準線分別由兩側骶骨最外側點劃出垂直線(左、右垂直線),以基準線平行沿第二骶骨脊突中心點劃出垂直線(底部垂直線)。

3. 測量左右兩側第一橫線至第二橫線距離,較長側即為“向后、向下半脫位,PI”,較短側即為“向前、向上半脫位,AS”。

步驟2.骨盆矯正:

一、“向后、向下半脫位,PI”矯正法:

   A.矯正器技術:

1.  PD側坐骨脊(spine of the ischium,靠近坐骨結節內側)。施力方向:向后、向上、向外。

2.  隨即矯治骶骨,施力點為坐骨孔內骶結節韌帶下方。

施力方向:向后、向上、向外。

   3. 髂骨凹槽側背處(靠近骶髂關節的外側)。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  患者姿勢:若矯正左側腰椎時,則患者向右側側躺,左腳在上側,右腳在下側,左腿曲膝,右腳伸直,左腳內側足面擺于右腿膝彎處,雙手交叉置于胸前,右手抱住左手上臂,左手上臂與身體平行,前臂與身體垂直,身體靠近床沿,身體與床沿成一直線(右側腰椎方法亦同)。

2.  術者姿勢:面對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手腕,壓固于患者左手臂上,右手掌壓于患者上側骨盆之中點;兩腳盡量外張,右腳由后內側往內彎曲,并壓住患者左膝,使患者左膝蓋部位垂直床沿,以右腳下壓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桿姿勢。

3.  接觸點(Contact Points,CP):髂后上棘(PSIS

4.  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前。

二、“向前、向上半脫位,AS”矯正法:

A.矯正器技術:

1. 第一骶椎結節向外半英寸處的骶骨基部后方。施力方向:向前、向下。

2. 髂后上棘(PSIS)上方約一英寸處的髂骨脊。施力方向:向下、向內。

3. 坐骨結節(ischialtuberosity)上方。施力方向:向前、向下。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 患者姿勢:若矯正左側腰椎時,則患者向右側側躺,左腳在上側,右腳在下側,左腿曲膝,右腿伸直,左腳內側足面擺于右腿膝彎處,雙手交叉置于胸前,右手抱住左手上臂,左手上臂與身體平行,前臂與身體垂直,身體靠近床沿,身體與床沿成一直線(右側腰椎方法亦同)。

2. 術者姿勢:面對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手腕,壓固于患者左手臂上,右手掌于患者上側骨盆之中點;兩腳盡量外張,右腳由后外側往內彎曲,并壓住患者左膝,使患者左膝蓋部位垂直床沿,以右腳下壓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桿姿勢。

3. 接觸點(CP):坐骨結節。

4. 施力方向(LOD):向前、向上。

第四篇 A.H.T.骶椎矯正技術

骶椎與骨盆最容易產生的病變就是骶髂關節錯位綜合癥(S-I Joint Syndrome)。

骶髂關節錯位綜合癥的病因:

1.  最常見與失足跌倒臀部著地。

2.  由于彎腰或負重時突然閃腰,使骶髂骨間韌帶受到損傷。

3.  長期彎腰工作或抬舉重物,會使關節損傷。

4.  妊娠期使韌帶松弛和伸長,常因彎腰和旋轉活動引起扭傷。

5.  骶髂關節只能少量而有限的活動,如果超過生理功能外的扭轉活動,則可引起關節扭傷。

骶髂關節錯位綜合癥的癥狀:

通常都會感覺到有臀部肌肉痙攣現象,坐下時臀部痛楚增加,痛感會延伸到髖關節、小腿外側、后側,甚至腳部及腳趾。患者也可能會因為行走時感到髖關節痛楚,而出現跛行步態。

AHT骶椎矯正技術步驟如下:

步驟1.骶椎診斷:骶椎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骶椎是否有半脫位(subluxations)。

常見的骶椎半脫位:“向上半脫位”(Superior,簡稱S)“向下半脫位”(Inferior,簡稱I)骶椎底部向外半脫位(Exterior,簡稱E)。骶椎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骨盆X光片判讀。

一、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病人就俯臥位置后,醫師站在治療床下側,醫師身體正面與病人腳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視線。為確保精準的判定結果,應遵循下列步驟,逐一進行:

1.  依上述骨盆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后檢視兩腳長度差異(第一位置,簡稱#1)。

2.  將患者雙腳彎曲的模式抬起但不超過90°(第二位置,簡稱#2)。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治。

3.  此時因為術者尚未施予其他的測試,所以被測試的椎體仍然處于分離狀態。現在,將患者雙腳依#2的模式抬起至超過90°(#2則不超過90°)。這就是我們定義的第三位置(#3)。然后觀察腳長變化。依據我們的假設及觀察,這個測試動作會使骶椎及骨盆帶在人體的矢狀面方向微動。

4.  將患者雙腳放回#1,若PD腳正常,表示骶椎沒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骶椎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

5.  將患者雙腳放回#2,此時若PD腳變長,表示骶椎有向上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骶椎有向下半脫位。即依向上或向下半脫位按要領矯治后,即可進行“骶椎底部向外半脫位”檢測。

6.  指示患者先將PD腳抬離床面(膝蓋不要彎曲)。醫者用手固定患者骶椎,防止髂前上棘離開床面。注意觀察PD腳與床面的角度,然后指示患者將腳放回床面。隨即指示患者再將PD對側腳抬離床面(膝蓋不要彎曲)。醫者用手固定患者骶椎,防止髂前上棘離開床面。

7.  注意觀察PD腳對側與床面的角度,然后指示患者將腳放回床面。

8.  比較兩腳抬高的角度,角度較小的一側,即骶椎基底部脫位的方向。

二、岡氏骶椎X光片判讀:

1.  在腰部側面X光片上,在第一骶椎椎體前、后緣兩點劃一平行線。

2.  在第一骶椎椎體的前緣與X光片的水平面劃一平行線。

3.  測量12兩線交叉所形成的角度。

4.  正常37°,可接受范圍為3539°。

5.  大于37°為骶椎“向上半脫位”,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過度內凹;小于37°為骶椎“向下半脫位”,表示L5-S1過度后凸。

步驟2.骶椎矯正:

一、“向上半脫位”矯正法: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CP):第三骶椎結節上緣。

  施力方向(LOD):向下。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患者姿勢:如前所述。      2、術者姿勢:如前所述。

  3、接觸點(CP):第三骶椎。   4、施力方向:向前。

二、“向下半脫位”矯正法: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CP):第一骶椎結節下緣。

施力方向(LOD):向上。

B .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  患者姿勢:如前所述。     3. 接觸點:第一骶椎。

2.  術者姿勢:如前所述。     4. 施力方向:向前。

三、“骶椎底部向外半脫位”矯正法: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第三骶椎結節下緣外側。     施力方向:向上、向內。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  患者姿勢:如前所述。    3. 接觸點:第三骶椎結節下緣外側。

2.  術者姿勢:如前所述。   4. 施力方向:向內。

第五篇 A.H.T.尾椎矯正技術

萎縮了的尾椎骨雖然已失去了脊椎骨及脊柱的一般功能,但并不代表它是沒有功用的組織。尾椎在前面或后面都有肌肉和韌帶附著。肌肉方面有提肛肌、尾骨肌。它們形成了盤隔膜的后部,鞏固尾骨的位置。當排糞便時或孕婦生產時,尾骨會被向后推移,這些尾骨的肌肉能夠把尾骨拉回原來的位置。在打噴嚏、咳嗽、嘔吐、排尿、提舉重物、前區身體時,尾骨的肌肉主要是協助腹肌提升腹腔內的壓力,令這些動作得以有效地運作。

創傷性尾骨痛,成因是尾骨受到直接的外力沖擊,尾骨的肌肉韌帶組織出現拉傷現象。這類尾骨痛的痛楚范圍十分明確,患者有瘀傷及扭傷的感覺,患處出現水腫現象。

至于非創傷性尾骨痛,痛楚范圍就并不明確,患處沒有明顯水腫出現,而成因很可能是腰部脊椎的毛病所致例如椎間盤突出,腰部脊骨錯位或盤骨錯位腰部及臀部肌肉狀態不良出現痛點而產生牽涉痛現象等等。

不論是創傷性或非創傷性尾骨痛,患者除了會感覺到尾椎骨范圍痛楚之外,在打噴嚏、咳嗽、嘔吐、排尿、牌糞便、提舉重物、躺睡端坐、性交或把身軀向前屈曲時,尾椎骨痛楚會增加,感到十分不適。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尾椎骨外緣(尾椎韌帶)。   施力方向:向上、向外。

※不可直接用矯正器對尾椎尖部矯治,為確保效果,矯治時可用拇指在尾椎上施予由內向外、由下向上的拉力。接觸點在尾椎外側軟組織,施力在尾骶韌帶。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 患者姿勢:如前所述。   3. 接觸點:尾椎骨上緣(尾骶韌帶)。

   2. 術者姿勢:如前所述。  4. 施力方向:向內。

第六篇 A.H.T.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矯正技術

   不論時間長短只要曾經摔跤,都會引起恥骨聯合半脫位。很多長期腰痛而無法根治者,大部分都有恥骨聯合半脫位。

AHT恥骨聯合半脫位技術步驟如下:

恥骨半脫位常見:有向上半脫位和向下半脫位。

步驟1.恥骨聯合診斷:恥骨聯合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恥骨聯合是否有半脫位。

恥骨聯合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骨盆X光片判斷。

一、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病人就俯臥位置后,醫師站在治療床下側,醫師身體正面與病人腳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視線。為確保精準的判定結果,應遵循下列步驟,逐一進行:

1.  依上述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兩腳膝夾緊。

2.  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3.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4.  PD腳變長,表示PD側的恥骨向上半脫位。

5.  PD腳變短,表示恥骨在PD腳對側向下半脫位。

二、岡氏骶椎X光判讀:

   1在腰部正面X光片上,依骨盆判讀法,在二骶椎脊突中心點劃垂直線。

   尾椎骨與此中心點劃垂直線是否成一直線,即可判讀有無錯位。

步驟2. 恥骨聯合矯正:

   A.矯正器技術:

恥骨向上脫位的矯治方式:請病人仰臥,施力點在短腳側恥骨上緣(靠近恥骨結節上沿),施力方向:向下。

恥骨向下脫位的矯治方式:請病人仰臥,施力點在短腳對側恥骨弓下緣(靠近恥骨聯合外側),施力方向:向上。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美式脊椎矯正技術對于恥骨聯合半脫位并無直接性手法,可以在使用骨盆矯正手法之后,以按摩器進行恥骨聯合部位按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恢復肌肉、韌帶之相互平衡。

第七篇 A.H.T.腰椎矯正技術

腰椎是承受體重最多的地方,所以腰椎的椎間盤承受的壓力也最大,故髓核經過椎間板裂縫滲出引起的背痛或神經根病變,是腰椎病變的特性。

一般而言,下背疼痛通常和骨盆帶關節半脫位有關,尤其是骶髂關節、腰椎間關節及腰骶關節半脫位所引起的問題最為常見。

經常受壓迫或刺激的腰椎神經根是L4L5。依據矯正器技術基本通則腰椎檢測的次序為L5L4L2L3L1

第一節   5腰椎

AHT5腰椎矯正技術步驟如下:

步驟1.  5腰椎診斷:5腰椎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第5腰椎是否有半脫位。

5腰椎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腰椎X光片判斷。

一、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在根據矯正器技術基本通則矯正髂骨ASPI以及恥骨聯合半脫位問題之后,應檢測L5。但一開始時,若患者PD腳在位置二變短,即可跳過膝、足、骨盆及L5的檢測,直接檢測L4

病人就俯臥位置后,醫師站在治療床下側,醫師身體正面與病人腳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視線。為確保精準的判定結果,應遵循下列步驟,逐一進行:

依上述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PD側的手背置于下背腰部,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椎骨半脫位。

 在矯正器技術要領中,為了要得到正確的診斷,以便于在美式脊椎矯正技術中,正確的決定以何種矯正手法施治,除了上述已談論過利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來測試腳長變化,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透過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來判斷椎體向上、下及向左、右半脫位的情況及矯正方法。

L5棘突向上或向下半脫位測試:

   脊椎上的每一節椎體都有可能發生向上或向下半脫位的現象。但是,因為胸椎有肋骨的支撐以及后向曲線的自然保護,其發生向上或向下半脫位的機會比頸椎及腰椎少。

   要測試L5椎體是否向上或向下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治。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側的手背置于下背腰部,將患者雙腳依#2的模式抬起至超過90°(#2不超過90°)。這就是我們定義的#3

2.  然后將患者雙腳放回#1觀察腳長變化。若PD腳正常,表示L5沒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5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放回#2,此時若PD腳變長,表示L5有向上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5有向下半脫位。

L5椎體側向半脫位(向左或向右半脫位)測試:

   脊椎上的每一節椎體也都有可能發生向左或向右半脫位的現象。研究顯示,不論是功能性或結構性的脊椎側彎,椎體向外(即身體的左邊或右邊)半脫位的現象多半發生在側彎曲線的頂點。

   要測試L5椎體是否向左或向右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正。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側的手背置于下背腰部,將PD腳抬至超過90°,另外一只腳則不動,留在治療床上,我們定義這姿勢為位置四(#4)。

2.  接下來將PD腳放回治療床,觀察PD腳在#1的長度變化。此時,如果PD腳變短,表示L5有向左或向右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抬至#2,運用長短定律判定結果,如果PD腳在#2變長,則表示L5PD腳半脫位;如果PD腳變短,則表示L5PD腳的對側半脫位。(#4單獨抬高PD腳的目的是要讓受測椎體在受到單邊力量牽引時,能夠產生反應。)

二、岡氏腰椎X光判讀:

正面X光片:

1.  在腰部正面X光片上,依骨盆判讀法,劃出各腰椎椎體上、下緣平行線(椎體平行線)。

2.  以“股骨平行線”由下往上平行比對“椎體平行線”,先出現不平行者即為“原發性半脫位,Primary subluxation,以L5為例。

3.  測量L5棘突中心點至兩側椎體邊緣的距離,距離較短側即為旋轉側(決定PRPL),以右側為例。

4.  測量L5下緣平行線與股骨平行線左右兩側高度,高度較大者為“superior,簡稱“S”,高度較小者為“inferior”,簡稱“I”,若是高度較小者則為“PRI”。

側面X光片:

1.  先在各椎體后緣由上往下劃出“George line,找出往后突出的椎體,即為“Posterior,簡稱“P”。

2.  劃出每節椎體前后緣的平行線,上下兩線提早交叉、且最靠近棘突的上節椎體,即為“原發性半脫位”,若在原發性半脫位的上方若有出現上下兩線成平行,或者出現反交叉線,即為“代償性前突消失”。

3.  檢查各椎間距,若有椎間距狹窄,表示該節脊椎有退化性病變。

步驟2.  5腰椎矯正: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L5棘突旁側之乳頭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通過椎關節的平面線與脊柱平行。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  患者姿勢:如前所述。

2.  術者姿勢:如前所述。

3.  接觸點及施力方向:依矯正器技術診斷要領,并依下列手法施治。

甲:PRS 接觸點-右側棘突,施力方向-向內;乙:PLS 接觸點-左側棘突,施力方向-向內;丙:PRI 接觸點-左側橫突,施力方向-向前;丁:PLI 接觸點-右側橫突,施力方向-向前。

第二節   4腰椎

主要病變:小腿內側至足部無力、酸麻脹痛,腹痛、尿頻、子宮發炎、月經不調、前列腺障礙、不孕癥、膀胱炎、大腿萎縮。經常受壓迫或刺激的腰椎神經根是L4L5.

AHT4腰椎矯正技術步驟如下:

步驟1.  4腰椎診斷:4腰椎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第4腰椎是否有半脫位。

     4腰椎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腰椎X光片判斷。

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依上述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PD腳對側的手背置于下背部,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椎骨半脫位。

L4棘突向上或向下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4椎體是否向上或向下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治。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腳對側的手背置于下背腰部,將患者雙腳依#2的模式抬起至超過90°。

2.  然后將患者雙腳放回#1觀察腳長變化。若PD腳正常,表示L4沒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4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放回#2,此時若PD腳變長,表示L4有向上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4有向下半脫位。

L4椎體側向半脫位(向左或向右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4椎體是否向左或向右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正。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腳對側的手背置于下背腰部,將PD腳抬至超過90°,另外一只腳則不動,留在治療床上。

2.  接下來將PD腳放回治療床,觀察PD腳在#1的長度變化。此時,如果PD腳變短,表示L4有向左或向右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抬至#2,運用長短定律判定結果,如果PD腳在#2變長,則表示L4PD腳半脫位;如果PD腳變短,則表示L4PD腳的對側半脫位。

岡氏腰椎X光判讀:如L5

步驟2. 4腰椎矯正: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L4棘突旁側之乳頭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通過椎關節的平面線與脊柱平行。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如L5

第三節   3腰椎

   根據以AHT為主要矯正技術的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患者,在接受L5L4L2的測試及矯治之后,即可改善下背疼痛的問題。然而,因為下背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力、生殖力以及生活品質,所以在完成L5L4L2的測試及矯治之后,應該特別留意如果患者仍有不適,或仍有長短腳現象,或醫師檢查結果顯示有必要進一步檢測腰椎問題,則應考慮L3L1可能仍然有發生半脫位的現象。

   患者抱怨有膝部的問題,且診斷結果顯示有壓痛與運動受限或有皮膚異常時,就要考慮L3半脫位的問題。

病變:膀胱炎、月經不調、小產、膝痛、生理痛、腰部及膝部發冷、膝無力、記憶力減退、坐骨神經痛。

局部反射痛:1.伏臥屈膝即有反射痛

2.伸腿抬高時,膝部正前區會疼痛。

運動受限:股四頭肌無力(大腿下段無力) 膝伸直動作困難。

步驟1. 3腰椎診斷:3腰椎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第3腰椎是否有半脫位。

   3腰椎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腰椎X光片判斷。

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依上述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PD側的臀部輕輕抬離床面,動作不用太大,只須讓髂前上棘稍微離開床面即可。其目的是分離腰椎中段的L3附近的肌肉及關節。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1.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椎骨半脫位。

L3棘突向上或向下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3椎體是否向上或向下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治。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側的臀部輕輕抬離床面,將患者雙腳依#2的模式抬起至超過90°。

2.  然后將患者雙腳放回#1觀察腳長變化。若PD腳正常,表示L3沒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3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放回#2,此時若PD腳變長,表示L3有向上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3有向下半脫位。

L3椎體側向半脫位(向左或向右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3椎體是否向左或向右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正。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側的臀部輕輕抬離床面,將PD腳抬至超過90°,另一只腳則不動,留在治療床上。

2.  接下來將PD腳放回治療床,觀察PD腳在#1的長度變化。此時,如果PD腳變短,表示L3有向左或向右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抬至#2,運用長短定律判定結果,如果PD腳在#2變長,則表示L3PD腳半脫位;如果PD腳變短,表示L3PD腳的對側半脫位。

岡氏腰椎X光判讀:如L5

步驟2.  3腰椎矯正: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L3棘突旁側之乳頭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通過椎關節的平面線與脊柱平行。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如L5

第五節   1腰椎

   在矯正L2之后,若患者自述不適或由醫者本身檢查發現有必要時,則可以進行L1的檢測。

L1病變:便秘、結腸炎、痢疾、腹瀉、疝氣、腰軟無力、皮膚病、性欲減退、陽痿、排尿困難。

局部反射痛:下腹部痛、腰痛、鼠蹊部到膝部有麻痛感覺。

運動受限:腰部彎曲困難,站立時患腿向上提高(膝彎曲)較困難。

臨床表現:當患者抱怨中間背痛或腰痛時,要考慮L1的半脫位。L1半脫位可能伴隨著T12半脫位。

注意:當一個患者呈現放射狀的腰痛,要先確定非腎臟病包含感染和腎結石后,才可進行矯治。

AHT1腰椎矯正技術步驟如下:

步驟1.  1腰椎診斷:第一腰椎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第1腰椎是否有半脫位。

    1腰椎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腰椎X光片判斷。

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依上述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PD腳對側的手背置于下腰,PD側的手置于頭部外上方的治療臺上,掌心朝下。

    其目的是分離腰椎中段的L1附近的肌肉及關節。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1.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PD腳對側的椎骨半脫位。

L1棘突向上或向下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1椎體是否向上或向下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治。

   1.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對側的手置于下背腰部,PD側的手置于頭部外上方的治療臺上,掌心朝下,將患者雙腳依#2的模式抬起至超過90°。

   2.然后將患者雙腳放回#1觀察腳長變化。若PD腳正常,表示L1沒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如PD腳變短,表示L1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

   3.將患者雙腳放回#2,此時若PD腳變長,表示L1有向上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1有向下半脫位。

L1椎體側向半脫位(向左或向右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1椎體是否向左或向右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正。

   1.此時,再指示患者將PD對側的手置于下背腰部,PD側的手置于頭部外上方的治療臺上,掌心朝下,將PD腳抬至超過90°,另外一只腳則不動,留在治療床上。

   2.接下來將PD腳放回治療床,觀察PD腳在#1的長度變化。此時如果PD腳變短,表示L1有向左、右半脫位。

   3.將患者雙腳抬至#2,運用長短定律判定結果,如果PD腳在#2變長,表示L1PD腳半脫位;如果PD腳變短,表示L1PD腳的對側半脫位。

岡氏腰椎X光判讀:如L5

步驟2.1腰椎矯正: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L1棘突旁側之乳頭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通過椎關節的平面線與脊柱平行。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如L5

第五節   2腰椎

主要病變:大腿中段酸麻脹痛,便秘、靜脈曲張、不孕癥、尿頻、夜尿癥。

AHT2腰椎矯正技術步驟如下:

步驟1.2腰椎診斷:2腰椎矯正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先診斷第2腰椎是否有半脫位。

2腰椎半脫位的診斷可由病人俯臥位時測量兩腳長度的差異及腰椎X光片判讀。

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依上述診斷要領,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雙手的手背相疊置于下背腰部,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3.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椎骨半脫位。

L2棘突向上或向下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2椎體是否向上或向下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治。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雙手的手背相疊置于下背腰部,將患者雙腳依#2的模式抬起至超過90°。

2.  然后將患者雙腳放回#1觀察腳長變化。若PD腳正常,表示L2沒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2有向上或向下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放回#2,此時若PD腳變長,表示L2有向上半脫位;若PD腳變短,表示L2有向下半脫位。

L2椎體側向半脫位測試:

   要測試L2椎體是否向左或向右半脫位,首先依基本通則所示范的模式做#1#2的分離測試,如果壓力測試有回應,即按要領矯正。

1.  此時,再指示患者將雙手的手背相疊置于下背腰部,將PD腳抬至超過90°,另外一只腳則不動,留在治療床上。

2.  接下來將PD腳放回治療床,觀察PD腳在#1的長度變化。此時,如果PD腳變短,表示L2有向左、右半脫位。

3.  將患者雙腳抬至#2,運用長短定律判定結果,如果PD腳在#2變長,則表示L2PD腳半脫位;如果PD腳變短,則表示L2PD腳的對側半脫位。

岡氏腰椎X光判讀:如L5

步驟2. 2腰椎矯正: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L2棘突旁側之乳頭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通過椎關節的平面線與脊柱平行。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L5

第八篇 A.H.T.胸椎及肋骨半脫位矯正技術

   人類的脊椎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個部分。而胸椎的特性,跟其他脊柱有六處很大的分別。

1.  長度方面:胸椎是最長的,大約是腰椎的1.7倍,比頸椎長約2.5倍。

2.  節數方面:胸椎節數最多,共有十二節,頸椎和腰椎分別只有7節和5節。

3.  胸椎的脊骨除了與上下的脊椎相連之外,還與肋骨連接構成胸膛,使心臟和肺部能有足夠空間安放于胸腔內。

4.  胸椎比起其他部位脊骨所擁有的關節數量都較多。每塊胸椎除擁有正常的四個脊骨小面關節外,還額外有一對肋骨與椎骨關節,令胸椎的活動模式變得復雜。

5.  在活動幅度方面:相比起頸椎和腰椎,胸椎之間的活動角度是最少的。雖然胸椎的長度是整條脊柱中最長的,脊骨的數量又是最多的,但它的活動幅度卻遠遠小于頸椎和腰椎的活動幅度,原因是胸椎的關節活動主要是受制于肋骨和胸骨。

6.  頸椎和腰椎都各擁有一個向前屈的脊柱前彎。相反,胸椎卻有一個向后屈的脊柱后彎,用作連接頸椎和腰椎的前彎及增加胸膛的容量。

     胸椎和肋骨這個組合,起著保護心臟、肺部、氣管、食道、肝臟、胃部、腎臟、胰臟和脾臟等的功能。由于胸椎與身體重要器官十分接近,這些器官的神經線聯系與胸椎有密切的關系。當胸背脊骨出現錯位時,經常會引起類似內臟出現毛病時所產生的牽涉痛(Referred pain),令患者非常不安,擔心患上了心臟病、肝病、膽病、胃病或食道毛病。

    胸椎關節的組合較為穩固,活動幅度與角度亦較細,因此出現急性力學上的毛病相對于頸椎和腰椎都會較少。然而胸椎出現慢性的錯位反而較為常有,主要原因是在突發性的創傷中,如常常發生于交通意外中的馬鞭式創傷頸椎會承受著主要的創傷,征狀將集中于頸部。相反,胸椎所承受較輕的扭轉性創傷卻常被患者及治療人員忽略,導致傷患不被察覺地轉化為慢性疾患。

    因為胸椎的架構活動比較少,對輕微的創傷較難察覺。日常坐著從事案頭工作和站著從事家務的人,最易令胸椎受到輕微的創傷,經過長時間累積,慢性退化病變便會出現。

總括來說,雖然胸椎的長度約占整條脊柱的一半,但是由于胸椎架構較為穩定,輕度的創傷在初期并不容易察覺。但是當有征狀出現時,病征又常常和心臟病或其他的內臟毛病相似。所以胸椎半脫位的毛病,常被忽略或沒有得到適當的診治。

依據矯正器技術基本通則,胸椎檢測的次序為T12T8T6T4T1

第一節  12胸椎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T12矯正器(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PD側的手上舉,置于頭部外上方的治療臺上,掌心朝下。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3.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PD腳對側椎骨半脫位。

二、T12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12脊柱旁側之橫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與椎關節平面線成60°。

第二節:第12肋骨半脫位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R12矯正器(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PD側的手上舉,置于頭部外上方的治療臺上,掌心朝下(同T12)請患者深吸一口氣后作短暫屏息,然后呼氣。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R12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的R12半脫位。

二、R12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12橫突旁側1/2肋骨。

施力方向:向外、向下成45°。

第三節:T8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T8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雙手上舉,置于頭部外上方的治療臺上,掌心朝下。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椎骨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椎骨半脫位。

二、T8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8橫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與椎關節平面線成60°。

第四節:R8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R8矯正器診斷要領:

8胸椎矯治完后,立即矯治對側肋骨。

二、R8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8橫突旁側1/2寸之肋骨。

施力方向:向外、向下成45°。

第五節:T6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T6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頭轉向PD側后保持不動,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T6椎骨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T6椎骨半脫位。

第六節:R6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R6矯正器診斷要領:

6胸椎矯治完后,立即矯治對側的肋骨。

二、R6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6橫突旁側1/2寸之肋骨。

   施力方向:向外、向下成30°。

第七節:T4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T4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頭轉向PD側后保持不動,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將PD側的肩膀朝天花板的方向抬高后,放回床面。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T4椎骨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T4椎骨半脫位。

二、T4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4橫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與椎關節平面線成60°。

第八節:R4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R4矯正器診斷要領:

4胸椎矯治完后,立即矯治對側的肋骨。

二、R4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4橫突旁側1/2寸之肋骨。

   施力方向:向外、向下成20°。

第九節:T1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T1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頭轉向PD側后保持不動,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將雙肩向頭部方向做一聳肩動作后放松。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  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T1椎骨半脫位。

3.  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T1椎骨半脫位。

二、T1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1橫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與椎關節平面線成60°。

第十節:R1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R1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頭轉向PD側后保持不動,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將雙肩向后抬高后朝向下,做一圓弧形動作后放松。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二、R1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T1橫突旁側1/2寸之肋骨。

   施力方向:向外、向下。

第十一節 A.H.T.胸椎矯正技術(美式脊柱矯正技術)

(一)、美式胸椎矯正技術:共有上、中、下段三種手法及偏左、偏右二種特殊手法。胸椎矯正技術的實施,如同頸椎及腰椎矯正技術般,不僅具有治療效果,亦有保健之功效。但因胸椎矯正技術較屬高難度之技術,且施力位置不對,亦較易造成傷害,學者應小心勤練之。

(二)、胸椎矯正技術注意事項:

1.  此技術對老年人尤須注意,切勿施力過大。尤其更年期后患者有骨質疏松癥者,更須注意。

2.  矯正的手法,應確定置于胸椎之兩側橫突上,若超過橫突,將造成肋骨傷害。

3.  矯正時以由下往上,依序矯正為佳。

4.  矯正時,兩腳(尤其前腳)應穩健置于地面。

5.  矯正時,以平穩力量下壓,切勿以瞬間之粗暴力量。

6.  確定患者全身放松,并告之呼吸平穩,切勿閉氣。

7.  小心患者身上之飾物,以免受其傷害。

8.  尊重患者,切勿因口臭、汗臭影響患者。

9.  肌肉僵硬者,須先使用軟組織處理手法。

10.  “上段手法”適用于T1-T4,“中段手法”適用于T5-T8,“下段手法”適用于T9-T12,“偏左、偏右手法”適用于X光顯示或明顯有胸椎側彎時。胸椎矯正技術以上段(尤其T1T2)及下段(尤其T11T12,甚至L1L2)屬高難度技術,學者尤須勤練。

(三)、胸椎矯正技術的杠桿姿勢:

1.  患者姿勢:患者正臥,雙手輕松抱胸,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雙手肘并排置于胸骨上,盡量靠近床沿。

2.  術者姿勢:站于患者右側(或左側),雙腳盡量張開,采前弓后箭姿勢。                                                               

1)重心置于前腳,右手掌由患者之腰椎前突處(或胸椎處)伸入。

2)將患者雙手肘壓于術者右腋下。

3)左手托住患者后腦。此時須注意:

 a)患者雙手抱緊,可使其胸椎得到左右撐開的效果。

 b)將患者后腦托起,可使其胸椎得到上下撐開的效果。

 c)壓住患者雙手肘時,應以較高處為佳,以免操作時,壓到患者的胃部。學者須依此杠桿姿勢,實行各種手法。

(四)各種胸椎矯正技術講解:

1.下段手法:將患者上身抬起約60°,右手成半握拳或“C”字型置于胸椎下段(T9-T12)處,當做杠桿原理的指點,然后利用本身及患者的體重對患者做垂直的施壓。越往上則角度越小。

2.中段手法:將患者上身抬起約30°,右手成半握拳或“C”字型置于胸椎中段(T5-T8)處,當做杠桿原理的支點,然后利用本身及患者身體的體重對患者做垂直施壓。越往上則角度越小。

3.上段手法:將患者上身抬起約15°,右手成半握拳或“C”字型置于胸椎上段(T1-T4)處,當做杠桿原理的支點,然后利用本身及患者的體重對患者做垂直的施壓。越往上則角度越小。

4.側彎手法:若X光顯示胸椎有左側側彎時,則依側彎部位,依上、中、下段矯正要領,配合偏重左側加壓法(即將患者身體向左側施壓或者調整術者手掌左側較高)實施。若X光顯示胸椎有右側側彎時,則如同左側側彎手法,實施右側加壓法。若側彎太大時,切勿用力過猛,以免造成傷害。

5.變換手法:因身材及其它原因不能使用正常手法時,則可原則下列變換手法勤練施用。

1)腹部壓迫法:用于太胖的患者或手太短的術者。

2)省力手法:患者近側手環保術者腰部,用于太胖的患者或手太短的術者。

3)異側手法:用于左腿無力的術者,改站于患者左側操作。

4)變換杠桿支點法:此法又分為兩種手法:

 方法一:以右腋壓住患者雙手肘,右手抱住患者頭部,以左手當杠桿支點之矯正手法。

 方法二:患者雙手交叉抱于頸椎,術者右手前臂橫壓于患者兩手肘處,以左手當杠桿支點的矯正法。

第九篇 A.H.T.頸椎矯正技術

1.  何謂頸椎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又稱“頸椎癥候群”或“頸椎骨軟骨病”,是一組臨床癥候群,是指由于頸部脊椎骨、韌帶、椎間盤的慢性勞損、外傷或老年性脊柱退化性病變,而導致周圍或臨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組織損害,并由此而引發的一組癥候群,中醫學把頸椎綜合病歸屬于痹證范疇。

2.  頸椎綜合癥的病因?

頸椎解剖學構造相當復雜,雖然只有七節脊椎骨,卻有35個大小關節,包括6個椎間盤、寰枕關節、寰樞關節、鉤椎關節和后關節,共同負擔著頭部頻繁活動。在解剖研究與臨床患者癥狀、X光片的比較中,頸椎綜合癥的病因歸納為:(1)椎間盤退化性病變。(2)骨質增生。(3)椎間盤突出。(4)頸椎周圍和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5)先天性畸形等原因。

3.  頸椎綜合癥的分型?

由于病理改變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被累及的組織也不同,故其所產生的臨床癥狀也不盡相同,因此臨床上將頸椎綜合癥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混合型六種類型。今分述于下:

A)頸型:又稱“韌帶關節囊型”,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此型多因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受寒或頸部驟然扭轉等原因誘發。1.臨床表現:頸部疼痛、抬頭困難、頸部活動受限、頭頸部呈強迫體位、活動時疼痛加劇、疼痛時表現持續性疼痛、疼痛部位較深,少數病人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以及脹麻等癥狀,但咳嗽或噴嚏時無上肢放射性疼痛加劇現象。此型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乃至數年,且常反復發作或時輕時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訴頭部轉動時發出聲音。

2.臨床鑒別:患者頭部常偏向患側,以緩解疼痛及不適。患側頸部肌肉僵硬、活動受限,常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乳突后下方、斜方肌、肩胛提肌外緣肌腱附著點、肌筋膜等部位有明顯、局部壓痛點。

3.X光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改變不明顯或有輕度變直及輕、中度退行性變化。

B)神經根型:此型是頸椎綜合癥中最常見的一型。其病因主要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質增生、脊椎關節退化性病變,因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引起,尤以中下段頸椎為常見。

1.臨床表現:急性期呈劇痛,且痛如刀割,慢性期可呈持續性隱痛或酸痛,亦可呈陣發性加劇狀態。出現明顯神經根型癥狀,如疼痛由頸部放射至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部,多局限于患側。當咳嗽、噴嚏、深呼吸、上肢伸展、頸部過屈或過伸時,均可誘發或加劇疼痛。除疼痛外,患肢常感上肢無力深重、部分手指麻木或蟻走感,癥狀嚴重者可于患側上肢出現肌肉痙攣及肌肉萎縮。

2.鑒別診斷:患者頸部強直、活動受限,嚴重者頭部處于強迫體位。于相對應的頸椎橫突尖部有明顯局部壓痛點,深壓時出現向肩、上臂、前臂呈放射痛,受壓神經支配區域皮膚感覺減退、肌力減弱、肌腱反射異常。

3.X光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病變頸椎椎體有骨刺形成,椎間孔狹窄、縮小。

C)椎動脈型:此型約占頸椎綜合癥的1/4,又稱頸性偏頭痛,臨床上亦有診斷為“頸性眩暈癥”或“椎動脈壓迫癥候群”。其病因主要為頸椎鉤椎關節退行性變化、椎體半脫位、上關節突向前方滑脫,因而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之交感神經,造成椎動脈痙攣、官腔狹窄,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形成一系列臨床癥狀所致。亦有可能由于椎間盤因退化萎縮,致使頸椎總長度縮短,造成椎動脈與頸椎長度平衡被破壞所致。

     1.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系列癥狀,其中最常見是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

     頭痛-發作時可呈陣發性及持續性,常起自頸部僵硬、疼痛,迅速擴展至耳后及枕頂部、或向眼眶區和鼻根部放射,有時發作前出現眼前發黑、閃光等視覺癥狀,疼痛嚴重有惡心、嘔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悶氣及血壓改變等現象,頭痛性質呈跳痛(搏動性痛)或灼痛,而且局限一側頸枕部或枕頂部,同時伴有酸、脹感覺。

     眩暈-也是本癥最常見癥狀之一,呈發作性眩暈,常因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屈伸時誘發或加劇。其性質為旋轉性,患者常感“天旋地轉”或“站立不穩”的暈眩感,發作時間可為瞬間,亦可長達數小時或更久,有時伴有耳鳴和聽力減退,故又稱“頸性眩暈”。本癥常與“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綜合癥)相混,本癥無美尼爾氏綜合癥的特性——眼球震顫,故可與之區別。

     視覺障礙表現為發作性視力減退、眼痛、眼結膜充血、眼肌痙攣等癥狀,造成視覺障礙原因大都是反射性視網膜動脈痙攣而招致眼底血管張力變化所致。

     此外,部分患者出現一時性暈厥、意識消失等短暫性癥狀,極少數患者出現猝倒、突然四肢麻木、無力而跌倒等暫時癥狀。

     2.鑒別診斷:患者有頸性眩暈癥,嚴重者曾有暈倒發作。觸診檢查發現在顱骨之乳突和下方的椎動脈點有明顯的壓痛點(枕后三角),頸部牽引試驗時疼痛減輕或有癥狀緩解出現。

     3.X光片顯示:頸椎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形成,亦可發現因椎體半脫位引起上關節突向前滑脫現象。椎動脈攝影術,可確診因椎動脈壓迫所致的腦缺血癥狀,亦可確診椎動脈狹窄、閉塞的程度和部位,也可排除血管畸形性病變。但因此法操作復雜,較易引起合并癥,除非于手術之前檢查,一般不常用。

D)交感神經型:頸椎因退行性改變,直接或間接壓迫或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癥狀,包括患側頭部、上肢及頸部交感神經所分布的區域,引起如疼痛、感覺異常、瞳孔散大、視力模糊、平衡失調、頭暈、頭疼、呼吸短促、心悸、惡心、嘔吐及心前區痛(常誤診為冠狀動脈心臟病)。

     1.臨床表現:疼痛性質為壓迫性或灼性痛、部位深、界限不具體,具有彌散性擴散的傾向,但不沿神經干(周圍神經或軀體神經)的路徑放射,常出現頸動脈型的頭痛癥狀。

    此型臨床特征為心區疼痛,又稱頸性心絞痛,主要是頸神經之膈神經壓迫引起,心區疼痛特征是長時間持續性、壓迫性痛往往持續12小時,發作時疼痛起自肩及肩胛部,再轉至心區。與冠狀動脈心臟病不同于頭頸部轉動、手臂高舉或用力咳嗽、噴嚏時疼痛明顯加劇、無心絞痛之恐慌感,而且服硝酸甘油類藥物并不能緩解癥狀,心電圖檢查無缺血性改變,均能與心絞痛相區別。若長期的交感神經功能失調,致使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組織纖維化,致使關節僵硬、骨質疏松或鈣化,進而引起肩周炎、肩及手的系列癥狀。

     2.鑒別診斷:臨床檢查可在患側的頸肩部肌腱、韌帶附著點、肩關節周圍,有較深的壓痛區,并伴有肌肉痙攣、僵直反應。患側上肢的表皮溫度降低、發涼、發紺、水腫、汗腺分泌異常、皮膚變薄等血管營養障礙現象。

     3.X光片顯示:頸椎或上胸椎有退化性變化。

E)脊髓型:此型發病率較低,居于各型頸椎綜合癥之后,主要病因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病因大都是重力、車禍受挫傷引起,發病較快,常因椎間盤碎片或供血不足造成脊髓空洞。慢性病因大都由于①頸椎椎體后緣骨質增生。②頸椎間盤向中央脊髓處突出。③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④反射性硬脊膜周圍炎等原因,使脊椎管變窄,對脊髓構成直接的壓迫,或因脊髓前動脈受損,引起積水供血不足,而間接影響脊髓的正常功能。

     1.臨床表現:此型致殘率較高。輕者可喪失部分勞動能力,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完全喪失勞動力。慢性癥狀初期頸部僅有輕微異常,甚至完全沒有癥狀,因此患者往往無法得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此型發病緩慢,可持續數年至十幾年,亦可能因突然頸部挫傷而誘發急性期。此病初期常呈間歇性癥狀,每當走路過多或疲勞時出現緩慢的進行性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和無力、步態不穩、易跌跤,隨著病程發展,癥狀可逐漸加重,并轉為持續性。

     2.鑒別診斷:臨床上有脊髓受壓表現,分中央及周圍兩型。癥狀從上肢開始,波及全身的稱中央型;癥狀從下肢開始,波及全身的稱周圍型。病程長、發展緩慢為本型特點。在運動障礙表現為下肢無力、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進。直覺障礙表現在上肢和胸段有感覺障礙。

     3.X光片顯示:在電腦斷層掃描(CT)及核磁共振攝影術(MRI)對本型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可顯示頸椎椎管狹窄、骨刺、椎間盤壓迫之影像,可明確診斷脊髓受壓的部位和程度。

F)混合型:此型發病的原因是頸椎及鄰近組織的退行性改變,致使壓迫或刺激周圍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和交感神經而出現一系列綜合癥狀。而且這些組織往往不是單一受累,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組織同時受累。因此,在臨床所見的頸椎綜合癥中,除頸型外,多數病例是既有神經根型又伴有交感神經型(或其他二型),只不過其中某一型的癥狀表現更為突出而已,這種病例稱為混合型。此型在臨床上最為多見,其臨床表現及鑒別診斷與上述各型相同。

第一節:C7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C7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將頭轉回面朝下的初始姿勢,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C7椎骨半脫位。

3.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C7椎骨半脫位。

二、C7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C7關節突(椎弓-椎弓根連接處)。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施力點通過椎關節平面。

第二節:C5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C5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1.保持面朝下的初始姿勢,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2.將頭輕輕抬起后仰離開床面,然后再回復1之姿勢。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C5椎骨半脫位。

3.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C5椎骨半脫位。

二、C5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C5關節突(椎弓-椎弓根連接處)。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施力點通過椎關節平面。

第三節:C12半脫位的矯正技術(矯正器技術)

一、C12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指示患者1.保持面朝下的初始姿勢,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上。2.將頭稍抬離床面后,朝胸部方向縮下巴,然后再回復1.之姿勢。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C1椎骨半脫位。

3.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C2椎骨半脫位。

二、C1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橫突最外側。

   施力方向:直線向內。

三、C2矯正器技術矯正要領:

   接觸點:對側C2關節突。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施力點通過椎關節平面。

第四節 A.H.T.頸椎矯正技術(美式矯正技術)

(一)、AHT頸椎矯正技術:

AHT頸椎基本矯正技術共分上、中、下段三種手法。施術者須先依矯正器診斷要領,了解問題點后,才決定用何種手法施治,切勿冒然行事,造成病情更加嚴重,亦即重申“辯證論治”的重要。

頸椎矯正技術較屬高危險的技術,不純熟的技術很容易造成嚴重傷害,學者應小心勤練之。

(二)、頸椎矯正技術注意事項:

1.AHT整脊技術中的頸椎矯正手法,與一般中醫推拿、整脊手法完全不同。前者的矯正手法是依據頸椎解剖構造為基礎及依矯正器診斷要領而分段矯正,而后者是全憑感覺的矯正手法,不但無法完全矯正,且容易造成嚴重傷害。

2.小孩與老人,因骨骼較脆弱,應小心行之。

3.哭鬧的小孩,因害怕致使脖子僵硬,矯正時應伺機矯正,可選擇其呼吸之間矯正,但是最好待其不害怕或停止哭啼時再進行矯正,以策安全。

4.頸椎兩旁肌肉太僵硬者,須先做軟組織處理,再行矯正。

5.嚴重車禍造成椎體傷害者,應小心處理,最好須先X光檢查,確定無脊椎斷裂或脊髓壓迫,才可處理,否則應轉送外科處理。

6.頸椎矯正著重于兩手的技巧,初學者若一開始沒學好,等到以后發現已養成不對的矯正手法的習慣時,將難以改正,切記。

7.頸椎矯正手法中,其大致手法為:兩手上下抱頭姿勢,上手主要為“推”,而下手主要為“內帶”,其中必須遵守三項重要原則,以避免在矯正治療時造成傷害:a.兩手力量須相同,b.兩手速度須相同,c.施力方向須與頸椎關節面(椎關節)成水平。

8.初學者須學習以上、中、下三種手法分段施治,初學者須注意力道,切勿用力太猛,尤其是上段頸椎矯正,屬于高難度及高危險的技術,在實施矯正手法時務須謹慎施治。

9.肌肉僵硬者,須先使用軟組織處理手法。

(三)頸椎矯正的姿勢:

1.患者正躺,面朝上,雙手輕松置于腹部。2.以左頸椎矯正為例,術者半蹲于患者頭部左后側,兩手拇、食指張開,分別置于患者兩邊臉頰,食指與臉平行,拇、食指固定后,另三指扣住頭顱,并將患者臉部往右側至適當的角度(不可超過90°,亦不可使患者頸部肌肉僵硬),此時,術者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即完成頸椎矯正前的準備姿勢。

(四)各種頸椎手法技術講解(以左側頸椎為例):

1.下段手法:左手拇指的第12關節之間扣住下段(第67)頸椎間之關節突,右手將患者頭部盡量上托,下巴向前適當推出以完成杠桿姿勢;并以上手推,下手內帶方式,并依上述三項重要原則,以向前、向上45°角實施矯正。

2.中段手法:左手拇指的第12關節之間扣住中段(第345)頸椎間之關節突,右手將患者頭部上托30°,下巴向前適當推出以完成杠桿姿勢;并以上手推,下手內帶方式,并依上述三項重要原則,以向前、向上45°角實施矯正。

3.上段手法:以左手拇指的第12關節之間扣住上段(第12)頸椎間之橫突,右手將患者頭部稍上托,下巴向前適當推出以完成杠桿姿勢;并以上手推,下手內帶方式,并依上述三項重要原則,以向前、向上45°角實施矯正。

第十篇:AHT枕骨的矯正技術

一、枕骨矯正器診斷要領:

   病人就俯臥位置,1.測完第一、二頸椎后,病人應處于臉部朝下的自然狀態。2.現在請病人將頭部向治療臺面直下推壓,這個動作會使后枕骨產生應力作用。觀察PD腳在位置一是否變短。

   1.如果PD腳變短,將患者雙腳抬至位置二以決定矯治方向。

   2.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長,表示PD側的枕骨半脫位。

   3.如果PD腳在位置二變短,表示在PD腳對側枕骨半脫位。

當矯治完后,再重復做一次分離測試,研判分析另一側的枕骨是否需要矯治。若是,則依矯治方法為之。

二、枕骨矯正技術矯正要領:

   A.矯正器技術:

   接觸點:下項線的枕骨后側。

   施力方向:向前。

   B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1.患者姿勢:如前所述。

   2.接觸點:寰枕關節(枕骨與寰椎之間)。

   3.施力方向:如上述頸椎矯正要領。

第十一篇 總 結

總結A.H.T.的技術如下列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先施以美國脊椎矯正器技術。

由于美國脊椎矯正器技術經過15年的臨床研究,所有脊椎的病變都會表現在骨盆病變腳的長短上。美國脊椎矯正器技術具有同時診斷、同時矯正及舒緩筋骨的效果。

更因為所有脊椎的病變不須患者提供任何資料,都可以此技術診斷出來,提出正確且規范的脊椎病變診斷,這是美國脊椎矯正器技術最具有的特色之處。

因此,A.H.T.的技術先施以美國脊椎矯正器技術以達到脊椎診斷及舒緩筋骨的效果。

第二步驟:實施日本股關節矯正術。

由于股骨頭轉位會擠壓骨盆,擠壓的骨盆會造成腰椎,甚至因此往上造成胸椎及頸椎的問題。更因為人類必須以兩個股骨頭支撐骨盆,人類行走時更須以兩個股骨頭支撐全身重量。這是脊椎矯正技術的盲點,這也是很多脊椎病患無法根治的原因。

因此A.H.T.技術第二個步驟為診斷因股骨頭轉位所引起的長短腳的類型,并依日本股關節矯正術的實施要領,矯正轉位的股骨頭。緩解因股骨頭轉位擠壓骨盆所造成的腰椎壓力,以利于腰椎矯正的實施。

第三個步驟:實施美國傳統脊椎矯正術。

這是A.H.T.技術的關鍵步驟,這個步驟必須以上兩個步驟所診斷的資料搭配實施。

例如在第一個步驟中以美國脊椎矯正器技術診斷患者的骨盆是“向后、向下”傾斜(P.I.),或者“向前、向上”傾斜(A.S.);腰椎、胸椎及頸椎有哪些有問題,有問題脊椎的椎體及棘突的偏向為何?以及在第二個步驟中以日本股關節矯正術診斷患者的股關節病變側…這些都是決定在第三個步驟中以美國傳統脊椎矯正術實施時必要的決定因素。

第四個步驟:實施并教導股關節運動

依第二步驟日本股關節矯正術所檢查的結果,教導患者抱膝運動,屈伸運動。其中抱膝運動早晚實施一次,屈伸運動是依兩側的股關節角度異常的矯正動作,每天從起床到睡前,要做500010000次,以鍛煉股關節的肌肉和韌帶功能。并告知日常生活中的禁止動作不要再犯。

A.H.T.包含了美國傳統脊椎矯正術、美國脊椎矯正器及日本股關節矯正術三種治療方法,雖然治療的方法不同,但卻殊途同歸的都以矯正脊椎、恢復健康為最后目標。三種治療方法都可以單獨使用,但若熟悉各種使用方法之后,相互搭配使用,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http://wenku.baidu.com/view/cfd6e0956bec0975f465e290.html?from=rec&pos=4&weight=105&lastweight=105&count=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轉載]李氏正脊手法教程
骨診——摸骨知病
不借助觸診,無需X光,如何判斷脊椎半脫位?
脊椎各部位小關節紊亂詳解(干貨分享)
蹺二郎腿會脊椎側彎,不論怎么蹺都會
穴道指壓法治療感冒,性衰,疲勞,肥///-以及脊療特效歌謠 -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湘潭县| 马关县| 韶关市| 金华市| 施秉县| 延津县| 墨玉县| 黑水县| 青铜峡市| 怀化市| 石林| 调兵山市| 松滋市| 万山特区| 韶山市| 启东市| 和政县| 太白县| 鄂温| 葵青区| 八宿县| 镇赉县| 宜川县| 翁牛特旗| 扶沟县| 田东县| 凯里市| 龙口市| 开平市| 海阳市| 安平县| 清原| 边坝县| 莒南县| 定远县| 惠安县| 响水县| 温泉县| 甘肃省|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