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測驗依據所測量的心理特質或行為,分為:認知性和非認知性兩大類。非認知性測驗所測的特質或行為是情感性的。按照知、情、意的傳統三分法,前者是對知的方面,后者則是對情和意的方面的測驗。
2、認知性測驗和非認知性測驗的區別(1)認知性測驗和非認知性測驗在對被試的要求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認知性測驗基本上是最佳表現測驗,其目的是測得被試的最高能力或水平,被試應該盡最大努力做正確回答。而非認知性測驗是典型表現測驗,其目的是對被試的日常一般行為做代表性的取樣,而不是測量其是否有行為能力。非認知性測驗的答案并無“對”、“錯”之分。測驗者關心的是被試的反應能否確切地代表他或她的典型行為。
(2)非認知性性質的測量中,人格測驗都占有中心的地位。廣義的人格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能力、能力傾向、需要、動機、情緒、性格、興趣、態度及其它心理和行為的差異的總和,既包括認知性變量,又包括情感性變量。
3、自陳量表:又稱自陳問卷,是由被試本人對自己的人格特質,按照自己的意見進行評定的一種方法。它們的一個特點是高度結構化,每一量表通常包括一個或多個系列數目較多、內容明確具體的敘述語句,項目形式多為是非題或選擇題。另一個特點是它們一般都建立了標準化常模,標準化和量化的結果必然會減少測驗者主觀因素的介入。自陳量表的高度客觀性是它的一個顯著優點,因此它有時又被稱為客觀式人格問卷。
(1)自陳量表的編制方式:理論推演法、經驗效標法、因素分析法。
理論推演法的特點式以理性的邏輯或已知的人格理論作為測驗編制的基礎。測驗者根據要測的人格概念,找出有關的行為、情緒狀態、信念等,編成具體項目。然后,再依據試測的結果與理論假設是否一致,對初始量表進行項目分析、修改、并建立常模。
(2)典型的力量推演法量表: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EPPS)、顯相焦慮量表(MAS):也是根據理論推演原則編制的典型測驗工具。1953年泰勒為了研究個體的瞬眼條件反射,編制了這一量表。
4、經驗效標法:以經驗效標法編制人格測驗,對要測的人格特質,并不需具有既定的理論基礎或假設。編者時,測驗項目的選擇完全是以實證資料為依據,即只保留那些能夠將效標組與控制組分開的項目,而不管其內容看起來是否合理。典型的經驗效標法量表有:
(1)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是當今人格量表中使用最廣而且最受研究者重視的一種。MMPI包括14個分量表,其中10個臨床量表和4個效度量表。MMPI中的測驗結果將原始分數轉化成T分數,超過70的分數被稱為高粉,可能指示著精神障礙的存在,值得特別注意。MMPI-2于1989年推出。
從1980 ~ 1989年的十年間,我國以宋維真為首的研究小組對中文版MMPI幾經修改和測試,于1989年1月正式發表了MMPI的測查表與使用手冊。
(2)加洲心理量表(CPI)是一個類似MMPI的經驗效標問卷,最新修訂本出版于1987年。CPI主要用于測量正常人格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