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蜀貶魏的正統(tǒng)思想影響下,三國時代東吳是一種尷尬的存在:論正面形象,東吳那么多文臣武將的歷史形象,都被蜀漢的劉關張、諸葛亮、趙云蓋住;論負面形象,東吳群雄又比不過曹操、司馬懿,因此,東吳人物的歷史形象越來越失真。小佛此前說了魯肅,今天說說周瑜。
因為《三國演義》,周瑜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心胸狹窄、嫉妒賢能的人,尤其是他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將這種性格表達的淋漓盡致。可以說,小說讓諸葛亮成了后世楷模,而周瑜成了諸葛亮的陪襯。
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智勇雙全、心胸寬廣的將才。
據(jù)《三國志》記載,周瑜和孫策同歲,兩人在孫堅舉兵討伐董卓時,已經(jīng)是莫逆之交。后來,孫策謀取江東地區(qū),周瑜起兵相應,輔佐孫策,在24歲時,周瑜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
周瑜為孫策站穩(wěn)江東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他攻打荊州,皖縣,尋陽,討伐江夏,平定豫章、廬陵二郡,然后留守巴丘。孫策死后,周瑜輔佐孫權繼承父兄基業(yè)。在周瑜一生中,最被后人稱道的是赤壁一戰(zhàn)。
當曹操揮軍南下,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群臣都嚇破了膽,紛紛主張投降,但周瑜主戰(zhàn)的態(tài)度很堅定,為此,他做了兩個關鍵性的部署,一是讓魯肅和劉備一起駐扎夏口,二是積極爭奪赤壁、陸口,隨后他親自指揮了打敗曹操的赤壁之戰(zhàn),促成了后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
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和劉備都對荊州虎視眈眈,這時候,周瑜官拜偏將軍,南郡太守,駐兵江陵。周瑜向孫權提出奪取益州成就霸業(yè)的戰(zhàn)略。按照周瑜的戰(zhàn)略,他和孫權侄兒孫瑜(官拜奮威將軍)奪取益州,然后吞并張魯,結好馬超,鞏固西部地盤后由孫瑜駐守,而他則回到襄陽,和孫權一道進軍襄陽,這樣兩路夾擊,天下可圖。
周瑜的這種戰(zhàn)略和諸葛亮戰(zhàn)略不謀而合,可見英雄所見略同。不過,周瑜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他后來在追擊曹仁時中箭受傷,后來病死,年僅36歲。
《三國志》作者陳壽把周瑜放在了東吳武將的第一位,還說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可見,陳壽對周瑜評價很高,周瑜也并非心胸狹窄之人,他不但不嫉妒賢能,還頗具慧眼提拔人才,不以出身論英雄,魯肅和甘寧就是例子。
周瑜的后世評價在宋代以前,基本沿襲《三國志》,例如西晉陸機《辨亡論》中贊揚周瑜,說他“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杰。”唐代胡曾這樣說周瑜:“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不過,自南宋以來,逐漸流行的三國志平話中,周瑜形象就越來越尷尬了,一方面,在對抗曹操方面,周瑜仍然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到了諸葛亮面前,又顯得平庸無能。
到后來的《三國演義》,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此外,周瑜還成了心胸狹窄的人,受此影響,在多數(shù)人眼里,一代英雄周瑜,逐漸失去光彩,成了小人了,這也反映出不同時期老百姓的思想寄托變遷。更多時候,許多歷史人物經(jīng)常被民間輿論和思想寄托任意打扮。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