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心靈品質,成就不一樣的人生和事業。
《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論語》中也多次談到君子的德行。比如人們常說的“仁、義、禮、智、信”,這個“仁”指的就是君子的仁愛,“義”則是忠誠與擔當,“智”指的是君子深遠的智慧,“信”是指君子獲得了他人的信賴。
君子以其“仁義禮智信”的品質,以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以其忠誠、干凈、擔當的為人,必然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托付,成就一番不可限量的事業。
人人都想成就自己成為君子,那么,途徑何在?
成為君子是有途徑的,那就是遵循“心-道-德-事”四部曲,心上用功,垂直攀登,最終,成就與君子層面相應的事業。
君子的道與德是怎樣的?
參照“君子十條”
我們在《論語》里選出了十條箴言,展現君子的為人之道。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在根本上用功,“本”指的就是我們這顆心。
君子不管做什么事情,最終都是落實在建設心靈品質方面。利益自己的心靈,同時也利益他人的心靈,就不再是簡單的自強不息,更重要的是厚德載物、依道而行。
“君子不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不像器皿一樣,只有某個固定的專門用途。
一個杯子、一個大桶、一口大缸,無論容量大小,它都只是一個器皿,只能容納固定的一些東西。
我們心中明明有無盡寶藏的大海,為什么偏偏只是活成了那么一杯水?
但凡在士人和能人這個層面上,都是有“器”的,而到了君子層面,已經開始“不器”了。君子突破了小我,不僅僅愛自己,也不僅僅愛自己的家人,“不器”的標志,就是開始與周圍人進行良善的鏈接。
“不器”的人,不管他是做什么行業的,不管是賣鞋、賣茶、賣藥……任何事業都能成就。他不會受到崗位的限制,他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有一份厚德去引領和利益他人,因而得到別人的信任、愛戴和追隨,能夠成就一份大事。
“君子懷德”
《論語》里原話是這么說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懷德”,君子做事,不是簡單地用手腳去做,而是用自己深厚的德行去引領和感染他人。
“君子懷刑”,是說君子對于天地、天理、生命、法度,都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因此有一份質樸的感恩。
而小人不知道“反者道之動”的道理,不明白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運行規律,因此也沒有敬畏之心。小人希望既守著自己的既得利益,又能撈到更多的好處,最后卻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君子講究大義,相信“愛出者愛返”,相信“好人好自己”,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其實,“義”就是“利”,而且是“大利”。
這個大利不一定是金錢,更多的是人格的提升和對自己心中寶藏的開發。
在《孟子》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哪里有利呢?只有仁義罷了!
今天,不管作為董事長,還是作為一家之主,我們慢慢體會“義”即“利”的道理。
事實上,哪有人不愿意追隨有義之人?哪有人愿意追隨貪便宜的小人?答案很明顯,沒有的。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于言”指的是不愛言談,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所以很少去表達自己。
“訥于言”,其實是一種“拙”,這個品質也是曾國藩特別推崇的。陽明先生也曾講,“斷斷無他技,休休如有容”,這類人看上去笨笨拙拙的,好像什么都不太會干,但是他給人一種雍容大度、深沉厚重的感覺,讓別人無比信任。
有些人特別善于講話,話太多其實不是好事。因為如果說出去的話是錯誤的、劣質的,就會污染他人,造成不好的行為作用,這就是“語漏”。一個人如果能把話減少一半,去偽存真,不知道會減少多少漏洞。
汲汲立言是很多當代人的毛病,對于這一問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父母在培養子女的時候,一定不要讓他們“太會講話”,小小年紀就學著恭維他人,這樣的孩子將來往往沒有大出息。在小的時候就要告訴他,不需要太多“漂亮話”,只需要“敏于行”,切實地、真正地行動起來,這樣的人才值得托付。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很多人昨天狀態不好,今天情緒不好,經常讓自己處在一個“長戚戚”的狀態中,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當一個人有這種狀態的時候,說明他的心靈品質有所下降。
而君子的心胸坦蕩開闊,能夠包容別人,總是以更高層面之心為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和事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從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表面上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并不講求真正的和諧一致。往往看上去和別人搞得關系挺好,卻不是發自內心地利益別人,而是利用別人。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道”,就是一個人的格局和境界,就體現在起心動念處。在人所不知的起心動念處用功,就是在“道”上用功。
君子不憂愁自己是否貧窮,只憂愁自己的心靈品質是否達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君子慎獨,“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以更高層面之心為心,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
陽明先生曾言:只怕道不立,不怕事不成。孔子也說,“君子謀道不謀食”,但是事實上你有了不凡的道行,必然會有食祿在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天命:《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在陽明先生看來,這話講的就是良知。我們與生俱來都有這個良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圣人之心,都住著一個圣賢。
“畏大人”:這里所說的“大人”,官職、地位不一定有多高,但心靈品質很高。能稱得上“大人”的,至少是君子以上的人了。這些人胸懷廣大,一顆心能夠裝得下天地萬物。大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小人的心中只裝著他自己,這就是大人和小人的區別。
“畏圣人言”,就是敬畏圣人說的話。《道德經》有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笑之”就是不畏圣人言的表現。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命”,就是不知道你有這樣一顆無盡寶藏的心。
如果不去開發你的寶藏,不去建設你的心靈品質,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君子。
如果你肯下功夫,將心靈品質建設到君子的層面,在君子的世界里,你過去的黑暗問題就消失了。
如何成就君子?
明心凈心功夫練到位
明白了君子之心、君子之道、君子之德、君子之事,那么君子的功夫如何練?君子在德、道以及心上該如何用功呢?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觀照能力。表現在君子之道上,就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
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斷在心上用功,明白并體證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人生運行規律,才能逐步開發自己的心中寶藏。
陽明先生曾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講: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首先要立志高遠,然后勤學苦干,不斷地反省改過,并為他人責善。
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超越。
第一:立志
一個胸無大志的人,無論給他怎樣充分的資源也無濟于事。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立志成為一名君子,然后多做貢獻,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利益他人、成就他人。
君子自強不息、奮斗不止,“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生命燃燒狀態,才是一位君子該有的生命本色。立志成為君子,才能讓生命得到充分的燃燒,擁有滾燙人生。
第二:體證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真理
一旦立志成為君子,就要找到能使自己生命切實成長的路徑,使其能夠快速地燃燒起來,去幫助更多的人成為君子。
無論你目前是在庸人、士人還是能人的層面上,都能在當下以君子的行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建設自己,開發內心的無盡寶藏,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
不斷遵循“心-道-德-事”四部曲,給自己種下君子的行為作用的善因,才能在不久的將來收獲君子的行為反作用的善果。
第三:多讀圣賢經典,領悟圣賢之心
閱讀圣賢經典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自己的心與圣人、君子同頻共振的過程。多讀圣賢經典,多給自己與圣賢同頻共振的機會。
不斷地以圣賢之心為心,胸懷天下,利益他人。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家庭還是企業的問題,都可以從圣賢經典中尋找答案。
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問題不是解決的,而是自己消失的,因為低層面的問題,在高層面并不存在。
不斷修煉心上功夫,以更高層面建設自己,提升心靈品質,開發內心無盡寶藏。深深地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