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社會上,存在這么一個理論,我們稱之為“偽勤奮論”。
勤奮論,這是特別普通的論調。它大概的意思是,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勤奮,那你就能夠得償所愿,賺到自己想要的錢財,實現夢想。
相反,某些社會研究人員在研究了人類的奮斗歷程之后,得出了這么一個觀點,大部分的普通人,都在做“無用功”。
一旦出現了“無用功”,那我們不管多勤奮,都賺不到錢,而只能白白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一片貧瘠到極致的耕地,它本就無法長出農作物了。這個時候,你讓一頭勤奮的牛去耕地,相信這頭牛就算“耕”到死,也不會有任何的效果。
普通人之所以賺不到錢,本質上就是卷入到了“偽勤奮”的循環當中。
這里所指的“偽勤奮”,并不是我們常說的“假裝勤奮”,這是特別淺薄的理解。真正的“偽勤奮”,它的本質就是“無效”。
越勤奮,越賺不到錢,也許不是個人的問題,而跟這一切情況有關聯。
02
普通人所接觸到的資源有所減少。
以往有這么一個定律,二八法則。20%的有錢人擁有了社會上80%的資源,而80%的普通人卻只能在20%的資源中拼命競爭。
在近兩年,還有人提出了這么一個觀點,20%的有錢人擁有120%的資源,而80%的普通人卻擁有了20%的負債
這兩個觀點在本質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二八法則的本質,就是內卷的本質。由于普通人所接觸到的資源比較少,所以普通人的上限比較低,哪怕再奮斗也是徒勞。
其次,第二個觀點的本質,就是普通人需要背負車貸和房貸。哪怕你賺到了錢,都需要填補債務的大坑,最后你還是沒有賺到錢。
可以說,這兩個觀點都是貼近生活現實的。試想,你是一個跑步極快的運動員,但你只能在小房間里面跑步,那你跑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呢?
同樣的道理,普通人的資源就那么多,哪怕你拼死拼活,還是只能賺到那么多。這個時候,你的努力就會出現“無用”的效果。
越勤奮,越賺不到錢,終究是普通人的無奈之處。
03
馬太效應,仿佛越來越嚴重。
在社會經濟學當中,有這么一個效應,馬太效應。富人越來越有錢,而窮人越來越貧窮,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為何會出現“馬太效應”呢?原因很簡單,每個人的層次都是不一樣的,所積累到的錢財也是存在差別的。
就拿存錢這件事來說,普通人也許沒有存款,因為存款都拿去還房貸了。而有錢人,卻能存大量的錢財。
也許,別人就算不工作,單純拿利息都比你賺得多。更何況,有錢人的信息渠道通暢,所接觸到的事物較多,自然會有不錯的投資項目。如此,這差距就出來了。
有錢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就在于“信息差”。普通人所得到的信息,都是過時且皮毛的。而有錢人所得到的信息,都是及時且深入的。差別,就在于此。
馬太效應,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嚴重。因為有錢人的資產能夠逐漸增值,而沒錢人的錢財只能貶值。如此,你再努力,或許都跑不過通脹。
職場中有這么一句話,一切都在漲,哪怕體重三脂都在漲,唯有工資在原地踏步。
窮人靠工資,富人靠投資。后者是鐮刀,前者是韭菜。一切,都無可奈何。
04
出身的不同,決定了努力的方向。
如今的內卷越來越嚴重,不過,你覺得所有人都會面臨“內卷”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內卷是所有人的事兒,而不是某些人的事兒。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要知道,內卷確實是某些人的事兒。
從金字塔的結構來說,普通人最容易陷入到內卷當中。尤其是教育內卷、學歷內卷、職場內卷以及養老內卷。
到底在“卷”什么呢?一句話,就是在“卷”資源。白米粥少了,僧侶多了,自然就供不應求。這個時候,有人會被淘汰,有人會擠破頭。
你努力了幾十年,也許比不過剛出生的富二代。你努力到老,也許連安穩的生活都保證不了。這,并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已經盡力了。
就拿北京天津、長三角和珠三角來說,身處其中的外來打工人,真的能夠翻身嗎?很遺憾地說,大部分外來人都只能花費了青春,賺到了小錢,然后年老就得回老家。
為何?越是發達的地方,人口就越多,勞動力就越是不值錢。這個時候,哪怕你才華橫溢,甚至勝人一籌,也會面臨“無人賞識”的結果。
精英太多,普通人就只能被覆蓋。到最后,越努力,越賺不到錢,就會成為常態。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