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只有三個階段,青年、中年和晚年。
年輕的時候,我們要精力有精力,愛折騰就折騰,反正就看自己的心意做事兒,哪怕面臨失敗,也有輸的資本。
中年的時候,身體的機能逐漸衰退,精力也大不如前了,反正只能安慰自己平凡是福,乞求不要遇到風險,因為我們輸不起。
晚年的時候,身體問題愈發突出,家庭矛盾也愈發增多,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都有點“變質”了,讓我們活在了忐忑不安當中。
其實,越是在晚年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越是不安穩。關鍵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擔心孩子和老伴,會不會在關鍵的時候離我們而去。
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為什么還會怕孩子不幫父母養老,老伴不陪在我們身邊呢?
觀念,永遠都是不可靠的。人心,永遠都是難測的,哪怕他是我們的親人,也都會存在“親情變質”的情況。
所以說,人到晚年,最親的或許不是兒子和老伴,都是這“兩個字”。
02
一位65歲老人痛哭:人到中年,其實誰也靠不住。
單位的老張在59歲那年就提前退休了。在老張看來,差不多60歲了,就不要再工作了,回家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該多好。
還未到60歲,老張就把家產分給了孩子,讓孩子能夠過得輕松一點。同時,老張還有一個私心,那就是希望孩子可以贍養父母,盡心盡力,不要對不起父母。
像50后或者60后這兩代人,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認為“我對孩子好,孩子也會對我好”。這樣的觀念,真的正常嗎?很正常,但不符合人性的現實。
而老張,恰恰就犯了這個錯誤,頗有些“一廂情愿”的感覺。
如果在人性淳樸,觀念傳統的年代,那老張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可如果在人性復雜,物欲橫流的時代,老張的行為不過是“自討苦吃”罷了。
果不其然,過了兩年之后,老張的三個孩子都選擇踢皮球,誰也不想承擔起贍養父母,為親人養老的責任。
而老張的妻子陳大姐,也選擇跟女兒一起住,不再跟“沒錢”的老張一起生活了。由于女兒和陳大姐的關系特別好,所以這兩人的矛盾還不算太大。
只不過,孤苦伶仃的老張就慘了。
03
65歲那年,老張也清楚地認識到,人到晚年,只有“金錢”才是最可靠的存在。其余的親人朋友,都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這番話,不僅適用于外人身上,還適用于“家庭”當中。哪怕我們的親人,也都會看著“錢財”來做人,而不會一廂情愿地孝順我們。
你有錢的時候,你的兒女會特別孝順。為什么呢?在他們眼中,有錢有勢的父母就是一座大靠山,也是利益及遺產的擁有者。討好父母,才能獲取該有的家庭利益。
同時,你的老伴也會陪伴在你的身邊。為什么呢?在老伴看來,什么夫妻情分,都不過是“相互幫助”的利益關系罷了,既然你那么有錢,那我為什么要離開你呢?
人,會對世間99.9%的人與事兒發生“態度”的轉變,而只對一樣東西保持永恒的熱情,那就是“金錢”。
有句話說得很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家庭當中,沒有永遠的親人,也沒有永遠的過客,只有永恒的金錢。
人,比任何的生物都要現實。沒有錢,那別人看你的眼光,都不過是“蔑視”和“憐憫”而已。
04
對此,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么“養兒防老”和“親情紐帶”都失效了呢?
其實,“養兒防老”的觀念,以及“親情紐帶”,都是有前提條件的。而這個條件,便是一種“束縛”。
在以往那個傳統觀念盛行的年代,你不孝順,就會受到他人的道德指責。而在今時今日,不孝的人逐漸增多,所有的“道德準則”仿佛都不管用了。
更重要的是,社會物欲橫流,人性唯利是圖,自由成為了常態,背叛成為了潮流。這,便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
為什么我們強調老年人要擁有“金錢資本”呢?這,并不是讓我們不重視親情,也不是讓我們疏遠跟孩子老伴的距離,而是讓我們有一些硬性的“保障”。
試想,當你手中有錢的時候,那你還要看別人的臉色做人嗎?那你還要活得如此卑微嗎?
等到了那個時候,其實不是你看別人的臉色做人,而是別人看著你的臉色行事。有錢和沒錢,晚年的人生差距是巨大的。
王爾德在年老的時候,曾感慨,年輕的時候,原以為金錢就是一切,等我老了之后才明白,確實如此。
錢,就是我們忠誠的伴侶,除了戰勝不了死神,其余的問題,都不過是它的手下敗將罷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