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要用“安靜”來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要用“節(jié)儉”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做不到心靜,就無法明確志向,做不到心平氣和,就無法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現代社會,充斥著暴戾和急躁,人們永遠都活在了奔忙當中,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一切,都往“快節(jié)奏”的方向發(fā)展。
生活快節(jié)奏,這并不是問題,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現實,就只能接受現實。但是,當我們的心愈發(fā)變得焦慮急躁之后,那我們的禍患將不期而至。
前段時間去拜訪一個同行,他的辦公室里面就掛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14個字。但是,他干了那么久,一直都焦慮不堪,永遠都急急躁躁過日子。
做人,該急躁的時候要急躁,但該平靜的時候也要平靜。成大事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能做到平靜。唯有杞人憂天的人,才讓躁動占據了自己的心靈。
人,讓心慢慢地靜下來,或許你的好運會慢慢地出現。
02
靜能生慧,靜能生財。
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內心平靜下來了,沒有燥熱的沖動了,那他該怎么賺錢呢?
其實,賺錢跟急躁沒有太多的關聯。有些時候,你越是急躁,越有可能做錯事,起著反作用的效果。
真正做到內心“平靜”的人,大多有著高深的人生智慧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沒有經受過挫折,你就不會懂得平靜的珍貴。沒有碰過釘子,你就不會明白靜心的優(yōu)勢。
就像一個努力學習的學生,如果他表面上努力學習,內心卻毛毛躁躁,那他不管怎么努力,成績也上不去,考試也不會高分,甚至還會一直退步。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躁動的背后,就是做“無用功”的開始。
就跟賺錢是一個道理,你拼了命去學習新技能,拼了命去賺錢,但你靜不下心來發(fā)展人脈,靜不下心來耕耘某個領域,那你就算努力到了極致,又有什么作用呢?
急躁,只是表面上的激情四射而已,實際上就是在浪費時間。而心靜,往往會讓你的思維更開闊,會讓你的思緒更清晰,會讓你的做事效率更高。
所謂“后發(fā)制人,以靜制動”就是這個道理。
比躁動更強大的,是靜心的智慧。
03
靜心,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基礎。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特別相信程朱理學,認為儒家經典才是修習之道。殊不知,他越是修習儒家經典,越是一無所得,內心躁動,最后還大病了一場。
病好了之后,王陽明雖然落下了病根,但他卻領悟到了“修心”的智慧。唯有從“心”中去窺探更大的世界,你才能受益匪淺。
所謂“心狹乃禍之根,心曠為福之源。”
你的心過分躁動了,難免會生發(fā)出“羨慕嫉妒恨”的雜念,最后會讓人生的道路越來越窄。你的心平靜下來了,格局更大了,那你的人生出路就更多了。
之所以我們容易生氣,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把“心”修好。
就跟大江大河中的水流一般,如果它總是翻騰不息,那它過段時間就干涸了。相反,如果它時而翻騰,時而平靜,那它才能匯聚于碧波大海當中,長久地存在。
老子認為,清靜為天下正。
一個人的追求特別清明,一個人的內心特別平靜,那他所做的一切,都會符合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既不會出現極端,更不會觸犯規(guī)則,完全融入到了自然天地當中。
這,就是儒家和道家都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04
你終究會明白,福氣,跟內心是否平靜有關。
福氣,就像是一顆果實,絕對需要有孕育它的母體。而這母體,便是我們胸口中怦怦直跳的內心。它能修習到怎樣的境界,你就能擁有怎樣的生活。
曾經見到過一位日賺5000元的牛人,他有點不滿足于日入5000元的成就了,而是希望日入上萬元。因此,他一直為了這個目標而焦慮奔波。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他原以為自己的目標實現了。可實際情況卻讓他大驚失色,別說一萬元一天的目標沒有達到, 就連日入五千的底線都被突破了,事業(yè)一直在走下坡路。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千萬不能想太多,也不要給自己設立太多“狂妄”的目標。要知道,你越是想做成什么事兒,但你越是做不到。
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你過分急躁地去給花兒澆水,可它依舊不盛開。相反,你把內心放平,保持著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相信柳樹都能絮兒飄飄。
這,就是“心靜”與否的差距所在。
總的來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只要順其自然就好,其余的一切,就不要想太多了。或許,你會在不經意間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