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傳統的觀念當中,“養兒防老”和“長命百歲”一直是我們的追求。
如果我們只看表面,毫無疑問,這兩者皆是有福氣的體現。可如果我們能夠仔細思考,相信我們就能看出當中的“矛盾”。
養兒防老沒有錯,因為父母撫養了孩子,孩子也該回過頭來感恩父母,贍養父母。
但是,倘若加上了“長命百歲”,那問題就來了。因為養老的矛盾,只會隨著老人壽命的增加而逐漸激化。
為什么古人會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什么“老無所養”的情況頻頻發生?
原因很現實,沒有人能夠長時間地照顧一個老人,哪怕這個老人對孩子特別好,孩子也未必能對老人同樣的好。這,就是人性的問題。
有心理咨詢師提出了一個觀點,不孝和薄情的人性是無法克服的。人類天性當中的惰怠感決定了他們“精致利己”的選擇。
如果你照顧過老人,或者你已經成為了老人,相信你也會明白,“養兒防老”就是一句空談。至少,在今時今日,孩子和老人住在一起都會發生矛盾,更別談是養老的問題了。
02
70歲老人感慨,臥床多年,如果可以選擇,寧可短壽,也不跟孩子住在一起。
楊大伯剛退休那年就遇到了車禍,幸好沒有傷及到重要的部位,順利搶救了過來。可是,車禍留給他的,卻是后半生的癱瘓。
由于老伴走得早,所以楊大伯只能寄居在大兒子家,看著大兒子的嘴臉做人。沒辦法,哪怕是父母,也不得不看兒女的臉色做人。
而楊大伯也知道,自己動彈不得,無論是上廁所,還是做什么事兒,都需要別人來服侍。這,最容易激發矛盾。
果不出楊大伯所料,在他64歲那年,兒媳婦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不滿”,認為楊大伯就住在大兒子家,而不去二兒子家住,實在是有點不公平了。
住在大兒子家,吃穿用度都需要大兒子一家來花錢。而二兒子呢?基本很少來看望楊大伯,甚至對已經癱瘓的楊大伯特別抗拒。
因此,這個家庭就出現了兩個特別激烈的矛盾。一個是癱瘓的楊大伯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另一個是兩個兒子之間對于“贍養”楊大伯而爭執不休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個矛盾,都不好解決。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只不過,世間無兩全之事兒,自然就沒有妥善的解決辦法。
03
楊大伯今年已經70歲了,身體不好,總是患病。而大兒子就跟二兒子玩“踢皮球”的游戲,不是今天你把責任推給我,就是明天我把責任推給你,反正沒有人想承擔對楊大伯的養老責任。
看到這樣的場景,楊大伯也只能掩面痛哭,人老了,還要遭這樣的罪,實在是一種不幸。
如果可以選擇,楊大伯寧可短壽,甚至在出車禍那年就走了,也不想茍活于世,看著這些不孝子的嘴臉做人。
每當親戚來看望他,楊大伯總是說這么一句話,如今雖然還活著,可內心早已死了。有些時候,活著比死去更要痛苦。什么長命百歲,天倫之樂,都不過是騙人的謊言罷了。現實,遠比想象得要殘酷。
做人做到了這個份上,還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了。除了看著兒女們相愛相殺,看著兒女們滿心不孝,其余的美好和幸福,貌似成為了泡影。
人老了,很多事兒也看透了,什么名利錢財,什么家庭孩子,什么晚年美好,這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畫的“大餅”而已。
所有畫的“大餅”,永遠都不會成為現實。不孝、孤苦以及痛心,這才是真相。
04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讓自己置身于楊大伯的位置上,你會有什么感覺呢?
相信很多人立馬就崩潰了。所謂“未經他人苦,休勸他人善。”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到楊大伯的艱辛,所以我們才無法感知“孤苦終老”的痛苦。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久病床前無孝子”很刺耳,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
等人上了年紀才會真真實實地感覺到,這世上比“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惡劣的情況多了去了。或許,你的孩子還會把你當“皮球”來踢,只顧著自己的利益。
在這些問題上,到底誰做錯了?
其實,任何人都沒有錯。父母,他們只想安穩終老,有孩子的傾心陪伴。這,是父母的利益追求。
而孩子,他們也想活得輕松,希望更好地養活自己的家庭,不希望惹上太多的麻煩。這,是孩子的利益訴求。
只不過,當兩者的利益發生沖突之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僵化起來。這,并非是孝不孝順的問題,而是“利益沖突”的問題。
最好的解決辦法,便是雙方各退一步,都做到妥協。只不過,能夠妥協的人少之又少。如此,不幸就會頻頻出現,問題就不能得到解決。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