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到晚年有三怕,一怕沒錢,二怕兒女不孝,三怕臥病在床。
當老人沒錢的時候,相信他就會徹底明白“人間現實”這四個字。錢,就像是一個人的護身符。當錢不見了之后,相信我們都會活得忐忑不安。
當兒女不孝的時候,那老人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兒女,終究不可能永遠孝順。或許,在現實面前,一切的親情都不堪一擊。
當老人臥病在床的時候,那老人才會徹底頓悟,自己能蹦能跳,那什么問題都不是事兒。而自己難以蹦跶,相信一切的不幸都會不期而至。
在這“三怕”當中,到底哪一點會讓人特別無奈呢?那就是“臥病在床”這一點。
老人一旦臥病在床,相信“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就會出現,相信自己手中的錢就會消失不見。要知道,走不動了,才是老人最大的悲哀。
年輕的時候,我們很難理解這樣的不幸。可是,當我們上了年紀之后,那我們才會徹底明白這當中的問題所在。
人到晚年,如果臥病在床,都不動了,那才是不幸的開始。
02
一位老人感慨,人生最無助的時候,是在臥病在床的那一刻。
村中的陳大伯,年紀已經67歲了,雖然不算太老,但他卻特別不幸,在65歲那年便臥病在床,半身不遂。因此,他不得不讓兒女來照顧他。
陳大伯其實也知道,兒女來照顧他,只能照顧一時,但不能照顧他一輩子。況且,人老了,問題更多了,麻煩兒女的次數也多了。如此,兒女難免會有厭惡嫌棄的心理。
為了打消兒女的不滿心理,陳大伯跟兒女說,不希望他們太辛苦,如果實在不行,那就找護工來照顧他,請護工的費用他自己出。
兒女聽到了陳大伯的話后,內心特別不是滋味,不僅同意堅持照顧陳大伯,甚至還跟陳大伯承諾,護工的費用,他們自己來掏腰包。
直到今時今日,陳大伯仍舊臥病在床。只不過,兒女都比較孝順。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反正對父母特別好。
也許,這是陳大伯將心比心的緣故,也是家庭教育的緣故。因為陳大伯早年的時候就是一個孝子,一直照顧父母終老。
或許,在我們沒有步入晚年之前,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去照顧父母,相信我們的兒女也會這般對待我們。養老問題,還得從思想層面入手。
03
從陳大伯這個事例中,相信我們就會明白,人老了,如果臥病在床,走不動了,聰明的老人會這么做。
首先,聰明的老人不會只顧著自己,而會跟兒女“將心比心”。
有些時候,老人跟兒女談問題,千萬不能擺出一副倚老賣老的姿態,而是需要做到跟兒女推心置腹,站在兒女的角度思考問題。
其實,人心是肉長的。當你為了他們著想之后,那你就觸碰到他們的軟肋了。這個時候,相信他們就會對父母多了一絲諒解,而少了一絲厭惡。
將心比心,終究是親子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
其次,聰明的老人會自己“花錢”為自己養老。
人早年賺錢,到底為了什么呢?就是為了年老之后,可以自己為自己養老。這種情況,在人臥病在床之后,依舊不會改變。
試想,你跟兒女說自己出錢請護工,或者你跟兒女說讓他們出錢請護工,這差距到底大不大呢?還真的挺大的。
兒女既出錢又出力,雖然說是本分。只不過,在人性面前,一切有損自己利益的行為,都會激發人的陰暗一面。
因此,讓兒女花老人的積蓄為老人養老,然后盡量做到公平,這才是晚年安穩的基礎。
04
最后,聰明的老人,能夠一直發揮孝子的榜樣作用。
比如說這個老人不是孝子,那他就不要期望自己的兒女是孝子了。因為“忤逆還生忤逆兒”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一個人的聰明,并不只是體現在晚年當中,還會體現在早年的行為上。你早年怎么做,那你晚年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如果你如今依舊年輕,還未老去,那你不妨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至少,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基本不會相差太大。
反之,如果你逐漸老去,那你還是要堅持培育良好的家庭風氣。要知道,良好的家庭風氣,才會讓兒孫一直保持感恩且孝順的心性。
對此,相信很多人都會疑惑,人老了,走不動了,如果兒女不孝,那我們該怎么辦呢?有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嗎?
說實在話,沒辦法。因為兒女不孝,那是觀念的問題。而觀念,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一切,都是積年累月而形成的結果。
晚年之前,做一個孝順且獨立的人,同時做好家庭的教育。晚年之后,將心比心地與兒女相處,花自己的錢生活,盡量不麻煩兒女。這,才是正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