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與人交往,就跟走鋼絲一般,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從鋼絲上摔下來,關系也就此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該特別牢固,可為什么會如此脆弱呢?其實,任何的關系,就像是一面易碎的鏡子,打碎了,就無法重圓了。
有一位作家說過,最好關系,理應多一些包容,而少一些計較。
當然,多一些包容,那很多人都能做到。可少一點計較,那就很難做到了。當關系涉及到個人的利益,那這段關系就不長久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底下的利益,才是一切關系的驅動力。而我們所重視的感情,往往在利益面前會變得不堪一擊。
說得好聽一點,浪漫永遠抵不過現實的沖擊。而說得難聽一點,所有的浪漫都是白日做夢,所有的現實才是人間真相。
對于“人際關系”,我們不能過分天真,而是需要給自己劃一條底線。至少,我們不能過分盲目天真,而是需要認清現實。
與人交往時,就算關系再好,也不能說這兩個字,會害了你。
02
在你看來,這世上有什么東西最可怕呢?
虛偽的感情可怕嗎?殘酷的利益追求可怕嗎?陰暗的人性本質可怕嗎?單看某一點,其實都不怎么可怕。而綜合來看,那“可怕”就出來了。
虛偽的感情,搭配上人性對于利益的追求,那簡直就是人際關系的“毒藥”,足以讓某一方受到極致的傷害。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虛偽的感情 人性的貪戀 利益的追求=人情。
在中國社會,我們會經常接觸到這么一個詞,人情。而就是這所謂的“人情”,看似特別常見,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它是人性以及利益的結合體。
有一位社會學家說過,小農社會所留存下來的人情,就像繩子一般,束縛住了某些人的自由。
比如說別人幫了你一個忙,那你會怎么“回報”別人呢?這就很難辦了。
你選擇在未來的某一刻幫助別人。而別人又認為,我幫了你這么大的忙,你才幫回我這些小忙,證明你沒有感恩之心。可身為當事人的你,卻沒法說理去。
慢慢地,這段關系就破破裂了。朋友之間,就可能會反目成仇,成為陌生人。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人情,會牽扯出無數的人情債,或者這所謂的愛恨情仇,都會令人痛苦不堪。
03
人與人的關系再好,也不能輕易談論“人情”。
在民間,有這么一句俚語:“人情歸人情,數目要分清。”
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要跟別人說明原則,同時在利益這件事上,盡量做到公正分明,千萬不能多占,也不能少占。
十幾年前,村口有兩表兄弟做生意。他們覺得,親戚一起做生意,那絕對能夠配合默契,賺到不少的錢。
剛開始合作的時候,表哥出了一塊地皮來開店,而表弟出了三十萬來裝修買設備,反正就是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資源或者出地皮。
可是,這兩人卻遇到了一個問題——賺到錢之后,到底該怎么分錢呢?
為了更好地發展,所以他們先擱置了爭議以及矛盾,先賺了錢再說。可是,在他們賺了50萬后,他們還是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表哥覺得,自己的地皮比較值錢,位置也很不錯,所以要占7成。而表弟覺得,自己那三十萬的資源以及設備,才是店鋪運轉的關鍵,所以他要占大頭。
于是乎,這兩人就爭執了起來。結果顯而易見,就是這家店倒閉了,雙方一拍兩散,各相安好,老死不相往來。
其實,這就是以“人情”來做生意的失敗所在。人情,那是靠不住的。因為它本就是利益以及人性的結合體,特別矛盾。
04
與人交往,要避免涉及到“人情”。
人與人之間交往,我們需要堅持這么一個原則,該談錢的時候談錢,該談感情的時候談感情。如果我們既不談錢,又不談感情,而是談人情,這就是自討苦吃的選擇。
比如你幫了某個親戚的忙,而他卻隨意應付你,相信你就會特別怨恨他。
為何?因為他欠了你的人情,而他卻還不上,無法讓你滿意。這個時候,哪怕你跟他的關系再親近,也會選擇跟他保持距離。
別人跟你談人情,你怕自己會吃虧。而你跟別人談人情,別人也會怕自己吃虧。到最后,你和他就會反目成仇,針鋒相對。
對此,有一位情感咨詢師說過,維系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某個點上深耕下去。
曾經見到過一對好兄弟,交情已經有20年的時間了。據他們所說,他們交往的時候,都會避免直接談錢,而是選擇以“情”相交,反正你珍惜我,我也珍惜你,那就足夠了。
很喜歡一句話——米淘得太清了,飯就不香了;肉洗得太凈了,肉就沒味了。
人與人交往的時候,糊涂點,別計較太多,或許你和他的感情,才能保持得更長久。
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