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說過,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沒有邏輯的劇本,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
小說里面的故事,都是有邏輯的作家寫出來的。所有書籍當中的邏輯,都源自于人的創作。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生活,理應是有邏輯的,可現實為什么并非如此呢?
越是在虛幻的世道當中,其發生的事兒就越魔幻。這并非是人的問題,而是生活的本身,就像一個潘多拉魔盒,在打開的那一刻,所有的不幸都只會不期而至。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糊里糊涂地,不知道這世間的真相。等到知道的那一刻,才突然感慨,自己正領著不屬于自己的劇本,過著不屬于自己的一生。
所謂“世事無常,身不由己。”
我們身處于這個無常的人世間,本就沒有太多的安穩和幸福。無論有錢與否,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因為我們都被綁在“無常”這輛誰都擺脫不了的戰車上。
生活越是“無常”,我們越是擔心和焦慮。特別是生活壓力極大的中年人,基本上對生活產生了“絕望”的心態,越活越唏噓。
也許,人生就是一個在劫難逃的過程。
02
“與47歲朋友談心一小時,三觀受到了沖擊。”
前段時間,圈子中的一位朋友失業了,不僅找不到工作,而且連幾千元的房貸都還不起,還需要向親戚朋友借錢來過日子,實屬悲哀。
這位年已47歲的朋友,并不是什么有錢人,只是蕓蕓眾生當中的普通人罷了。他的愿望,不過是想活得簡單點,安穩點,平平安安一輩子。
但是,他越活,越感覺到實現“安穩”二字,太難了。因為所有的安穩,都需要物質錢財的堆砌和積累,并非那么容易實現。
他說了這么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我總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等人到中年的那一刻,才有著極強的無力感。直到今時今日,沒有工作了,身體也撐不住了,才徹底知道什么是人間不值得。”
秉持著“未經他人苦,休勸他人善”的原則,我并沒有說太多的雞湯安慰他,僅僅是選擇聆聽罷了。
他繼續說道:“我的兒子,今年高三了,很緊張,還有一段時間就高考了,上大學也不便宜啊。我的父親,也臥病在床多年了,一直不能自理。我的老婆,一直打理家庭,沒有去工作。當我失業的那一刻,我才發現生活的絕望。”
“人生,還真的沒有價值。”
在他眼中,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就連遠方,也都是茍且。
03
他說了好一段時間,說累了,也沉默了,流淚滿面。
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承受著什么樣的痛苦。身為局外人的我們,只知道這么一點,人活著,都不容易。
對于一個中年人來說,全家的擔子都壓在他的肩膀上,孩子要上學,老人要養老,妻子也需要日常花銷,自己有病也不敢看。如果有一天,他倒了,那家庭也許就散了。
突然想起這么一個案例。
同行的老陳為了家庭而拼命賺錢,一個人干三份工作,可到了49歲,他就倒下了,在鬼門關兜了一圈,差點就回不來了。
而這一次經歷,讓他花掉了巨額的醫藥費,連他自己都感慨萬分,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還不夠給醫藥費,實屬悲哀。
有太多的人,都在生活的邊緣中掙扎著。只是很多人都沒有經歷過,便覺得眾生皆樂罷了。其實,又有什么眾生皆樂呢?一切的一切,都是眾生皆苦。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經受苦難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只能說,順遂一生,是奢望。而不如意事常八九,則是現實。
04
人生,終究在劫難逃。
我們每走一步,都會面臨諸多的問題和風險。這個時候,無數的打擊和消極情緒都會來到我們的身邊,讓我們無所適從。
面對這些打擊和消極情緒,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或者說,比如我們就是上文那位47歲的中年人,那我們該怎么應對往后余生呢?
三個字,很難說。當一個人找不到工作,也養不活一家老小,家庭陷入到絕境的時候,那他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都英雄無用武之地。
更何況,人到中年,身體逐漸出現問題了,病痛也慢慢地增多,別說熬夜加班工作了,就連照顧好自己,都成問題。
談到這里,就想起王小波所說的一句話:“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
不論說什么,再好聽的話,也無法改變生活的現實;再雞湯的安慰,也只能麻木心靈;再無奈的悲嘆,也只會讓心態逐漸絕望。
既然如此,那我們只能一直“熬”下去了。人生,就是一個“熬”的過程,哪怕在劫難逃,也只能勇往直前。因為我們選擇了人生這場游戲,就得承擔起一切的責任,不能辜負。
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