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
兄弟姐妹再親近,也不能過多地往來。在很多事兒上,也要能避就避,能躲就躲,能裝就裝,千萬不能過分老實。
與外人相處的模式不同,兄弟姐妹相處的模式,往往多了小心和謹慎,而少了隨意和灑脫。有可能我們一個小小的差錯,就會導致關系破裂。
父母還在的時候,相信兄弟姐妹之間能夠很好地相處。因為父母是家庭的話事人,下面的兒女都會給父母幾分面子,兄弟姐妹之間再有矛盾,也不會起沖突。
可一旦父母不在了,相信兄弟姐妹之間就會“矛盾叢生”,以往和諧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你爭我斗,以及翻臉不認人。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最直接,而又最沒有用的做法,就是跟兄弟姐妹說真話,啥事兒都擺在臺面上說,特別老實。像這樣的做法,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
可以說,跟兄弟姐妹關系再好,在這三個地方,也不能太老實,不然會害了自己。
02
不能在“金錢物質”上太老實。
絕大多數人都有這么一個觀點,他是我的兄弟姐妹,那我跟他談一談利益,說一說錢財,應該問題不大,相信這“血緣關系”還是有保障的。
對此,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這血緣關系,真的有保障嗎?
任何的關系,在殘酷的現實以及善變的人性面前,其實都不堪一擊。有可能一點小小的利益,就能讓親人“反目成仇”。
這一點,我們只需要看看古往今來的有錢人家就知道了。
在皇室,兄弟相爭,那是很常見的事兒;在富豪家庭,兄弟為了遺產而鬧上法院,也屢見不鮮;在一般人家,兄弟為了一點錢財而明算賬,基本成為了陌生人。
對待兄弟姐妹,我們不該牽扯到“利益”。把矛盾挑明了,這問題就多起來了;把人性中的貪婪激發出來了,那“骨肉相殘”的情況就出現了。
所以說,不能在“金錢利益”上太老實,這是維系兄弟姐妹關系的基礎。
03
不能在“個人遭遇”上太老實。
如今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所承受的責任越來越多。慢慢地,我們養成了這么一種習慣,那就是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心聲。
如果要找一個樹洞,那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誰呢?
有些人會想到同事,有些人會想到朋友,而更多的人,會想到自己的親兄弟姐妹。他們覺得,自己跟兄弟姐妹是同齡人,也是親人,絕對能夠感同身受。
有這么一個案例。
一位36歲的全職媽媽,在家庭中遇到了丈夫的冷暴力,而且跟婆婆的關系特別差。因此,她就跟自己的親姐姐訴說心聲。
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她的婆婆和丈夫,竟然都知道了這件事,還罵她不懂得跟家人溝通,總喜歡跟外人說三道四。
這時候,她才知道,那個自己無比信任的姐姐,竟然把自己的事說了出去,還添油加醋,讓人心寒。
在這個世上,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所有的苦,都只能由自己來承擔。而這些個人的經歷,藏在心底就好,能不說就不說,過分老實是一種罪過。
04
不能在“來往”這件事上太頻繁。
在人性心理當中,有這么一個說法,叫做“遠香近臭”。
人與人之間離得遠一點,那就能保持關系的和諧。而靠得太近了,那我就會放大你的缺點,你也會嫌棄我。如此,這關系就維系不下去了。
有情感咨詢師說過,家庭是這個復雜的社會的一個縮影,親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終究成為了矛盾的源頭。如果可以選擇,我想,還是疏遠點比較好。
就像吃菜,你吃多了都會膩,而想要吃肉。人,終究是“喜新厭舊”的生物,只會愈發討厭“舊”的人與事兒,而不會對他們感興趣。
兄弟姐妹的關系,恰恰很復雜。血緣關系濃厚,可感情太淡薄,那我們接觸多了,不就越發感覺到“嫌棄”了嗎?
說句難聽一點的話,有些人寧可跟外人打交道,也不跟兄弟姐妹打交道。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受到了“刺猬效應”的影響,不想再受到傷害了。如此,還不如少點往來,至少“你好我也好”。
05
寫到最后
兄弟姐妹是我們的親人,跟他們疏遠一點,保持該有的距離,到底對不對呢?
試想,兒女和父母的關系太親近了,都會反目成仇,又何談是血緣和感情都更淡薄的兄弟姐妹呢?
對待兄弟姐妹,不能太老實,也不能什么都說。該要保留的秘密,就得保存在心底。“謹言慎行,沉默是金”才是硬道理。
其余的,看著辦就好。能不翻臉,就不要翻臉。可如果真到了翻臉的地步,那我們就江湖再見,各自尊重,沒必要糾結太多。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