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人,越活越薄情,那是歷經歲月后的成熟。
從到處奉承他人,只求獲取人脈,到如今毫不在乎,只關注自己的生活。這,是社會毒打后的頓悟。
從熱情洋溢,總認為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自己好,到如今薄情冷漠,啥都不管,只為了自己而活。這,是人之成長。
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人生就像是一個火堆,剛開始的時候熾熱無比,而過了一段時間,它的火焰也就慢慢地熄滅了。”
人,只會對這個世界逐漸變得冷淡,對身邊的人與事兒逐漸變得無感。說得好聽點,是我們成熟了。而說得難聽一點,是我們變得失望了。
失望,本就是一件好事。沒有經歷過失望的人,又何談看透這世俗的真相呢?
人性也好,人心也罷,不要太上心。感情也好,情誼也罷,不要太糾結。過分期待,其實免不了要受到挫折。最后,失望就出現了。
人,還是性情涼薄點比較好。對這幾件事薄情,會避免小人的侵擾。
02
跟身邊的親朋好友保持距離,這是一種遠見。
網絡上有這么一句話:“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就是一場災難。”
從感性的層面來說,我們都認為,對于關系比較好的人,不妨靠近一點比較好,既能聯絡感情,又能增進情誼,一舉兩得。
像這樣的觀念,不能說有問題,只能說我們有些“一廂情愿”罷了。
首先,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容易滋生矛盾,你看我不順眼,我也看你不順眼。到最后,再親密的關系,都會出現裂痕。
其次,你把真心托付給了對方,不見得對方就一定會接受,也許別人會隨意拋棄,根本不屑一顧。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兒。
從古至今,人性本就是難測的,同時也是善變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一廂情愿地靠近,而是需要與他人保持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
03
對害我們的人薄情,這是一種原則。
俗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而對于那些“害”我們的人,就不要過分念及舊情了,而是要“狠心果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當然,有這種決心的人,太少了。不是因為我們不敢“狠心”,而是因為我們顧忌太多了,往往沒有了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一遇到別人的算計,我們會胡思亂想,傷害了別人怎么辦,破壞了這段關系怎么辦,影響了雙方的情誼怎么辦?
像這樣的胡思亂想,本就是沒有意義的。別人傷害了你,而你依舊念及舊情,這并非是善良,而是一種傻。結果,就容易招來別人的得寸進尺。
人這種生物,很難做到“感同身受”,但可以做到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你的痛苦身上。
所以說,做人適度狠心決絕,本就是該有的自保原則。
04
在“拒絕”這件事上狠心,是一種勇氣。
有人提出過這么一個觀點,在人情社會當中,至少有80%的人不懂得拒絕。
親戚求你辦事,而你不想辦,但你不好意思拒絕,怕影響了關系,于是乎硬著頭皮去干,反正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朋友求你借錢,而你看在情誼的份上,也不好意思不借。可是,借錢這件事,本就是花錢“換”仇人的活,如果我們做了,才是最大的愚蠢。
你把錢借給了別人,如果別人賴賬不還怎么辦,如果別人就是“道德綁架”你怎么辦?這,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一番。
人在江湖,能夠“拒絕”,就要學會拒絕。對自己有利的事兒,我們當然要去做。可如果這件事本就對我們無利,為什么我們還要參與其中呢?
要想活得自由一點,要想不受小人的算計,那“拒絕”的本事,就很重要了。唯有為了自己而活,別管他人太多,才能活好自己的一生。
05
不要感情用事,才能避免被人利用。
人天生就有一個弱點——感情用事。
何謂“感情用事”呢?就是你啥都不管,只隨著感性的想法去做人,一點也不夠理性,從而做出讓自己后悔莫及的事兒。
比如有人故意挑撥離間,你因為義憤填膺而接受了小人的“挑撥”,那你就成為了別人的墊腳石了。
比如有人故意拿“激將法”來激你,而你受不了別人的激將法,就入套了,那你不就被人利用了嗎?
人,之所以要“性情涼薄”,不是因為我們要做無情之人,而是因為我們要保持理性,盡量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事兒,而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尤其是在江湖當中,能夠保持理性的人太少了。有太多人,被感情所誤,被感性所誤,最后一無所得。這,才是悲哀。
文/舒山有鹿